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女子褙子的色彩搭配充分利用色彩冷暖、对比关系巧妙突显人体姿态,使得内与外、上与下相互平衡。宋朝女子褙子上下的服色搭配表现出两种特点:一是多喜爱领近色的搭配,不强调对比;二是偏爱有颜色的褙子与白色长裙的对比搭配,其在南宋时期的女子中尤为流行,一些女角、女伎等特殊职业的女性喜爱搭配红白对比色进行装点。宋朝女褙子往往通过其内的衣襟边缘或垂带的颜色来彰显层次感,使得人物着装更为丰富
褙子
花纹
宋朝女子褙子的纹样主要是通过衣襟、袖口、两腋侧缝处的缘饰加以表现,也有来自于面料本身的织物图案,但大多为暗纹织成,从而使褙子整体显素雅,以此突显缘饰的精致华丽。褙子的纹样种类以植物花卉纹最多,此外,还有鸟兽纹、几何纹、吉祥纹等。这些纹样多为人物、花鸟、楼阁、山水等
北宋·刘宗古《瑶台步月图》(局部)
褙子若作为内里穿着,与大袖礼服相搭。外披大袖,内则衬褙子,这种搭配方式为命妇等上层阶级女性所穿,属正式礼服。福建南宋黄昇墓考古报告还原了宋朝贵族妇女真实的穿着情况。大袖袍作为礼服穿于最外层,而褙子则作为较次一等的常礼服穿于大袖内,自褙子以下则为襦袄类服装,这类衣衫往往需考虑春夏秋冬四季变化再搭配衣服。春夏季节选用单衣,而秋冬寒冷之际则选用有夹或内有棉絮的袄,作保暖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