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推荐
痴情的帽子  ·  SQLAlchemy ...·  1 年前    · 
逃课的毛豆  ·  radeon: preallocate ...·  1 年前    · 
近视的橙子  ·  (转载)在Eclipse ...·  1 年前    · 
董昭(156年-236年7月4日),字公仁, 济阴 定陶 (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人。 三国时期 曹魏 谋士、重臣、开国元勋。
董昭年轻时被举为 孝廉 ,后担任 袁绍 帐下参军。多有战功,但是袁绍听信谗言,董昭不得已离开袁绍投奔 张杨 。张杨率军迎接 汉献帝 时,董昭随行,并拜为 议郎 。后与 曹操 在洛阳相见,又建议曹操将汉献帝迎接到 许县 。董昭自此成为曹操的谋士。
建安 年间(198年)历任 河南尹 冀州牧 徐州牧 、魏郡 太守 等职,多有功劳,深受曹操器重。曹操受封魏公、魏王的谋划都是出自董昭之手。 曹丕 继魏王位后,董昭任 将作大匠 曹丕 称帝后,升任 大鸿胪 。此后先后担任 侍中 太常 光禄大夫 太仆 等重要职位。魏明帝 曹叡 即位后转任 卫尉 太和 六年(232年)升任 司徒
青龙 四年五月乙卯日(236年7月4日 ,时年八十一,谥号定侯

董昭 初从袁氏

董昭年轻时被举为 孝廉 ,就任 瘿陶县 长、 柏人县 令。 袁绍 任命他为 参军
初平 三年(192年),袁绍在 界桥 迎战 公孙瓒 ;而 钜鹿 太守 李邵 和郡中仕宦认为公孙瓒兵力强盛,都想要归属于他。于是袁绍让董昭兼任钜鹿太守。袁绍问:“你用什么办法制御他们?”董昭回答说:“凭我一个人的微力,不能消弥众人的预谋,我想假作应合同意的样子,引诱他们说出实情,然后再根据具体情况临时权变来制驭他们。计策只能临时想出,现在没法预先谈论。”
当时钜鹿郡里的大姓人家 孙伉 等几十人是主要的策划者,鼓动官吏和百姓。董昭到了郡里,伪造了一份袁绍的 檄文 告诉全郡说:“得到贼人的侦察兵安平人 张吉 的口供,他们会来进攻钜鹿,贼方原孝廉 孙伉 等人作为内应,此檄文传到郡中,即将孙伉等逮捕军法从事,只惩罚他们本人,妻儿不予连坐。”董昭依照檄文的控诉、命令,将孙伉等人立即斩首。全郡人惊惶恐慌,董昭挨个予以安慰,于是全都安定下来。事情结束后,董昭向袁绍汇报,袁绍十分赞许。
恰逢魏郡太守栗攀被士兵所害,袁绍就让董昭兼任魏郡太守。当时全郡境内秩序大乱,贼人数以万计,他们派使者相互往来,进行买卖贸易。董昭十分重视这种情况,找机会在他们中间进行离间,乘他们力量虚弱时发兵征讨,打得贼方大败。两天内三传捷报。

董昭 助曹迎帝

初平四年(193年),因董昭的弟弟 董访 张邈 军中,而张邈与袁绍有矛盾,袁绍听信谗言想要治董昭的罪。于是,董昭要求去觐见 汉献帝 ,借机脱离袁绍,半路上却被 张杨 留在了河内,通过张杨将印和绶带送还朝廷,被授官为 骑都尉
这时, 曹操 统领 兖州 ,想借道去朝见汉献帝,张杨起初不肯,董昭劝告说:“袁、曹现在虽然还是一家,但其趋势是不会长久联合下去的。曹操现在虽然弱些,但实在是天下的一位英雄,您应当有意和他结交。况且现在正有机缘,应该帮助他与朝廷联系,并且上表荐举他;如果这件事能够成功,那将永远是一种很深的情分。”张杨这才向朝廷通报曹操的情况,又上表荐举。董昭又替曹操写信给长安的各个将领如 李傕 郭汜 等人,根据他们的地位轻重不同分别表示殷勤友好。张杨也派遣使臣去见太祖。曹操赠给张杨犬马金帛,从此与西部地区有了往来。
兴平 二年(195年),汉献帝东归,到达 安邑 。董昭随张杨前往迎接,被拜为 议郎
建安 元年(196年),曹操在许县平定了 黄巾军 ,派遣使臣到河东去。这时汉献帝回到洛阳, 韩暹 杨奉 董承 及张杨相互间意见对立不和。董昭因为杨奉兵马最强而缺乏外部援助,以曹操名义写信给杨奉说:“我对将军早已闻名,倾慕您的大义,所以推心置腹,赤诚相见。现在将军您将天子从艰难中解救出来,归还旧都,辅佐天子的功劳,当代没有人能和您相比,是多么的美善啊!现今群凶扰乱中原,四海不得安宁,天子朝廷至尊至重,我们的责任就在于维护和辅佐;必须依靠众位贤士来重建王朝秩序,这委实不是一个人能够独力建立的。心腹与四肢相互依赖,互为支持,缺一不可。将军您应当作为京城内的主要力量,我作外部的援军。现在我有军粮,您有军队,互通有无,足以互相接济,同生死,共患难。”杨奉接到信后十分喜悦,对各位将军说:“兖州的军队驻扎许县,近在眼前,他们有兵有粮,国家应当依靠仰仗他们。”于是众人一同上表荐举太祖为 镇东将军 ,继承他父亲的爵位为费亭侯,董昭调任 符节令
