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辨别哥特式建筑和哥特复兴式建筑?
9 个回答
谢邀。建筑史有些像文学史,世面上说法容易很演义,因为本乡本土的人对自己建筑都不免拔高。像今天我们在山大端详一座民国廿五年的小楼,看门大叔就悠悠介绍说, 这是德国巴洛克风格……(?) 其实不过是因为那房子是德国人造的。所以事实上,这类辨别是很好做的。
为什么做这些辨别呢?还不是因为二者相近罢了:都是「高矗」(梁思成林徽因对「Gothic」的译法)的线条,剑林一般的尖塔,一看就有别于一本正经的三段式、五段式的对称立面,或是山花柱廊或是拱券大门的主入口的 「古典式」 ;有别于富态的曲线洋溢蔓卷的 「巴洛克式」 。
那么,明明相近,为何偏有两种呢?简要介绍一下历史。西方人从「启蒙运动」以来,渐渐懂得疑古,建筑圈也发生了「positive beauty」vs.「arbitrary beauty」的论争,粗译来就是「主观美」与「客观美」:「美」是先验的,是不变的比例之美、秩序之威,还是容许不同的人眼中有不同的美?这个影响波及越深,后世就越把前人的建筑成品作为素材来汲取继承,就有了各种「复兴」。事实上,除了法国王权时代,把古典时代的建筑形象定为帝国至尊,因而发展出一套「古典主义」之外,其它历代潮流,如「希腊」、「罗马」、「罗曼」、「哥特」,都只有「复兴」,没有「主义」。「巴洛克」则连「复兴」都没有,一来它确曾没向另几种那么被后人成规模的「复兴」过;二来它本来就是极度洋溢的(巴洛克的词源,baroque,就是西语里「畸形的珍珠」之意),复兴不复兴都没有什么区别。
最后,用「哥特复兴」指称设计做法上的品味取向,可以比较随意用;但它同时也指称建筑史上的潮流。所以造成一种局面:两座建筑可能看起来不像,但都出自那个潮流。比如 英国议会大厦 ,是18世纪的作品,而 斯德哥尔摩市政厅 ,已经是20世纪初了;但二者都是处在有意复兴哥特式的潮流,都是代表作,所以都是「哥特复兴式」。而后者所处的潮流,又被称作「(北欧)民族浪漫主义」(Nordic Romanticism),因为它的哥特复兴的成分,用意正在造成自己建筑的民族性:奇崛瑰玮之为盛。
注意:至今所说的,都对应各自的潮流/时代,不涉及距今很近的后世的仿古之作。如果仿古之作,就看它仿「哥特」更多,还是「哥特复兴」更多而定吧。没那么严格,只要把依据摆得清楚。但一定是称作「XX式」:因为是仿的,不是出自那个潮流/时代本身。
好了,明暸了为何辨别,下面说一下怎样辨别吧:
首先, 「哥特」与「哥特复兴」,就像「古文」之与「古文运动」 一样。拿秦汉的古文,和唐宋八大家的雄文一对比,就知道后者是明确的摘取前者的某方面在学。「哥特复兴」学的主要就是「哥特」的立面和装饰,而其它如结构、空间等,要么是力不从心学不来,要么是学来了也没青胜于蓝。
其次,都说到这份上了,百度一下英国的 Salisbury大教堂 ,和议会大厦,就很好区分了吧。我明天会补图公示。
再次呢,大教堂和议会大厦的例子也说明,「哥特式」是从中世纪后期的城市大教堂发展来的;也旁及于某些庄园里的大型宅邸、某些市政厅(如安特卫普的、布鲁日的),但也止于此。后世的学校、议会厅、医院等,一定是出在「哥特复兴」的时代。
最后,其实也像某些「古文运动」家的文章,跟「古文」其实也挺难区分一样,我们也知道「哥特式」到盛期、后期,依国别出现了好多变异,如「垂直式」(perpendicular Gothic)、「盛饰式」(decorated Gothic),乃至「火焰式」(flamboyant Gothic),在受摩尔人的阿拉伯式迷宫般繁复的图案之影响的西班牙,又有所谓「银匠式」…… 其中流杂,或不次于后人的「哥特复兴式」。
除了这两者的区别,对于后世仿作,还可以设想个栗子:「哥特式」有一个元素本在A处,但「哥特复兴式」有的就把它换到B处,且模样、功能都变了;现在后世仿作仍像「哥特复兴式」置之B处,但模样恢复了「哥特式」的古貌:那么这个后世仿作究竟算在哪一种里呢?
说了这么多,还是验证一下吧:济南的洪楼教堂,怎么称呼呢?
我还是愿意叫它「哥特式」。就像初看到一篇古韵铿锵的文章,我会说它是「古文风格」,而不大会是「古文运动风格」;除非进一步的观察发现,它的作者确是「古文运动」的一员,或明确追述过后者的主张。
总结:
若非仿古之作,则以时代区别;
不看时代的话,一般体貌也易于区别:前者好比一体长出来的,后者好比外表堆出来的;
当然也有特例,实在分不出来。
若是仿古之作,一般认定「哥特式」,再细看排除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