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寄园寄所寄》、《
》等书记载,宋代
,以潇湘风景写平远山水八幅,时人称为潇湘八景,或称八景。这八景是:
、远浦帆归、山市晴岚、
、渔村夕照。马致远所描写的八首《寿阳曲》的名称与之完全相同,由此可知,他描写的八曲也是潇湘八景。此曲乃其中之一。全曲仅用二十七个字,便描摹出了江南渔村的闲适生活。元代揭西斯写有《远浦帆归》诗:“冥冥何处来,小楼江上开。长恨风帆色,日日误朗回。”该诗描绘的是一幅思妇候门的场景,表现闺怨的主题。 此曲的写作上有三大特色:一、作者擅长以极富特征的景物渲染气氛。夕阳、酒旗、欲归未归的航船、清流萦绕的茅舍、人群散去寂静无声的断桥,犹如一幅清雅的水墨画,营造了一幅清疏而旷远的意境。二、作者还善于在“无字处”给人以丰富而耐人寻味的想象。从天边静穆的夕阳,到眼前慵懒的酒旗,再到远处待归而不急于靠岸的航船,视点跳跃灵动,每个“点”的背后都是有待读者通过想象还原的画面。从全曲的两幅画面来看,前者写航船未归,后者写“卖鱼人散”,二者之间有靠岸、卸鱼、卖鱼等多个环节,但作者同样把这些环节交给读者通过想象去完成,他只给人一幅远离喧闹和嘈杂的、清淡闲远的
渔人晚归图景。三、作者在音韵方面也颇具匠心。在古代诗词曲赋之中,音韵效果始终是作者表情达意、创设意境的手段之一。马致远也精通于此道,比如他以
为“X”的词语表达“轻柔”效应,在曲中,“夕阳”之“夕”,“酒旆闲”之“闲”,“
”之“香”,都用来表现或轻柔或闲远或柔美的情致。
小桥流水人家 ——元代戏剧家马致远故居
在
京西
门头沟区
王平镇
的
韭园村
西落坡小山村内,有一元代古宅,村民们世代相传说这里就是马致远故居。
在我国的文学史上,元代的戏剧可以说是灿烂辉煌的一页,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大戏剧家和很多优秀的剧本。而且很多戏剧家都是大都(北京)人,比如著名的“
元曲四大家
”中的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他们的剧本经常在大都西城
砖塔胡同
里的勾阑瓦舍中演出,有时他们还亲自
粉墨登场
。元代的很多剧目,像
关汉卿
的《
窦娥冤
》、《
望江亭
》、
王实甫
的《
西厢记
》、马致远的《
汉宫秋
》(即《
汉明妃
》或《
昭君出塞
》)等,也是久演不衰。北京可以说是我国戏剧的发祥地之一。
元代众多戏剧家的生平资料都很少,多见于专门介绍元代戏剧家及作品的书籍《
录鬼簿
》、《
青楼集
》中。惟一有线索的只有大戏剧家马致远的故居。
故居所在的韭园村是“王平古道”的道口,“王平古道”经门头沟区
王平
、
大台
、
木城涧
、
庄户村
、
千军台
、
张家村
、七里坟等村镇,到军响乡又和京西大道会合。韭园村由韭园村、
东落坡村
、
西落坡村
和
桥耳涧村
四村组成。马致远故居在西落坡村,坐西朝东,是一座大四合院。故居门前是小桥流水,门前的影壁墙上写着“马致远故居”,并有马致远生平的介绍。绕过影壁就来到院子里。院子很大,西北东南四面都有房间,每面三五间。因长久没有人居住,现已破旧得很厉害,院内野草丛生,杂物满地。马致远的名曲《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
在天涯”。不失为对
京西古道
沧桑的写照。
据《中国文学史》和其它一些资料记载,马致远(1250—1324年)字千里,号东篱。大都(北京)人。有“姓名香贯满梨园”之称,是当时文学组织“贞元书会”的主要成员。马致远因不满官场的腐败,隐居山林,过着“酒中仙、尘外客、林中友、曲中游”的生活。这山林在何处并没有明确的文字记载。但韭园村的
西落坡村
村民们世世代代相传,这里就是马致远故居。由此可以看出,民众对这位大戏剧家的热爱。人们也更愿意相信他的另一首名曲《
清江引·野兴
》:“西村日长人事少,一个新蝉噪。恰待葵花开,又早蜂儿闹,高枕上梦随蝶去了。”写的就是西落坡村。
马致远
纪念馆
马致远纪念馆位于河北省
东光县
普照寺院内西南方向。朱红色的大门两侧,黑色的高高门柱上由中国楹联学会理事,省楹联学会副会长
朱惠民