曹操到洛阳朝见汉献帝,带着董昭,二人坐在一起。曹操问:“如今我来这里,应当采取什么计策?”董昭说:“将军起义兵,诛杀暴乱之徒,入京朝拜天子,辅佐王室,这是可以媲美 春秋 诸侯 五霸 的功绩。但下面的各个将领,人心各异,未必肯服从您。现今您留在这里匡弼天子,情势对您不利,只有转移圣驾到许县了。当然朝廷流亡迁徒之后刚刚回到旧时京城,无论远近都在企望,希图在一个早上安定下来。现在又一次迁移圣驾,不能让众人满意。做非同寻常的大事,就得有超越常规的举措,希望将军筹划怎样做利多弊少。”
曹操说:“这正是我的本意。但杨奉离得很近,就在梁县,听说他的队伍精良,能够让他不成为我的隐患吗?”董昭说:“杨奉缺少袒护援助,将会独自归顺。镇东、费亭的事情,都是杨奉所确定,又听说他写信命令约束自己的士兵,足以看出他的诚信之心。应该时常派遣使者送上优厚的馈赠,答谢他的好意,以便安定他的心意。就说‘京城缺乏粮食,想将圣驾暂时移至鲁阳,鲁阳离许县较近,转相运输较为容易,就可以没有粮食严重缺乏的忧虑了’。杨奉为人勇猛而缺少思虑,一定不会怀疑我们,等到双方使者有了往来,那时足以确定计策了。杨奉哪里能成为隐患!”曹操说:“好。”立即派遣使者到了杨奉那里,然后即将汉献帝迁移到许县。杨奉感到不满,与韩暹等到定陵劫掠骚扰。太祖不予回应,秘密地攻击杨奉的梁县军营,降的降、杀的杀,即时平定。杨奉、韩暹失去兵众,向东投降 袁术

董昭 累有功劳

建安 三年(198年),董昭升任 河南尹
建安四年(199年),张杨被其部将 杨丑 所杀,张杨部将眭固又杀杨丑,屯兵射犬,联合袁绍。眭固让张杨的长史 薛洪 与河内太守 缪尚 守住城池,自己出城向袁绍求救。曹操亲征河内,命史涣、曹仁截杀眭固,又包围射犬,令董昭单身入城,劝谕薛洪、缪尚等人,当日,薛洪、缪尚率众投降曹操。曹操让董昭出任 冀州牧
同年,曹操派 刘备 去征讨袁术,董昭劝谏说:“刘备英勇而志向远大, 关羽 张飞 作他的辅佐,恐怕刘备的心思还真不好说啊!”曹操说:“我已经答应他了。”刘备到了 下邳 ,杀了徐州刺史 车胄 ,宣告反叛。曹操亲自征讨刘备,调董昭任徐州牧。
建安五年(200年),袁绍将 颜良 进攻 东郡 ,董昭改任魏郡太守,随曹操征讨颜良。
建安九年(204年),曹操进兵围困 邺城 。袁绍的同族 袁春卿 是魏郡太守,正在城里,他的父亲袁元长住在扬州,曹操派人把他接了来。
董昭写信给袁春卿说:“听说孝敬父母的人不离开双亲去谋取利益,仁慈的人不忘记君上去徇私情,有志之士不趁动乱之机侥幸取利,明智的人不行诡异之道而给自己招致危难。您的父亲过去因逃避国内动乱,向南游到 百越 ,并非有意疏远骨肉之亲,在吴会乐而不返,明智的人深深懂得这一点,也许只有这样做才是正确的。曹公哀怜他坚守自己的志向,清廉恭敬,离群索居,没有伴侣,所以特意派遣使者前往江东,有时是迎接,有时是陪送,现在马上就要到了。即使您现在处在最平安的地方,依从的是有德重义的主人,又占据有泰山一样坚固的地盘,过的是仙人一样的日子,从道义上说,都还应该背弃那边,面向这里,舍弃百姓,奔向父亲。并且过去邾仪父与 鲁隐公 盟誓,鲁国人赞美这事,却没有记载他的爵位,可见王室所没有任命的,爵位之尊就不能实现,是《 春秋 》的义旨。何况您今天所依托的是一个危难动乱的地方,所接受的是一些假造不实的命令呢?假若你与那些作恶的人为伍,而对父亲却不加体恤,那就不可以谈论什么尽孝了。忘记了祖宗所居住的本朝,安于不是正统的奸邪的职位,实在难说是尽忠,忠与孝都被废弃,更难以说得上是明智。再说过去曾被曹公所尊敬地征召,现在却亲近族人而疏远生父,以所寄托之处为内而以王室为外,留恋不正当的利禄而背叛知己,不去追求福祚而却走近危亡,放弃明正大义而接受奇耻大辱,不是很可惜吗?如果能够幡然悔悟,改变立场,奉戴天子,侍养老父,委身于曹公,那就能忠孝不失,荣耀的名声显扬天下了。您应留心计议,尽早决定妥善的谋划。”邺城攻克后,董昭被任为 谏议大夫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远征 乌桓 ,运粮困难,在董昭的建议下开凿了 平虏渠 泉州渠 入海通运,解决了运粮问题。曹操上表封董昭为千秋亭侯,转拜司空军祭酒。
