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来顺 雷晓明
刘裕(363年4月-422年6月),字德與,小名寄奴,先祖是彭城人(今江苏省徐州市)。是汉高祖刘邦之弟楚元王刘庆的后裔。他的家族在早年随晋室南渡,迁居镇江,住城东的寿丘山(今江苏大学梦溪校区内)。寿丘山原为开凿古运河时堆砌的山丘,天长日久山上多长何首乌,故得名寿丘山。宋代著名爱国诗人辛弃疾所著《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有“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之句,其中提到的寄奴故居就在寿丘山。宋代大诗人苏轼也有诗句“刘裕宅边霜竹老,戴公山下野梅香”,讲到寿丘山刘裕的老宅。刘裕虽然先祖出身帝王之后,但家道中落,其父早逝,儿时刘裕以打柴卖草鞋为生。今天的南郊鹤林寺旧名为竹林寺,正是因为刘裕少年时为图生计常去竹林寺旁的黄鹤山打草砍柴,见有黄鹤翩翩起舞,挥之不去,故登基后改竹林寺为鹤林寺。
尽管家境贫困,但刘裕少有大志,一心想做一番惊天动地之大业,毅然从军。从军不久,便成为东晋北府军的下级军官,开始踏上从镇江走出拼将一腔热血,直向云天逞英豪的纵横驰骋之路。
晋隆安三年(399年),孙恩、卢循等二十七人在会稽起兵(史称义军)反抗晋朝,晋朝廷派前将军刘牢之前往镇压,刘牢之请刘裕为参府军事。刘裕足智多谋,勇敢善战,多次克敌制胜,屡立战功,因功升至建武将军。刘裕从此起家,成为东晋最年轻的一员虎将。晋元兴三年(404年)二月初一,刘裕在家乡京口起兵讨伐图谋篡晋的楚帝桓玄,击败桓玄,拥晋安帝司马德宗复位。晋朝廷任刘裕为侍中、太尉等要职,刘裕从此成了晋朝军事统帅,实际掌控了东晋朝政,权倾天下。
此后,刘裕积极对外扩张,于409年率军击垮了广固(今山东省益都县)的南燕政权。接着乘势而上,一路所向披靡,各个击破,一举清除了南方各大割据势力。接着又挥师击败卢循,西攻盘踞四川的谯纵,收服了后蜀。最后,又摧毁了后秦王朝。
刘裕在不到二十年时间里,对内平息了战乱,先后击败孙恩、卢循的海上起义,消灭了桓玄、刘毅等军事集团,对外致力于北伐,战南燕,取巴蜀,灭后秦。在晋朝末期为扩大战果又击败北魏,收复了北方的青、充、司三州,基本上拥有黄河以南广袤疆土,为实现登基成为一代帝王奠定了强大的基石。
东晋元熙二年(420年),刘裕迫司马德文禅让,改国号宋,定都建康(今南京),史称宋武帝。东晋从此消失。中国历史开始进入南北朝时期。
刘裕即位后,采取了很多重要举措以巩固帝位。削弱强藩,高度集权中央。裁并州置辖区,精减各地将、吏的额员。为防止权臣乱政,拥军自重,他特颁诏书:凡日后大臣外出征讨,一律配以朝廷军队,军还交回朝廷。刘裕还下令整肃户籍,厉行土断之法,严禁世族隐匿户口。适当降低农民租税,让百姓们在宽松的环境中休养生息,发展生产。刘裕虽是行伍出身,识字不多,但非常重视教育。在位期间多次发诏:教学为先,弘风训世,莫尚于此。刘裕执政期间采取的一系列治国措施不仅巩固了南朝王朝的统治,也改善了社会风气,赢得了民心。
刘裕身为皇帝,生活极为简朴。史书称他“清简寡欲,严整有度,未尝视珠玉舆马之饰,后廷无纨绮丝竹之音”,“财帛皆在外府,内无私藏”。刘裕当上皇帝后仍保持勤俭本质,衣着简朴,常拖着木屐在廷内散步,左右从者不过十人。他睡的床,床头挂的是土布做的帐子,墙壁上挂着布做的灯笼。刘裕为严以律己,不忘创业艰辛,还命人将年少在镇江打柴、种田使用过的农具挂在宫内。
刘裕即位三年后,因积劳成疾在建康(今南京)去世,终年60岁。庙号高祖,谥为宋武帝,葬在初宁陵(今江苏省南京紫金山)。
斯人已去,世间犹存。刘裕是从镇江走出来的一代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军事家。他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写下了传奇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