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湘桂走廊的狭长平原,坐落着全州、兴安、灵川、临桂、永福、平乐等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素有“桂北粮仓”之称。2006年,国土资源部将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州县列为全国116个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之一,“桂北粮仓”成为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前沿阵地。这几年来,桂林市委、市政府和国土资源部门,积极探索多种耕地保护工作机制,下大力气捍卫“桂北粮仓”,走出了一条符合桂林实际的耕地保护路子,造就了“桂北粮仓”好风光。自2007年始,桂林市连续4年获得广西壮族自治区耕地保护责任目标管理考核第一名,并连续9年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面对保障发展和保护耕地的双重压力,作为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国家旅游产业用地改革试点城市和全国首批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桂林市的耕地保护工作为何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近日,记者来到桂林市的工业园区、田间地头、土地整治现场,在探寻桂林市蝉联广西耕地保护考核“四连冠”的成功之路。
抓住“龙头”,以规划统筹耕地保护
在桂林市西城经济开发区,有一个占地面积为1500亩的会仙工业园。2003年建园时,当地国土资源部门盘活挖潜,创新供地模式,选用一片丘陵作为工业用地,仅占用微量耕地就解决了园区建设的用地需求。这是桂林市在经济建设中少占地、不占或少占耕地的一个典型例子。
桂林是世界著名的山水文化名城,是全国首个获得国务院确定以城市为单位建设的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 2012年3月,国土资源部将桂林市列为全国旅游产业用地改革试点,生态资源环境的保护对这座城市来说变得更加举足轻重。面对保护耕地的艰巨任务,桂林市严格落实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市政府每年均按每亩1元的标准落实经费,保证各县耕地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市国土资源局从规划上入手,以规划为“龙头”统筹耕地保护工作,先后出台了《桂林市基本农田保护三年规划》、《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三年规划》和《整村推进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实施方案》、《土地整治项目管理实施细则》。在工作方法上,积极探索多形式耕地补偿激励机制,对完成年度耕地保护工作任务、成绩突出的单位进行奖励。2011年,桂林局拿出 12公顷用地指标,奖励龙胜各族自治县等4个耕地“占补平衡”成绩突出县,并在申报国家和自治区土地开发整治项目时优先照顾,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耕地保护的积极性。
“保障发展用地不能总是打耕地的‘主意’,而是要更加注重盘活挖潜,在工业园区等各类建设用地的规划选址上,尽量使用废弃矿山、山丘林地等闲置土地和废弃用地。”桂林市国土资源局局长刘涛深有感触地说,为合理开发耕地后备资源,确保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桂林局在广西首开先例,邀请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编制了《桂林市土地整治规划(2011-2020)》,明确了土地整治的方针和目标,促进了耕地保护工作的持续开展。
捍卫“原创”,桂林山水与农田同辉
桂林山水驰名中外,独特的山水风光是大自然赋予桂林最大的恩赐。在经济高速发展、土地利用和管理形势越来越严峻的形势下,桂林市如何保护大自然和历史留给的这份最宝贵的遗产,为建设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做好资源保护和保障工作?在桂林市采访,记者深深感受到这座城市从上到下始终怀有一种保护耕地、保护生态、保护环境的意识。2011年3月,广西农村土地整治工作会议以现场会的形式在桂林召开,推广桂林市土地整治和耕地保护的典型做法,灵川县潭下镇江头村和青狮潭镇塘社村土地整治项目现场被选为参观点,这是对桂林市保发展、保红线工作最大的肯定。