后来董昭提出建议:“应该探究古代的制度建置分封 五等爵位 。”曹操说:“建设五等爵位的是圣人,又不是做大臣的所能制定的,我怎么能担当得起呢?”董昭说:“自古以来,大臣辅佐天下的,谁也没有建立过像今天您这样的功绩。即使有您这样的功绩的,也没有长久居于臣子的地位的。现今明公您为自己德行上尚有缺陷,未达到尽善之境而感觉羞愧,为能保守名誉节操,没有更大的责任而快乐,德行的美好超过了 伊尹 周公 ,达到了至善至美的极致。然而 太甲 周成王 那样的君主未必可以再次遇到,现在百姓难于教化,更甚于 殷代 周代 ,处在大臣的地位上,让别人在大事上怀疑自己,实在是不可以不重新加以思虑啊。明公您虽然威信德行超越前代,又深明法度,然而如果不能在此时奠定根基,为子孙万世考虑,还是没有做到家啊。奠定基础的根本在于地和人,应该在这两方面逐渐有所建立,以便自我保障和护卫。明公您忠诚的节操已经脱颖显露出来,天子的威仪也显现在容颜上,当年 耿弇 在床下对 光武帝 说的‘天下无比重要,不可被他姓之人得到’的话, 朱英 春申君 说的‘处在不可预期的时代,奉事不可期望的主人,怎么可以没有出于意外的人呢’的话,却无法听到。董昭我受您的恩惠非比寻常,所以不敢不如实讲出。”

董昭 劝进魏公

建安十七年(212年),董昭与诸位列侯、将领商议请曹操进爵国公,受九锡、备物,以彰其功;于是写信给 荀彧 说:“昔日 周公 吕望 处于姬氏强盛之时,凭借文王、武王的基业,辅佐年幼的成王,像他们这样的功勋,犹然受封上爵,赐土封国。周朝末年的 田单 ,驱率强大的齐国士众,对弱小的燕国展开报复,收复七十座城池,迎回 齐襄王 ;襄王重赏田单,使他东有封地夜邑的赋税,西有淄水上游观之乐。过去记录功劳,都有这么重的封赏。如今曹公在海内倾覆、宗庙焚灭之际,亲着甲胄,周旋征伐, 栉风沐雨 ,将近三十年,铲除逆贼,为百姓除害,使汉室复存、奉祀制度重建。拿他对比过去的几位,就如同泰山与小山丘,两者能同日而论吗?如今曹公只与诸将功臣一样,只有一个县的食邑,这岂是天下所望呢?”荀彧反对曹操进位国公,后被留在军中,去世于寿春。 [38-39]
建安十八年(213年),董昭与中军师 荀攸 等人劝曹操进位魏公,同年,魏国建立。
曹操接受魏公,后又接受魏王的称号,都是因为董昭的建议。 关羽 趁机乘大船进攻,擒 于禁 ,斩 庞德 ,包围 樊城 [15-19] 孙权 派遣使者来告诉曹操说:“我想要派兵向西攻打夺取关羽的地盘, 江陵 公安 两县十分重要,关羽失掉了这两座城池,一定会自动奔逃,对樊城的包围就会虽不直接去救而自行解除。请对这个计划保密,不能泄露而让关羽有所准备。”
曹操询问众臣该怎样对待孙权的要求,大家都说应当保密。董昭说:“军事上的事情注重权变,要求它合乎时宜。应该表面上答应孙权,为他保密,但实际上要把它泄露出去。关羽听说孙权出兵西上,如果退兵保护自己,樊城的包围就会很快解除,我们很方便地获得利益,还可以使孙权、关羽两支贼军像两匹马一样互相对峙攻击,我们坐等他们的困乏疲惫。如果我们保密而不使它泄露,让孙权的计划实现,那不是上策。另外,围城中的将官如果不知道外有救兵,想到粮食越来越少,会产生恐惧情绪,倘若有了其他的想法,造成的危难将不会小,所以还是露出这个消息对我们有利。并且关羽为人强横凶暴,自己倚仗江陵、公安二城防守坚固,必定不会立即退兵。”曹操说:“很好。”于是命令前去救助 曹仁 的大将 徐晃 把孙权的来信射到围城里和关羽的军营中,围城中的人知道了这个消息,斗志倍增。而关羽果然犹豫不决。等到孙权军队到了江陵、公安,得到了关羽的这两座城池,关羽惨遭失败。

董昭 魏室元勋

延康 元年(220年),曹操去世, 曹丕 继承王位,董昭被任命为 将作大匠 。同年,董昭与魏国公卿共劝曹丕即帝位。(即《魏公卿上尊号奏》上的“督军御史将作大匠千秋亭侯臣照”) [41-42] 曹丕称帝后,董昭升为 大鸿胪 ,位列 九卿 ,进封右乡侯。
黄初 二年(221年),董昭升任 侍中 ,并分出封邑赐其弟 董访 关内侯
黄初三年(222年), 征东大将军 曹休 面对长江驻军在洞浦口,上表自荐:“愿率领精锐部队像猛虎一样扑向江南,打败敌人,获取资财,此事必定胜利告捷;如果臣下死于敌手,不必顾念臣下。”曹丕担心曹休随即渡江,派驿马传送诏书命令他停止行动。这时董昭正在旁边侍奉,劝谏说:“我私下里窥见陛下脸上有忧虑的神色,难道只是因为曹休将要过江的缘故吗?现在渡江,从人之常情上说,都认为很难,即使曹休有这个愿望,从形势看,他不能独自实行,还应当有各个将领协同。但 臧霸 等人既有财富又享受着尊贵,不再有其他愿望,只想要平安到老,保守利禄福祚不失而已,怎么肯在危险的时刻自己投身必死之地,以谋求侥幸成功呢?假如臧霸等人不向前推进,曹休自然会沮丧停止。臣下恐怕陛下即使有命令他渡江的诏书,他也许还要沉吟犹豫,未必就一定听从命令呢!”
