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Shireen

無數年輕人都曾有過一件Joy Division或The Clash最具代表性的樂團T恤,就算沒有衣服,至少都以某種形式擁有過這兩張唱片封面被流行化後的產物。

1979年6月15日,僅以黑白色調、謎樣般的數據圖像作為封面,沒印上樂隊名稱、專輯名稱及文字介紹便上架於各大唱片店,卻也因其暗黑的神秘感而吸引更多人買下這張曠世鉅作—來自英國,成立於1976年的Joy Division首張專輯 《Unknown Pleasures》 ;少見地以低音貝斯飽實聲線為主調,掀揭80年代新浪潮,以前衛姿態顛覆Post-Punk運動的聲貌,建構了另類搖滾的聲架。

joy-division_unknown-pleasures_shes-lost

Photo Credit: Joy division

《Unknown Pleasures》專輯承襲70年代末期的Punk風格之外,聲音色彩更融合了霧黑般的低幻與歌德搖滾式的蒼暗和抑鬱。隨著主唱 Ian Curtis 於1980年上吊自殺,正步向搖滾天團之路的Joy Division樂隊星芒也隨之彌滅,但僅僅發行兩張專輯的Joy Division至今仍是搖滾史上最具影響力的樂隊之一,由樂隊其餘成員續弦的New Order則開啟了另一段偉大的旅程。

Screen_Shot_2020-03-07_at_03_49_41

Photo credit:Joy Division,來源:Wikipedia Fair use

Ian Curtis

一片黑暗中如生命脈動的堆疊圖

Joy Division的吉他手Bernard Sumner(另一說是鼓手Stephen Morris)發現了出自無線電天文學家Harold D. Craft在1970年出版的博士論文(注一)裡,一張借以清楚的黑白圖標來描述首顆被發現之脈衝星CP1919被捕獲到的連續脈衝波信號狀態,宛如線條化的山巒,又像是生命的脈動,讓他一見就愛不釋手。團員們將這張脈衝信號數據圖交給了當時為樂隊的廠牌Factory Records設計海報與唱片封面及內頁的平面設計師 Peter Saville

Peter Saville認為團員對自己欲傳達的專輯概念視覺相當敏銳且具體,於是以最極簡的手法;顛置數據圖的顏色成一片黑底背景,沒有任何文字可以識別樂隊或專輯名稱,原本的脈衝信號彷如神秘符號或某種生命意像,詮釋出《Unknown Pleasures》黑暗之中的不安騷動。

Screen_Shot_2020-03-07_at_03_40_56

Photo credit:Joy Division,來源:Wikipedia Fair use

征服街頭與高級時裝界,全球都膜拜的唱片封面

《Unknown Pleasures》專輯封面的十足神秘性與低限主義感,無論音樂或視覺都傳遞出一種跨越文化的共感;勾顯出人們潛意識中的黑暗面、那些社會主流價值忽略的誨暗情緒、被異化的疏離,以及現實生活難以言喻的苦澀。或許正因如此,Joy Division的《Unknown Pleasures》才能贏獲一代又一代年輕人的鐘愛,甚至作為刺青圖騰,永達烙印於自己的身體。以其封面為繆思的熱潮,也從未停息地蔓延到街頭文化與時尚伸展台;近乎無所不在地出現在各個全球知名的品牌之中。

千禧年後,隨著互聯網的普及,Joy Division樂隊的傳奇經歷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識,而像美國流行文化商店 Hot Topic Urban Outfitters 就曾大量發行以「Unknown Pleasures」為設計圖案的服飾。2009年, 高橋盾 (Jun Takahashi)的UNDERCOVER所發表秋冬系列的「Earmuff Maniac」裡,也大膽擷用其專輯封面為元素的作品。

