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事中的世界是由神创造的。而世界中存在四个封印,用以维持世界平衡。一旦这四个封印被打破,神就会降世来毁灭这个世界——你说神搞了这么个奇怪机制是想干什么?我不理解。
  • 然后四个封印中有一个是需要“女神”来承受的,女神也只是个普通的女孩而已,一旦被选中,结果就是必须要承受巨大的痛苦——你说为什么非要选一个女孩来承受封印?我不理解。
  • 女神既然这么重要,自然就会受到严密的保护。负责守护女神的组织被称为“联合军”。但有另外一波被称为“帝国军”的势力,专门来破坏封印——你说破坏封印对他们有什么好处?我还是不理解。
这波“帝国军”信奉的是一个名为“天使教会”的奇怪宗教,而这宗教竟然给帝国军传播了一个“红眼”的病毒,导致各个成为了狂战士,把联合军打得落花流水。不过也就在战斗形成一面倒之际,游戏的主人公“凯姆”就成为了颠覆历史的关键人物,与力量强大的红龙结成契约,成为了联合军最后的希望。
后面逆袭帝国军拯救世界的桥段暂且不表,光打眼这么一看,除了几个不理解的设定以外,这展开的态势也最多给人感觉像是一个“龙王归位”般的逆袭故事展开。然而实际上,除了这些奇怪的背景设定以外,在游戏中登场的角色们每个都有 极为严重 的心里缺陷。毫不夸张的说,甚至变成了一种“病”。
  • 比如凯姆的妹妹芙丽叶就对哥哥有着禁断的爱情,而加在身上“女神封印”在折磨她的同时让这份感情变得越来越病态;
  • 又比如凯姆儿时的玩伴尤巴鲁特,从小与凯姆和芙丽叶玩到一起,随后又成为芙丽叶的未婚夫。然而伴随芙丽叶被选中成为女神,婚约黄了不说,再加上芙丽叶的兄控属性,芙丽叶对他瞧都不瞧上一眼。于是尤巴鲁特打心底里就有一种强烈的自卑感;
  • 而一路同行的伙伴中,一位名叫雅俐奥修的女性因为某日目睹丈夫与自己的小孩被杀害而精神崩溃,对于小孩有着强烈的执著,到处杀害小孩并啃食小孩的身体;
  • 甚至连最终的反派“天使教会”的司教,也因为被母亲厌恶而被施以虐待。结果自己却反而对母亲产生出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般的奇怪爱欲。
这种 荒诞到极致 的展开对于当时捧着PS2手柄想要收获一个完美大结局的我而言,就宛如亲眼见到东京塔拔地而起飞向外太空那样令我瞠目结舌。一股屈辱、郁闷、痛苦、焦躁的感情从心底涌出,但屏幕前的我却根本无法呐喊出来。
《龙背上的骑兵 1》的每一个结局都充满了来自世界的恶意,这种恶意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方向,让玩家在游玩之后内心上被挂上了一把沉重的枷锁,在数年乃至十数年之后回想起来,还依稀能够感觉那种苦涩与不适。

平淡无奇的游戏系统,有趣的武器故事

《龙背上的骑兵 1》采用了非常正统的类“无双”的游戏模式。虽然游戏想表现出一骑当千的感觉,奈何2003年的开发商Cavia还是刚刚出道的新秀,并没有什么制作游戏的经验,所以游戏的打击感那是相当的一塌糊涂——塑料一样的武器,纸片一样的手感。
这是一把用锯子一样的的刀刃将对手的剑与肉割裂开来的剑。由于经常使用,在撕裂对手身体的同时所产生的震动会让指尖感到麻木,身体也会变得象蜡一样雪白,动弹不得。
在距今数百年前,一位皮肤黝黑的骑士用这把剑立下了战马功劳。而他漆黑的身体也因为不断使用这把武器而逐渐变得象雪一样白……
经过漫长的岁月,在一场关乎到国家声望的大战中,在单挑中取下敌方大将首级而获胜的黑骑士,却因皮肤超越了白皙而变成了透明,谁都看不见了。
在欢庆胜利的欢声中,一个士兵向空中射出了祝福的箭矢,却直接穿透了黑色骑士的心脏。没有任何一个人知道他是因此而死……
横尾太郎所设定的武器故事,有王国建立的叙事诗篇,也有像寓言一样的传说故事,但这些文字却一如既往地充满了各种想象不到的的反转,或是悲剧般的结局。当玩家费劲千辛万苦一段一段解锁完全部文字之后,却最后还是得遭受一次精神上的洗礼。
不得不说,横尾太郎这下手真是够狠的——用如此手段灌输人世间的恶意与无奈,这并非是横尾“故意”要恶心玩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反而是横尾太郎针对“生与死”、“正与邪”的一种惯用的讨论方法。
毕竟有时候悲剧更能够发人深省吧。