当时长江水浅,江面狭窄,夏侯尚想要乘船率领步兵骑兵进入江中陆地驻扎,制作浮桥,桥南北可以往来,计议的人多数认为这样就一定能攻克江陵城。董昭上疏说:“武皇帝智慧勇敢都超过常人,而他用兵时都十分重视敌人,不敢像这样轻敌。现在把军队驻扎在洲渚中,已经很深入了;乘浮桥渡水,是非常危险的;只从一条道路行进,是十分狭窄的。这三种情况都属于兵家所忌讳的,而现在竟然都实行了。如果贼兵频繁攻击浮桥,我们防守上有一点疏漏,那么,洲渚中的精锐力量,就将不再为魏国所有,而将转化为吴国的了。臣私下为这种情势忧虑,废寝忘食,而那些计议此事的人却怡然自得,不以为忧虑,不是太糊涂了吗?再加上江水向来是要涨的,一旦江水暴涨,用什么来防御?破不了贼兵,自己先完蛋了。为什么凭借危险的地势,却不害怕?事情将会十分危险了,希望陛下考察这些情形!”曹丕明白了董昭的话,立即命令夏侯尚等人急速撤出。吴军分两路向前挺进,魏军成一路退却,不时溃散,将军石建、 高迁 仅以身免。魏军退出十来天,江水暴涨。曹丕称赞董昭有 张良 陈平 那样的见识。
黄初五年(224年),董昭改封成都乡侯,拜 太常 。同年,董昭改任 光禄大夫 给事中 ,随曹丕东征。
黄初七年(226年),董昭回朝,拜 太仆 。同年, 曹叡 继位,董昭进封乐平侯,食邑一千户,转任 卫尉
太和四年(230年),董昭开始代理 司徒 的工作。
太和六年(232年),董昭被正式任命为司徒,董昭上疏,陈述末流的弊病说:“凡是占有天下的人,没有人不崇尚敦厚朴实忠诚守信的人士,而对那些虚伪不实的人深恶痛绝。近年的事例: 魏讽 在建安末年被诛杀, 曹伟 在黄初初年被斩首。我恭敬地注意到圣上前后所颁布的诏令,对浮华虚伪深恶痛绝,想要击破不正当的结党,常常使用切齿的言辞;然而那些执法的官吏都畏惧那些人的权势,没有人能对他们揭发纠查,这样就使得对风俗的败坏侵犯越来越严重。我看到当今少年不再以学问为做人的根本,转而把四处交游作为他们的职业;国中杰出的人士不把孝悌和清廉的修养当作首务,竟然把追逐权势、惟利是图当作第一位的事情。他们群相纠结,合成团体,互相吹捧赞赏,以毁谤和贬低来惩罚和羞辱,以袒护赞誉为封爵赏赐,谁依附他们,他们就对谁赞叹不已,谁不依附他们,就成了缺点和罪过。听说还有人让家奴门客书记和有职位的家属冒用他的名字,出入往来官府禁地,交换流通书信公文,侦探察问。所有这些事情,都是国法所不允许,刑罚所不能赦免的,即使是魏讽、曹伟的罪行,也不会超过这些了。”曹叡于是发出严厉的诏令,斥责、罢免了 诸葛诞 邓飏 等人。
曹丕 :君论此事,何其审也!正使张、陈当之,何以复加。
陈寿 程昱 郭嘉 、董昭、 刘晔 蒋济 才策谋略,世之奇士,虽清治德业,殊于荀攸,而筹画所料,是其伦也。
郝经 :危哉!昭烈防不出数子之彀,操之遣拒袁术也,昱嘉昭皆以为不可遣,毒手莫施幸而飏去,料敌制胜卒使昭烈不得中原尺土。呜呼!数子何雠汉之深也。当是之时,魏有 荀彧 荀攸 贾诩 、程昱、郭嘉、董昭、刘晔、蒋济、 司马懿 为之谋,吴有 张昭 周瑜 鲁肃 吕蒙 陆逊 运其筹。
胡三省 :昭人品不足称,其谋略妙,不下二荀。
姜宸英 :苏则称昭为佞人,诚然。 [44 ]
何焯 : 昭自顾才谋非荀、郭之俦,遂首为谗邪,以媚于操。时操势已成,故不为 耿苞 耳。 [44 ]
王鸣盛 :诸人皆魏之谋主也, 运筹决胜 ,功绩卓然。
董昭任 瘿陶县 长时(瘿陶县在冀州钜鹿郡 ),冀州郡县苟捐重敛,朝廷为解决此事,任命为人清正的 贾琮 为冀州刺史。贾琮上任后,诸郡县大惊,有过失的官员全部解下印绶辞官而走,只有董昭和观津县长黄就仍在任上等待贾琮。

董昭 董卫尉啼面

《语林》称:董昭在魏武帝曹操时为重臣,后在文帝曹丕、明帝曹叡时失势,担任卫尉。董昭于是特别关照侏儒,等到正朝大会时,侏儒在会上作董卫尉啼面,述说董昭在曹操时期做的事情,满座大笑,唯独曹叡怅然不悦。本月内,董昭便被拜为司徒。 [45-46]
