俗称“花神节”、“百花生日”、“花神日”。又称“挑菜节”、“百花仙子节”,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间传统节日,其节庆日期因地而异,但一般多是在农历二月初二举行,也有二月十二、二月十五举行的。
▲ 姑娘们剪五色彩纸,粘在花枝上,称为“赏红”。
▲ 人们结伴,到郊外游览赏花,称为“踏青”。
▲ 此外,各地还有“装狮花”、“放花神灯”等风俗,壮族还有男女青年对歌抛绣球等活动。
在宋代以前,花朝节的习俗多限于一些士大夫和骚人墨客,他们常常借这个百花争望的时节赏花作画、饮酒赋诗,附庸风雅。
自北宋开始,花朝节增加了种花、栽树、挑菜(采摘野菜)、祭神等新内容,并从此在民间普及。
清代蔡云歌咏花朝节有著名诗句,曰:
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
万紫千红披锦绣,尚劳点缀贺花神。
足见旧时民间庆贺百花生日的盛况。
▲ 清代长兴书画家张度题花朝节图。
正是早春时节,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草木萌青,百花或含苞待放,或吐蕊盛开。这个时候,祭花神以求庇佑,赏春花以利怡情,真是一个美好的节日。
一些地方在花朝节这天还有女子剪彩花插头的习俗,如明代马中锡《宣府志》载:
花朝节,城中妇女剪彩为花,插之鬓髻,以为应节。
清顾禄有诗:
春到花朝染碧丛,枝梢剪彩袅东风。
蒸霞五色飞晴坞,画阁开尊助赏红。
由此可见花朝节也是一个让女儿家艳丽芬芳的节日。虽然不是明确的女儿节,但在民间被视为姑娘会,女孩在这天借此相聚玩耍,互相认识结交朋友。未出阁的女子最爱赏红拜花神,吃花糕,行花令,祈祷自己像花一样朝气与美丽。
在广州,花朝节虽然不是波罗诞特有的节日,但昔日波罗诞正诞过后的二月十四、十五两天都会举行花朝节活动。清代崔弼《波罗外纪》记载:“十三过后,男宾退去,女宾登场,是为花朝。” 可见当时的花朝节已是波罗诞的一部分。
▲ 现代人的花朝节。
《波罗外纪》里面还描写道:
波罗庙每岁二月初旬,远近环集如市,楼船花艇,小舸大艇泊十余里,有不得近岸者,架长篙接木板作桥,越数十重船只度,其船尾必竖进香灯笼,入值明烛万艘,与江辉映,管弦呕唾,嘈杂竟十余夕。连声爆竹,起火通宵,登舻而望,真天宫海市不过矣。”
生动地再现了明清时代波罗诞与花朝节期间人山人海,船艇密集的情景。
▲ 波罗诞千年庙会中的花朝节。
这时,从顺德、南海及番禺的花农纷纷把鲜花运到波罗庙出售,在海光寺前尤其热闹。昔日妇女参加公众活动的机会不多,花朝节成为妇女的节日,是女子可以光明正大抛头露面活动的日子。
爱美示美是女子的天性,所以花朝节买花戴花,“红粉村姑,山花插髻”,扮靓比美是主要活动内容。女儿们在这天相约来到南海神庙,行拜花之礼,祈福赏春。四乡民众则白天祭神营商、诗文会友、款待亲朋,晚上听戏娱乐、渔歌唱晚,好不热闹!。
但是,旧时的花朝节也有一些糟粕的东西,崔弼的《波罗外纪》有载:
时至花朝,男船退毕,女舸渐登,近而红粉村姑,山花插髻,远则青楼荡妇,浪蝶随身,借祈祷之名,恣为游观。海光寺里,坡诗亭子,冶服艳妆,遣钗坠珥,此亦嬉春旧俗矣。
也就是说,波罗庙的花朝节还吸引了一些青楼妓女。她们浓妆艳抹,行为放浪,借祈祷之名,行卖春之实,海光寺里,凝真观前,浴日亭上都能见到这些红楼花魁在卖弄风骚。
▲ 广州民俗文化节暨黄埔波罗诞千年庙会。
为了复兴南海神庙的文化旅游品牌,政府于2005年开始每年举办广州民俗文化节暨黄埔波罗诞千年庙会,2008年恢复了中断百年的“花朝节”,并在内容和形式上摒弃了昔日的糟粕,改以“百花闹春”、“花神游行”、“花仙表演”的形式,创造出新的花朝盛会。花朝节的重新举办得到了民众的追捧和喜爱,也堪称为波罗庙会民俗文化的一次升华。
------------------------------------------------------
声明:本文编撰推送属非商业行为,如涉及著作权问题,请著作权人或著作权持有人与我们联系,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本QQ为工作号,不加好友),我们将妥善处理。转载请注明转自“黄埔文化遗产”(ID:hpwhyc)。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