“没有农业、没有生态就没有旅游,对桂林来说,保护老祖宗、老天爷留下来的宝贵遗产比什么都重要。”刘涛觉得,桂林市“双保”工作一定要结合自身的实际,结合作为国家旅游产业用地改革试点城市的特点,在保护中科学开发、合理利用土地资源。2009年以来,桂林市先后争取到13亿元专项资金,开展了57个土地整治项目,整治力度之大在广西极为少见。目前,全市2009年土地整理项目已全面完工,2010年项目推进率达到80%以上,2011年项目全部开工启动。全市抓住建设全国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的契机,在全市建立了集中涉农建设各部门力量的资金投入机制,按照“集中资金,重点投入,规模整理”的工作思路,整合资金力量向基本农田示范区转移,实行“田、水、路、林、村”综合治理,形成了推进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的强大合力,为打造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奠定了坚实基础。
围绕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开展千乡万村土地整治工程和基本农田示范区建设,是桂林市推进土地整治工作的着眼点。用刘涛的话说,就是要保护漓江、龙胜梯田、临桂李宗仁故居、灵川县潭下镇江头“进士村”等等大自然和历史赋予的“原创作品”,保护那些少数民族村寨的原貌,建设一批旅游名镇、名村,让民族文化在生态环境的映衬下更加璀璨。“龙胜梯田具有无与伦比的旅游价值,但其耕地属性没有变,也不能变。我们要通过土地整治实现对生态环境、田园风光的保护,让游客们感觉到桂林不但漓江美、田园更美。”刘涛告诉记者,目前桂林至阳朔公路两侧的大面积土地整治已从规划进入实施阶段,龙胜梯田整治首开全国梯田整治先例,完工后将新增耕地36.8公顷,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传统农耕文化。
按照规划,到2015年,桂林市将力争推进基本农田整治2.5万公顷,补充耕地700公顷,通过开发、整理、复垦补充耕地4800公顷,使全市标准农田占耕地比例提高到75%以上。
守红线,让“桂北粮仓”更丰盈
一边是保障发展用地的刚性需求,一边是保护耕地红线的现实压力,两者之间必须找到一个平衡点。刘涛认为,要统筹用好国家土地利用政策,用政策解决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用地指标。据他介绍,桂林市保障用地的力度丝毫没有放松,2011年全市共上报建设用地审批172个批次,涉及土地面积3263公顷。桂林全面完成了国家、自治区、市、县级重大项目用地报批任务,全年完成用地保障面积同比增长20%。12月6日,桂林市政府组织召开全市2007~2011年批而未用土地清理整治现场会,破解土地供需矛盾,推动节约集约用地。
在耕地保护实践中,桂林市拿出了许多强有力的措施:市政府每年将耕地保护纳入各县(区)政府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凡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不合格的,在评先评优中实行“一票否决”;对考核不合格、土地管理秩序混乱、违法占用耕地比例较高或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对主要负责人实行问责。
针对日益严重的农村违法占地建房趋势,桂林局坚持“堵疏结合”,每年从有限的建设用地指标中抽出50公顷用于保障村民建房。同时制定《农村村民建房奖励办法》,鼓励农村建房不占或少占耕地,对在荒地或原宅基地上建房两层以上的村民,分别给予每户4000元、8000元补助,并免交一切办证费用。
桂林重拳打击土地矿产违法违规行为。2010年度,全市核查违法违规用地533宗,立案查处484宗,行政处分8人,整改后落实复耕土地297亩。核查矿产卫片图斑20个,涉及17宗违法用矿,立案查处13宗,现已全部查处整改到位。卫片执法检查对土地、矿产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现制止率达到95%以上。
加强基本农田标示牌建设。市国土资源局每年拨出专项资金,制作和维护基本农田档案资料、农保标志牌、界桩等设施,全市138个乡镇已全部按期完成标志牌制作。配备以村干部为主的土地巡查协管员1000余人,完善了基层监管网络体系。从2008年起,桂林市将全州县、平乐县作为基本农田保护信息化示范县,积极推进基本农田信息化建设。2011年,全市耕地实际保有量保持在40.5万公顷以上,基本农田面积稳定在33.75万公顷以上,超额完成了自治区确定的目标任务。
抓规划、护生态、保红线。桂林市委、市政府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双保”工作中写下了捍卫“桂北粮仓”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