在小说《 三国演义 》中,董昭形象与正史相似。原为袁绍、张杨的从事,后朝见汉献帝,被拜为议郎,因擅长 养生之道 而引起曹操的注意。董昭建议曹操将汉献帝迁往许昌,从此成为曹操的谋士,深受曹操信赖。 后来,在董昭的建议下,曹操 加九锡 ,成为魏公。 董昭在魏官至司徒。
《三国志 卷十四》:董昭字公仁,济阴定陶人也。举孝廉,除瘿陶长、柏人令,袁绍以为参军事。绍逆公孙瓒于界桥,巨鹿太守李邵及郡冠盖,以瓒兵强,皆欲属瓒。绍闻之,使昭领巨鹿。问:“御以何术?”对曰:“一人之微,不能消众谋,欲诱致其心,唱与同议,及得其情,乃当权以制之耳。计在临时,未可得言。”财郡右姓孙伉等数十人专谋主,惊动吏民。昭至郡,伪作绍檄告郡云:“得贼罗候安平张吉辞,当攻巨鹿,贼故孝廉孙伉等为应,檄到收行军法,恶止其身,妻子勿坐。”昭案檄告令,皆即斩之。一郡惶恐,乃以次安慰,遂皆平集。事讫白绍,绍称善。 《三国志 卷十四》:会魏郡太守贾攀为兵所害,绍以昭领魏郡太守。时郡界大乱,贼以万数,遣使往来,交易市买。昭厚待之,因用为间,乘虚掩讨,辄大克破。二日之中,羽檄三至。 《三国志 卷十四》:昭弟访,在张邈军中。邈与绍有隙,绍受谗将致罪于昭。昭欲诣汉献帝,至河内,为张杨所留。因杨上还印缓,拜骑都尉。 《三国志 卷十四》:时太祖领兖州,遣使诣杨,欲令假涂西至长安,杨不听。昭说杨曰:“袁、曹虽为一家,势不久群。曹今虽弱,然实天下之英雄也,当故结之。况今有缘,直通其上事,并表荐之;若事有成,永为深分。”杨于是通太祖上事,表荐太祖。昭为太祖作书与长安诸将李傕、郭汜等,各随轻重致殷勤。杨亦遣使诣太祖。太祖遗杨犬马金帛,遂与西方往来。天子在安邑,昭从河内往,诏拜议郎。 建安元年,太祖定黄巾于许,遣使诣河东。会天子还洛阳,韩暹、杨奉、董承及杨各违戾不和。昭以奉兵马最强而少党援,作太祖书与奉曰:“吾与将军闻名慕义,便推赤心。今将军拔万乘之艰难,反之旧都,冀佐之功,超世无畴,何其休哉!方今群凶猾夏,四海未宁,神器至重,事在维辅;必须众贤以清王轨,诚非一人所独建。心腹四支,实相恃赖,一物不备,则有阙焉。将军当为内主,吾为外援。今吾有粮,将军有兵,有无相通,足以相济,死生契阔,相与共之。”奉得书喜悦,语诸将军曰:“兖州诸军近在许耳,有兵有粮,国家所当依仰也。”遂共表太祖为镇东将军,袭父爵费亭侯,昭迁符节令。 《三国志 卷十四》:太祖朝天子于洛阳,引昭并坐,问曰:“今孤来此,当施何计?”昭曰:“将军兴义兵以诛暴乱,入朝天子,辅翼王室,此五伯之功也。此下诸将,人殊意异,未必服从,今留匡弼,事势不便,惟有移驾幸许耳。然朝廷播越,新还旧京,远近跂望,冀一朝获安。今复徙驾,不厌众心。夫行非常之事,乃有非常之功,愿将军算其多者。” 《三国志 卷十四》:太祖曰:“此孤本志也。杨奉近在梁耳,闻其兵精,得无为孤累乎?”昭曰:“奉少党援,将独委质。镇东、费亭之事,皆奉所定,又闻书命申束,足以见信。宜时遣使厚遗答谢,以安其意。说‘京都无粮,欲车驾暂幸鲁阳,鲁阳近许,转运稍易,可无县乏之忧。’奉为人勇而寡虑,必不见疑,比使往来,足以定计。奉何能为累!”太祖曰:“善。”即遣使诣奉。徙大驾至许。奉由是失望,与韩暹等到定陵钞暴。太祖不应,密往攻其梁营,降诛即定。奉、暹失众,东降袁术。 《三国志 卷十四》:三年,昭迁河南尹。时张杨为其将杨丑所杀,杨长史薛洪、河内太守缪尚城守待绍救。太祖令昭单身入城,告喻洪、尚等,即日举众降。以昭为冀州牧。 《三国志 卷十四》:《三国志》:太祖令刘备拒袁术,昭曰:“备勇而志大,关羽、张飞为之羽冀,恐备之心未可得论也!”太祖曰:“吾已许之矣。”备到下邳,杀徐州刺史车胃,反。太祖自征备,徙昭为徐州牧。 《三国志 卷十四》:袁绍遣将颜良攻东郡,又徙昭为魏郡太守,从讨良。 《三国志 卷十四》:良死后,进围邺城。袁绍同族春卿为魏太守,在城中,其父元长在扬州,太祖遣人迎之。昭书与春卿曰:“盖闻孝者不背亲以要利,仁者不忘君以徇私,志士不探乱以?徽?