重新解构的世界名曲,在游戏中获得了新生

玩游戏,自然少不了的就是背景音乐。但相较于日常我们能听到的BGM类型,《龙背上的骑兵 1》中所出现的BGM诡异的有些可怕——更不如说,简直就是“疯狂”。
负责《龙背上的骑兵 1》配乐工作的是资历颇深的游戏音乐作曲家佐野信义与相原隆行。佐野信义于1992年加入南梦宫后,他就一直负责《山脊赛车》系列以及《铁拳》系列的作曲。他以细致的音乐表现而闻名于业界,在90年代技术与硬件还不成熟的情况下,佐野就养成了超高的作曲水平。
相原隆行与佐野信义是工作上的伙伴,同样接手过《铁拳》和《山脊赛车》等项目,《灵魂能力 1》的作曲也是他负责的。
既然题材还是龙与人的幻想故事,那与之相匹配的似乎只有交响乐合适。然而直接使用交响乐就很难表现出“疯狂”感觉,于是佐野想出了一个办法——把那些进入公共版权的交响乐,从每个乐曲中抽出若干个片段,再重新拼接形成新的乐曲。
这样一来,乐曲虽然依旧是以交响乐的形式演出,但因为截取片段时所用的则是非常生硬的“一刀切”手段。所以单从听感上来讲,即便是一首完整的乐曲,也因为充满了这种“不自然”的剪切效果而给玩家带来不可名状的怪异感。
例如在第四章地面战所使用的乐曲中,背景中的中提琴反复循环同一个音乐切片,在多次循环后再加入各种乐器,使得这种不自然感被逐渐放大,最后达到宣泄的巅峰。像是这种逐步叠加,丰富旋律构成的作曲手段,在《龙背上的骑兵 1》的原声集中被反复使用过多次。
不过在之后的访谈中,佐野表示实际上这种作曲的手法灵感是来自著名的恐怖电影《驱魔人》的片尾。
在游戏的片尾演职人员表中,也附上了音乐所使用的著名乐曲的列表:
  • 尼古拉·安德烈耶维奇·里姆斯基-柯萨科夫:《西班牙随想曲》
  •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组曲《天鹅湖》、《意大利随想曲》、《胡桃夹子》、《1812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
  • 安东宁·利奥波德·德沃夏克:《奥赛罗序曲》、《狂欢节》序曲作品92号B.169、《E小调第9号交响曲<自新大陆>》
  • 阿希尔-克洛德·德彪西:《大海》
  • 巴托克·贝洛·维克托·亚诺什:《奇异的满洲大人》
  • 古斯塔夫·霍尔斯特:《行星组曲》
  • 古斯塔夫·马勒:《第5号交响曲》
  • 莫杰斯特·彼得罗维奇·穆索尔斯基:钢琴组曲《展览会之画》
  • 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
  • 奥托里诺·雷斯庇基:《罗马节日》
  • 威廉·理查德·瓦格纳:歌剧《诸神的黄昏》、歌剧《女武神》、《唐怀瑟》
重新解构的名曲,在这种看似杂乱实则有固定章法的改变之下,被肢解、扭曲、并重新拼接而获得了全新的生命。这种近乎于疯狂的生命,以极具侵略性的节奏和令人毛骨悚然的旋律,深深地镌刻在了每一个厮杀在游戏战场之上玩家们的灵魂深处。

结语

在经历过数十个小时来自各个方面的“摧残”之后,《龙背上的骑兵 1》所最终留下来的是令人至今还是能够津津乐道的剧情,以及稍显可惜却又有进步空间的游戏系统。
但天不遂人愿,缺少了横尾太郎把控剧情核心的《龙背上的骑兵 2》,以及剧情虽出色、却因为游戏本身的低劣质量而败走麦城的《龙背上的骑兵 3》,使这样一个打开了全新路线的游戏失去了推出续作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