既是有史以來最流行的樂隊T恤之一,也是潮流迷因

以Joy Division的《Unknown Pleasures》專輯封面為設計的樂隊T恤可說是隨處可見,甚至可以說幾乎所有全球性品牌都曾以其專輯封面為創作元素,連迪士尼都曾翻玩其圖案。另外,諸如Supreme曾於2005年與Peter Saville聯名合作推出的T恤系列與滑板板身;設計師Patso Dimitrov於2015年發表了一系列以偉大經典專輯封面為底調的籃球鞋設計,《Unknown Pleasures》便是其中之一;洛杉磯街頭品牌PLEASURES在去年推出「Joy Division」系列,讚詠專輯發行四十周年;同樣地,倫敦的Goodhood概念選物店也推出「Unknown Pleasures」的聯名服飾。

shutterstock_258864455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而熱衷將青少年文化可視化,備受年輕人歡迎的時尚設計師Raf Simons,曾在2003年的秋冬系列以《Unknown Pleasures》為靈感,推出以其封面圖案為主的帆布軍裝外套、騎士皮衣夾克和針織毛衣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十五年後,Raf Simons於2018春夏系列再度翻玩「Unknown Pleasures」,並與該專輯封面設計Peter Saville聯手合作發表一系列的專輯設計藝術的服裝作品。

以恆星死亡後的殘骸——脈衝星的脈衝波信號數據圖作為《Unknown Pleasures》專輯封面,視覺上與Joy Division音樂本身的極致相映,而一個星體生命的終點,更像是暗喻著主唱Ian Curtis早逝的如星隕落,成為代代年輕人心中不朽的傳奇。

1979 年,另一經典的熱血啟世衝擊

與Joy Division的音樂同樣具世紀影響力,同樣為Post-Punk與新浪潮運動大有貢獻,也同樣帶給青少世代為之崇拜的搖滾形像;但表演風格及對於生命的哲學卻截然相異——來自英國的The Clash樂隊,1979年12月14日發行的第三張專輯 《London Calling》 。一張結融ska、放克、雷鬼、爵士、藍調且濃厚搖滾味的作品,以及直拳如刀刃般強勁又鋒銳的Punk精神,道盡了當時工業化時代後,迷惘英國青年所面對的現實困境。這張唱片也在2012年被滾石雜誌評為世界最偉大專輯之第八名:「十九首如啟世錄般的歌曲,以搖滾樂的堅定信念來擊退黑暗。」

Clash_21051980_12_800

Photo Credit: Helge Øverås@wikipedia CC BY 2.5

The Clash的《London Calling》專輯名稱源自於英國BBC電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傳送至被佔領國家的廣播信息內容:「這是來自倫敦的呼叫⋯⋯」宛如對世界發出的宣言一般,The Clash樂隊換以音樂,叛逆地傳達對當下社會的不滿,歌詞更是入骨地描述英國街頭生活與迷失的年輕世代的恐懼。

攝影師眼中的不完美圖像,成為最有力的唱片封面

《London Calling》封面成為青少年一種「號召」精神的靈感基調,但回到1979年,當時在紐約Palladium舞廳演出的The Clash,以及捕捉Paul Simonon因為台下一票毫無反應的觀眾被惹怒、憤而狂砸貝斯瞬間的攝影師Pennie Smith,都沒想到這張成為專輯封面的照片,竟會是搖滾歷史最具里程碑意義的圖像代表之一,攝影師也因這張作品在2002年獲得英國流行音樂雜誌《Q》頒發的「最傑出經搖滾攝影」獎項。

但起初這張照片並非攝影師的首選,她認為圖像構圖不完美,拍照時也因為怕被Paul砸爛的貝斯波及,按下快門時身體微微閃躲使得成像有點模糊。然而,主唱Joe Strummer卻對照片滿意至極,二話不說決定用來作為《London Calling》的專輯封面:強大且原汁原味的熱血、砸爛貝斯的態度就是Punk的精髓。