幸,智者不诡道以自危。足下大君,昔避内难,南游百越,非疏骨肉,乐被吴会,智者深识,独或宜然。曹公愍其守志清恪,离群寡俦,故特遣使江东,或迎或送,今将至矣。就令足下处偏平之地,依德义之主,居有泰山之固,身为乔桥之偶,以义言之,犹宜背被向此,舍民趣父也。旦邾仪父始与隐公盟,鲁人嘉之,而不书爵。 然则王所未命,爵尊不成,《春秋》之义也。况足下今日之所托者乃危乱之国,所受者乃矫诬之命乎?苟不逞之与群,而厥父之不恤,不可以言孝。忘祖宗所居之本朝,安非正之奸职,难可以言忠。忠孝并替,难以言智。又足下昔日为曹公所礼辟,夫戚族人而疏所生,内所寓而外王室,怀邪禄而叛知己,远福禄而近危亡,弃明义而收大耻,不亦可惜邪!若能翻然易节,奉帝养父,委身曹公,忠孝不坠,荣名彰矣。宜深留计,早决良图。”邺既定,以昭为谏议大夫。 《三国志 卷十四》:后袁尚依乌丸蹋顿,太祖将征之。患军粮难致,凿平虏、泉州二渠入海通运,昭所建也。太祖表封千秋亭侯,转拜司空军祭酒。 《三国志 卷十四》:后昭建议:“宜修古建封五等。”太祖曰:“建设五等者,圣人也,又非人臣所制,吾何以堪之?”昭曰:“自古以来,人臣匡世,未有今日之功。有今日之功,未有久处人臣之势者也。今明公耻有惭德而未尽善,乐保名节而无大责,德美过于伊、周,此至德之所极也。然太甲、成王未必可遭,今民难化,甚于殷、周,处大臣之势,使人以大事疑己,诚不可不重虑也。明公虽迈威德,明法术,而不定其基,为万世计犹未至也。定基之本,在地与人,宣稍建立,以自藩卫。明公忠节颖露,天威在颜,耿弇床下之言,朱英无妄之论,不得过耳。昭受恩非凡,不敢不陈。”后太祖遂受魏公、魏王之号,皆昭所创。 《后汉书·志第十五·五行三》:二十四年八月,汉水溢流,害民人。(《后汉书·志第十五·五行三》是专门记录洪水等自然灾害的) 《襄阳县志》:二十四年八月汉水溢,害稼。 《三国志·关羽传》:秋,大霖雨,汉水泛溢,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 《三国志·于禁传》:秋,大霖雨,汉水溢,平地水数丈,禁等七军皆没。禁与诸将登高望水,无所回避。羽乘大船就攻禁等,禁遂降。惟庞德不屈节而死。 《三国志·庞德传》:会天霖雨十馀日,汉水暴溢,樊下平地五六丈,德与诸将避水上堤。羽乘船攻之,以大船四面射堤上。 《华阳国志·卷六·刘先主志》:魏王遣左将军于禁督七军三万人救樊,汉水暴长,皆为羽所获。 《三国志 卷十四》:及关羽围曹仁于樊,孙权遣使辞以“遣兵西上,欲掩取羽。江陵、公安累重,羽失二城,必自奔走,樊军之围,不救自解。乞密不漏,令羽有备。”太祖诘群臣,群臣咸言宜当密之。昭曰:“军事尚权,期于合宜。宜应权以密,而内露之。羽闻权上,若还自护,围则速解,便获其利。可使两贼相对衔持,坐待其弊。秘而不露,使权得志,非计之上。又,围中将吏不知有救,计粮怖惧,傥有他意,为难不小。露之为便。且羽为人强梁,自恃二城守固,必不速退。”太祖曰:“善。”即敕救将徐晃以权书射著围里及羽屯中,围里闻之,志气百倍。羽果犹豫。权军至,得其二城,羽乃破败。 《三国志 卷十四》:文帝即王位,拜昭将作大匠。及践阼,迁大鸿胪,进封右乡侯。二年,分邑百户,赐昭弟访爵关内侯,徙昭为侍中。 《三国志 卷十四》:三年,征东大将军曹休临江在洞浦口,自表:“愿将锐卒虎步江南,因敌取资,事必克捷;若其无臣,不须为念”。帝恐休便度江,驿马诏止。时昭侍侧,因曰:“窃见陛下有忧色,独以休济江故乎?今者渡江,人情所难,就休有此志,势不独行,当须诸将。臧霸等既富且贵,无复他望,但欲终其天年,保守禄祚而已,何肯乘危自投死地,以求侥幸?苟霸等不进,休意自沮。臣恐陛下虽有敕渡之诏,犹必沉吟,未便从命也。”是后无几,暴风吹贼船,悉诣休等营下,斩首获生,贼遂进散。诏敕诸军促渡。军未时进,贼救船遂至。 《三国志 卷十四》:大驾幸宛,征南大将军夏侯尚等攻江陵,未拔。