撰联并书写的对联:七百年面目全非不复存古道西风瘦马;十万里江山大变尚容有
小桥流水
人家。对联把马致远的代表作巧妙地融入,七百年前的风景仿佛依然在目,七百年的时光恍若一瞬,呼啦啦翻开的历史画页中,新时代祖国日新月日的大好河山静然呈现眼前,怀想与沉思中,马致远向我们静静走来。
马致远雕像
然而,确切的出生年月和地点,至2017年比较模糊。一般文史资料记载,其生卒时间约公元1250—1323年。其名不详,原因很可能是元代社会的汉族文人被压抑在底层,很多文人作出“青史内不标名”的选择。因而我们只知道他的字是致远,号东篱。通过他所留下的作品分析,可知其生活的年代,晚于关汉卿、白朴,而早于散曲家张可久。
马致远除了剧作出名外,还是一位著名的散曲作家。散曲是一种歌谣体形式,便于叙事和言志抒情。现存的《
东篱乐府
》有小令104首,套数17套,其《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为元人小令中之名篇,久传不衰。短短28字,却不失为千古绝唱。令读者眼前呈现出一幅非常生动的秋郊夕照图。
马致远塑造的这幅晚秋意境图,到底取材于哪里呢?让我们来到门头沟区的王平镇来看一看吧。
尽管马致远时代已经逝去700年,然而这里村民依然
马致远故居
过着恬静的田园生活。交通的进步,将古道废弃,没有了山间阵阵铃响的马帮。但在临街的古民居墙上,依稀可辨一些古道商铺的匾额,那野生藤萝缠绕攀援,百年老树盘根错节,如耳小桥跨涧越溪……眼前景色让很多游人情不自禁地惊呼,这不是马致远笔下的景致吗!
数百年来,这里的乡民一直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自给自足,自得其乐。当地有句顺口溜:“有女嫁岭北,哗哗的清泉水,小葱拌莴苣,你看得不得。”当地因位于九龙山北侧,故而称为岭北。马致远自号东篱,能够悠然见南山,只能是在岭北的居所。
这就是王平镇韭园行政村,由四个自然村组成。分别是东落坡村、西落坡村、桥耳涧和韭园村。有史料和文物为证,这个村具有千年的文化历史。村边的古道,特别是我们所在的西落坡村,第一大户就是马姓人家。
桥耳涧村的建筑群落是沿着古道而形成的。一条沿着山涧而修建的用石块而砌垒的古道,东连接向京城,西则通往大山深处。故道旁有经历百多年沧桑的老槐树,弓腰驼背,倚靠在故道旁,在跨过山涧的地方有一座座类似当今涵洞似的石板桥,细长而深邃的山涧,似乎是在接近天庭的涧的顶端,搭起的这座小小的石桥,犹如天桥;如果从西面走进小村,从涧底望去,那么,这座小桥就恰恰是山涧上安上的一个耳朵;小村就因为这个跨山涧的桥而得名。
在这个小山村居住的老人对老道昔日的辉煌,仍是津津乐道。
这里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京西大道,古道从石景山区的模式口开始进入山区,经永定河过丑儿岭、斜河涧,翻越牛角岭关城,下桥耳涧,到王平镇,向西北直至张家口,在历史上是一条重要的商旅和兵家通道。
古道旁的韭园村,草木丰茂,泉水涌流,自然植被保存完好,从山上到山下,大小泉眼多达十余处,一股股的涓涓细流汇成小溪,从村中流过。
这里的民居大多倚山而建,一座座小院并排连成一线
马致远故居
,而小院门前就是流淌着泉水的山溪,很多老院子门前建有一座小桥,这些小桥是用山石砌筑而成的单孔拱桥,构造简单,样式古朴,几百年了,依然如故,一眼就让人感受到马致远吟咏的“小桥流水人家”的真实写照。
如果您走在桥耳涧村与王平村之间的古道上,特别是在深秋季节,依然可以感受到马致远笔下“西风、古道、瘦马”的景致;可以感受到“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在这里,西风不是泛指,而是单指。因为在这三面环山的古道上,只有西面有一个通往远方的峡谷,一年四季,这里只有西风光临。
马致远在元代散曲作家中,被看作是“豪放”派的主将,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马致远戏曲创作特色的形成,与他长期生活在京西山区不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