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侠生活的城市哥谭,妖魔鬼怪粉墨登场,哥谭市警局的警探詹姆斯·戈登为了维持哥谭的安定,与变异人种搏斗。
如果你以为这只是一部超级英雄剧,以及蝙蝠侠布鲁斯·韦恩的成长史,那就错了。
虽然剧作的外衣和基石,源自于蝙蝠侠,然而编剧打一开始,就没打算把重心放在布鲁斯·韦恩身上。
男主戈登警探,最重要的作用是穿插整部剧作,个性的伸展也局限于正邪的纠结。最值得深思的,是那些恐怖的配角们。
就像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人物一样,有很多粉丝都喜欢那些配角,比如双儿、赵敏、江南七怪。譬如在《碧血剑》中,袁承志从始至终,都是武功高绝、光明正大的形象,这样反而乏味。
还有《权力的游戏》选取最受欢迎的角色,龙母和雪诺受欢迎程度并不是前两位;
再比如《蝙蝠侠:黑暗骑士》中,人们对小丑的印象更加深刻。当然,认真看过剧的人都知道,并不是希斯·莱杰自杀才备受关注,更重要的是,原剧中小丑的形象比蝙蝠侠更加丰满。
《哥谭》系列与他们一样,配角和反派的光环太耀眼了。
相比较条条框框束缚着的蝙蝠侠和戈登,那些反派们不仅自由,而且放纵。
他们疯狂地谋杀、哄抢、轰炸,还带着一系列的特异功能,在罪恶的哥谭市肆意妄为,这种设定让人耳目一新。
前两季的主要反面角色之一,是跛腿的企鹅人奥斯瓦尔德·科伯特,他本是哥谭市黑帮大佬费舍身边一个打杂的。
他没有超能力,甚至体力也不如很多人。
原著漫画中的企鹅人,有着尖尖的鼻子,矮矮胖胖地,带着一把多功能雨伞,总是西装革履一副绅士的样子。
表面上温文尔雅,实际上卑鄙无耻。
可是美剧中的企鹅,亦正亦邪。人物形象更加的丰满,有血有肉,善恶同体,也更加地真实。
企鹅看似柔弱,却有着极大的野心,他可以为了利益不择手段,也可以帮助抓捕自己的警察。
因为从长远计,警察或许会给他以帮助。
这部剧与其说是蝙蝠侠的成长史,倒不如说是哥谭市罪恶的递进史,或者说犯罪分子的换代更新史。
在哥谭市,有会喷火的火女,有会制造寒冷的冰人,有利用植物杀人的毒藤女,有计谋无双的谜语人,有力大无穷的勇士,甚至还有控制别人思维的特异人。
阿卡姆疯人院的家伙们逃出来之后,拥有特异功能的怪人更是数不胜数。
然而企鹅什么都没有,还是个跛子。
但是只有他,从一个端盘子的废物,一路走到了哥谭市黑帮大佬的位置,甚至还竞选了市长。
有野心、懂谋略、识时务,就像是诺兰版《蝙蝠侠》里的小丑一样,企鹅就是这部剧的闪光点。后续两季中,新的小丑杰罗姆成为大反派,然而在《哥谭》,他的形象不如企鹅惊艳。
编剧的风格,也继承了哥特文风。
在剧中,你会看到幽灵再现,或者企鹅与谜语人的人格分裂,正邪相持。
在西方著名的文学家中,以这种写法最见长的,是
莎士比亚。
▲威廉·莎士比亚
企鹅的软肋是家人,然而,最爱他的父亲在相识后不久便死去,后母和异母姊妹视他如佣人。
最后企鹅杀死了她们,并做成了肉饼。
父亲的幽灵(自己的幻象?)在犯罪的企鹅身边反复出现,善良的自己与邪恶的自己也相护博弈。
后来,谜语人爱上了女医生,善良的他真实地帮助别人,于此同时,邪恶的他却在密谋着犯罪,于是便有了自己与自己对话,甚至自己与自己战斗的场景。
这种写法,出现在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中,哈姆雷特的父亲死不瞑目,其灵魂直到与儿子道明真相才肯离开;
而在《麦克白》中,麦克白夫妇谋害国王,自己登上了王位。
麦克白夫人因此而病魔缠身。而麦克白,在庆祝的晚宴上,反复看到死去老国王的幽灵,他拔剑砍劈,疯言疯语。使得参加晚宴的贵族们大为诧异。
▲麦克白剧照
通过内心的恐惧和罪恶,制造幻象来刻画人性。
同样地套路在这部美剧中用的游刃有余(而不是照搬抄袭),可见编剧之功力。
而上一个能够熟练运用这种表达方式的作家(编剧),是
史蒂芬·金。
他是作品改编电影数量世界第二的作家(第一当然是莎翁),也是《闪灵》、《肖申克的救赎》的作者。
当然,编剧也毫不避讳致敬莎翁这件事,在原著台词中多次出现莎翁文集里的经典名句,在几个短暂的镜头里,也有着《哈姆雷特》的表演。
其实《哥谭》并不适合广大观众,其画风幽暗,场面阴冷,内容多是描述人性的丑恶面。
场景也大多逼仄压抑,有人说,它更适合在舞台上表演。
但是无论如何,它都是超级英雄衍生剧中,文学造诣最高的系列。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