时江水浅狭,尚欲乘船将步骑入渚中安屯,作浮桥,南北往来,议者多以为城必可拔。昭上疏曰:“武皇帝智勇过人,而用兵畏敌,不敢轻之若此也。夫兵好进恶退,常然之数。平地无险,犹尚艰难,就当深入,还道宜利,兵有进退,不可如意。今屯渚中,至深也;浮桥而济,至危也;一道而行,至狭也:三者兵家所忌,而今行之。贼频攻桥,误有漏失,渚中精锐,非魏之有,将转化为吴矣。臣私戚之,忘寝与食,而议者怡然不以为忧,岂不惑哉!加江水向长,一旦暴增,何以防御?就不破贼,尚当自完。奈何乘危,不以为惧?事将危矣,惟陛下察之!”帝悟昭言,即诏尚等促出。贼两头并前,官兵一道引去,不时得泄,将军石建、高迁仅得自免。军出旬日,江水暴长。帝曰:“君论此事,何其审也!正使张、陈当之,何以复加。” 《三国志 卷十四》:五年,徙封成都乡侯,拜太常。其年,徙光禄大夫、给事中。从大驾东征,七年还,拜太仆。明帝即位,进爵乐平侯,邑千户,转卫尉。分邑百户,赐一子爵关内侯。 《三国志 卷十四》:太和四年,行司徒事,六年,拜真。昭上疏陈末流之弊曰:“凡有天下者,莫不贵尚敦朴忠信之士,深疾虚伪不真之人者,以其毁教乱治,败俗伤化也。近魏讽则伏诛建安之末,曹伟则斩戮黄初之始。伏惟前后圣诏,深疾浮伪,欲以破散邪党,常用切齿;而执法之吏皆畏其权势,莫能纠擿,毁坏风俗,侵欲滋甚。窃见当今年少,不复以学问为本,专更以交游为业;国士不以孝悌清修为首,乃以趋势游利为先。台党连群,互相褒叹,以毁訾为罚戮,用党誉为爵赏,附己者则叹之盈言,不附者则为作瑕衅。至乃相谓:‘今世何忧不度邪,但求人道不勤,罗之不博耳;又何患其不知己矣,但当吞之以药而柔调耳。’又闻或有使奴客名作在职家人,冒之出入,往来禁奥,交通书疏,有所探问。凡此诸事,皆法之所不取,刑之所不赦,虽讽、伟之罪,无以加也。”帝于是发切诏,斥免诸葛诞、邓飏等。 《三国志 卷十四》:昭年八十一薨,谥曰定侯。 《三国志 卷三》:四年...五月乙卯,司徒董昭薨。 《三国志·卷十六》:征拜侍中,与董昭同察。昭尝枕则膝卧,则推下之,曰:“苏则之膝,非佞人之枕也。” 《三国志 魏书 程郭董刘蒋刘传第十四》 .国学网 [引用日期2013-06-14]
  • 卢弼 .《三国志集解》 .北京 :中华书局 ,1982年 全三国文 卷二十五 .汉典古籍 [引用日期2013-10-21]
  • 《三国志 卷十四》:子胄嗣。胄历位郡守、九卿。 曹孟德移驾幸许都 吕奉先乘夜袭徐郡 .国学网 [引用日期2013-10-21]
  • 甘宁百骑劫魏营 左慈掷杯戏曹操 .国学网 [引用日期2013-10-21]
  • 《资治通鉴》:《青龙四年》五月,乙卯,乐平定侯董昭卒。 《后汉书 卷三十一 郭杜孔张廉王苏羊贾陆列传第二十一》:诏书沙汰刺史、二千石,更选清能吏,乃以琮为冀州刺史。旧典,传车骖驾,垂赤帷裳,迎于州界。及琮之部,升车言曰:“刺史当远视广听,纠察美恶,何有反垂帷裳以自掩塞乎?”乃命御者褰之。百城闻风,自然竦震。其诸臧过者,望风解印绶去,唯瘿陶长济阴董昭、观津长梁国黄就当官待琮,于是州界翕然。 《后汉书 志第二十 郡国二》:钜鹿郡 秦置。建武十三年省广平国,以其县属。雒阳北千一百里。十五城,户十万九千五百一十七,口六十万二千九十六。廮陶有薄落亭。 裴松之注《三国志 卷十四 魏书十四 程郭董刘蒋刘传第十四》:【献帝春秋曰:昭与列侯诸将议,以丞相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书与荀彧曰:"昔周旦、吕望,当姬氏之盛,因二圣之业,辅翼成王之幼,功勋若彼,犹受上爵,锡土开宇。末世田单,驱强齐之众,报弱燕之怨,收城七十,迎复襄王;襄王加赏于单,使东有掖邑之封,西有菑上之虞。前世录功,浓厚如此。今曹公遭海内倾覆,宗庙焚灭,躬擐甲胄,周旋征伐,栉风沐雨,且三十年,芟夷群凶,为百姓除害,使汉室复存,刘氏奉祀。方之曩者数公,若太山之与丘垤,岂同日而论乎?今徒与列将功臣,并侯一县,此岂天下所望哉!"】 