經典致敬經典,青少年爭相仿效的DIY時尚Punk穿搭

雖是硬派Punk,The Clash的專輯也收錄翻唱改編Vince Taylor的《Brand New Cadillac》,而由Ray Lowry操刀專輯封面設計最終版本,更以一個向貓王首張專輯封面致敬的概念,汲用了相同顏色的字體風格,讓原本模糊感的黑白圖像少些聚焦性,並更顯真實感。貝斯手Paul Somonon當時曾為專輯巡演設計登台演出服裝;像是皮革、絲或燈芯絨質料的無袖襯衫,以及騎士皮衣夾克;或是拉挺領子的白襯衫配上吊帶,搭上緊身褲與Dr.Martens風格的高統靴;還有Somonon自製的手工Pollock式潑染的襯衫,袖子上縫了布章;以及主唱曾穿的手工印上「1977」的白襯衫等,他們將自我宣言穿在身上,不但成為樂隊正字標記,更創造了一種DIY的街頭時尚,也是日後無數Punk樂迷效尤與表達自我的穿著風格。

xmgr39x5e5ogexw03uvm785h3q5gnu

Photo Credit: HYPEBEAST 提供

《London Calling》專輯逾四十年的影響力仍在世界各地持續,街頭藝術家 Banksy 更曾翻玩向其專輯封面致敬,只是他將貝斯樂器置換成怒砸辦公室的椅子。2007年,Globe滑板公司曾與The Clash樂隊聯名合作發行名為「.45Clash」的滑板鞋,以傳統的滑板鞋型為基底,重拾舊時Post-Punk與90滑板年代的美好。

在該專輯三十周年時,Converse也曾推出The Clash的Chuck Taylor All Star 鞋款系列;除了專輯封面的經典粉紅與嫩綠字樣,樂隊愛用的骷髏頭十字骨圖騰也是該系列的設計元素。The Clash樂隊更是潮流品牌Supreme次文化核心靈魂的Punk代表,2010年春夏系列便曾推出The Clash樂隊精神的服飾;去年逢《London Calling》發行四十周年,英國品牌Fred Perry也與意大利老字號唱片行Alphaville在店內聯合舉辦慶祝活動,並邀曾執導The Clash得獎紀錄片《Westway to the World》及樂隊多部MV的DJ暨導演Don Letts參與。

此外,UNIQLO、Urban Outfitters、H&M等平價服飾品牌都曾推出以專輯封面為設計元素的服飾,而且至今仍能隨見於青少年文化圈裡;飾演 《500 Days of Summer》 電影男主角的 Joseph Gordon Levitt 就曾在片中穿著《London Calling》的T恤。這個嘗試改變規則、引起英國公眾意識的樂隊,在2010年時,《London Calling》的專輯封面更被英國皇家郵政納入郵票冊之中。看來,未來的世界,總會有某些人事物,仍持續被經典影響。

shutterstock_245881939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注一:出自Harold D. Craft,Jr.的論文《Radio Observations of the Pulse Profiles and Dispersion Measures of Twelve Pulsars》,出版於1970年9月。

本文經 HYPEBEAST 授權刊登,原文 發表於此

同場加映

責任編輯:蔣尚仁
核稿編輯:林君玶


創立於 2005 年的國際知名線上潮流生活資訊媒體HYPEBEAST,以街頭時裝與球鞋文化為主軸,延伸至藝術、音樂、設計等流行文化領域 。團隊橫跨歐美、日韓與中港台,憑藉獨特觸覺、極具視覺衝擊之影像, 從最新、最多元化的時尚資訊,到專題報導、造型特輯,24 小時無間斷供應,與讀者一同見證著潮流文化之發展。創立於 2005 年的國際知名線上潮流生活資訊媒體HYPEBEAST,以街頭時裝與球鞋文化為主軸,延伸至藝術、音樂、設計等流行文化領域 。團隊橫跨歐美、日韓與中港台,憑藉獨特觸覺、極具視覺衝擊之影像, 從最新、最多元化的時尚資訊,到專題報導、造型特輯,24 小時無間斷供應,與讀者一同見證著潮流文化之發展。
  • 活動邀請、文章投稿、讀者提問: contact@everylittled.com
  • 品牌推廣、廣告專欄: sales@everylittled.com
  • 企劃合作: partnership@everylittled.com
  • 洽談電話: +886-2-6638-5108
  • Every little detail matt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