《三国志 卷十 魏书十 荀彧荀攸贾诩传第十》:十七年,董昭等谓太祖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密以谘彧。彧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会征孙权,表请彧劳军于谯,因辄留彧,以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太祖军至濡须,彧疾留寿春,以忧薨,时年五十。谥曰敬侯。明年,太祖遂为魏公矣。 《三国志 卷一 魏书一 武帝纪第一》裴松之注引《魏书》:公令曰:"夫受九锡,广开土宇,周公其人也。汉之异姓八王者,与高祖俱起布衣,创定王业,其功至大,吾何可比之?"前后三让。於是中军师陵树亭侯荀攸、前军师东武亭侯锺繇、左军师凉茂、右军师毛玠、平虏将军华乡侯刘勋、建武将军清苑亭侯刘若、伏波将军高安侯夏侯惇、扬武将军都亭侯王忠、奋威将军乐乡侯刘展、建忠将军昌乡亭侯鲜于辅、奋武将军安国亭侯程昱、太中大夫都乡侯贾诩、军师祭酒千秋亭侯董昭、都亭侯薛洪、南乡亭侯董蒙、关内侯王粲、傅巽、祭酒王选、袁涣、王朗、张承、任藩、杜袭、中护军国明亭侯曹洪、中领军万岁亭侯韩浩、行骁骑将军安平亭侯曹仁、领护军将军王图、长史万潜、谢奂、袁霸等劝进曰…… 《隶释》卷十九《魏公卿上尊号奏》:相国安乐乡侯臣歆、太尉都亭侯臣诩、御史大夫安陵亭侯臣朗、使持节行都督督军车骑将军 臣仁、辅国将军清苑乡侯臣若、虎牙将军南昌亭侯臣辅、轻车将军都亭侯臣忠、冠军将军好時乡侯臣秋、渡辽将军都亭侯臣柔、卫将军国明亭侯臣洪、使持节行都督督军镇西将军东乡侯臣真、使持节行都督督军领扬州刺史征东将军安阳乡侯臣休、使持节行都督督军征南将军平陵亭侯臣尚、使持节行都督督军徐州刺史镇东将军武安乡侯臣霸、使持节左将军中乡侯臣部、使持节右将军建乡侯臣晃、使持节前将军都乡侯臣辽、使持节后将军华乡侯臣灵、匈奴南单于臣泉、奉常臣贞、郎中令臣洽、卫尉安国亭侯臣昱、太仆臣夔、大理东武亭侯臣繇、大农臣霸、少府臣林、督军御史将作大匠千秋亭侯臣照、中领军中阳乡侯臣林、中护军臣陟、屯骑校尉都亭侯臣祖、长水校尉关内侯臣淩、步兵校尉关内侯臣福、射声校尉关内侯臣质、振威将军乡亭侯臣题、征虏将军都亭侯臣触、振武将军尉猛亭侯臣当、忠义将军乐乡亭侯臣生、建节将军平乐亭侯臣圃、安众将军元就亭侯臣神、翼卫将军都亭侯臣衢、讨夷将军成迁亭侯臣慎、怀远将军关内侯臣異、绥边将军常乐亭侯臣俊、安夷将军高梁亭侯臣、奋武将军长安亭侯臣丰、武卫将军安昌亭侯臣褚等稽首言…… 《三国志集解》:王昶《金石萃编》云:碑前段所列诸臣衔名,微有剥落,然证之隶释,尚可全读……臣照即董昭 《三国志 卷十二 魏书十二 崔毛徐何邢鲍司马传第十二》:会内官欲以事讬芝,不敢发言,因芝妻伯父董昭。昭犹惮芝,不为通。 卢弼《三国志集解》:◎姜宸英曰:苏则称昭为佞人,诚然。◎何焯曰: 昭自顾才谋非荀、郭之俦,遂首为谗邪,以媚于操。时操势已成,故不为耿苞耳。 《太平御览 卷四百八十八 人事部一百二十九》:《语林》曰:董昭为魏武帝重臣,后失势文、明世,入为卫尉,昭乃厚加意於侏儒。正朝大会,侏儒作董卫尉啼,面言昔太祖时事,举坐大笑。明帝怅然不怡。月中为司徒。 卷四百八十八 ◎人事部一百二十九-太平御览(宋)李昉 .国学导航 [引用日期2023-07-31]
  • 《三国志 卷一 魏书一 武帝纪第一》:四年春二月,公还至昌邑。张杨将杨丑杀杨,眭固又杀丑,以其众属袁绍,屯射犬。夏四月,进军临河,使史涣、曹仁渡河击之。固使杨故长史薛洪、河内太守缪尚留守,自将兵北迎绍求救,与涣、仁相遇犬城。交战,大破之,斩固。公遂济河,围射犬。洪、尚率众降,封为列侯,还军敖仓。 《三国志》:昭年八十一薨,谥曰定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