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个回答
张艺谋的《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绝对是一部被严重低估的作品。
这部影片无论从题材、叙事还是视听语言都很独特,甚至是罕见。
它既不像《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那样的商业大片,又没有张艺谋早期享誉国内外的《活着》、《大红灯笼高高挂》和《红高粱》那样出名。
初看《摇啊摇,摇到外婆桥》这个名字,还以为是一部温馨的家庭片。
但实际上《摇啊摇,摇到外婆桥》这部电影是中国大陆影史上少有的、纯正的黑帮片(gangster film)。
由于国家性质的原因,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没有像日本、美国、意大利等那种摆在明面上的黑帮组织的。
*备注:此处莫杠,黑势力在新中国也存在,但和其他国家那种黑帮不是一个概念。
既然连源头都没有,国产影片中也就极少出现以黑帮为题材的电影。
直到最近因“扫黑除恶专项行动”才兴起了一股“扫黑”影视流行。
美国黑帮电影发源于对禁酒令期间有组织犯罪的表现,而中国大陆最知名的黑帮基本都集中在半殖民地的国际大都市上海,流传于杜月笙、黄金荣、张啸林等人的传奇记载中。
还有一部分在殖民地的香港,所以香港一直有黑帮片的源流。
电影《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的英文名直接就叫“上海黑帮”(Shanghai Triad)。
triad这个词是“三合会”的意思,指的是华人黑社会,用这个词更便于西方人理解这部电影的内容。
影片的故事取材于巴金儿子李小棠(笔名李晓)的小说《门规》,又经作家毕飞宇修改变为剧本。
这个故事的叙事手法很独特,它采用的是见证人视角来叙事,也就是片中几乎没说过几句话的水生。
水生是一个从乡下来的半大小孩,他在故事中起到的是代替观众眼睛的作用,来窥视大上海黑帮的一斑。
上海黑帮大佬之间的猜忌、杀戮、阴谋,还有周旋其中的女人小金宝,都是通过水生的眼睛看到的。
我们熟悉的《肖申克的救赎》和《西西里的美丽传说》都运用了这个叙述视角,《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和《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更像,但它比“西西里”还早。
影片中多次给了水生眼睛的特写,以及他偷窥的镜头,就是在强调“看”甚至是“窥”这个核心元素。
这些镜头和《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雷纳多偷窥玛丽莲很像,不知道托纳多雷导演是不是参考了国师的这部电影。
整部影片每一个段落转场时,张艺谋导演都使用了叠化手法,其中一个叠化是整部影片的神来之笔。
把水生的眼睛,巩俐饰演的主角小金宝和字幕信息“第三天”重叠在一起,完成了转场。
这个转场把全片的隐喻体现的淋漓尽致,充满了一个乡下少年(观众)对光怪陆离大上海的好奇。
除此之外,由于水生的年龄加上小金宝在片中的舞女身份,这些窥视元素还带有一层性启蒙的意味。
虽然讲的是黑帮故事,但《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整部影片并不宏大,反而很细腻,是一部精巧的小制作艺术片。
影片风格和张艺谋导演的其他作品非常不同,而且被低估和埋没了,值得重温和细品。
-END-
更多干货影评:
听起来是一件有趣的事。在沪语的黄金时期,民国上海老电影里,几乎所有的演员都在说普通话。甚至有些主角们的普通话听起来还会有些拙劣。现在沪语日渐衰落,有关老上海题材的电影里,创作者恨不得让日本人都要说一口流利的沪语。
当然,在旧时代那个“国音统一”的意识形态下,初步发展的电影产业根本顾及不到方言。现在方言作用的增加是电影发展的必然,除了可以更深入地塑造人物外还能展现环境特征,甚至还能够增加某种独一无二的戏剧效果。张艺谋这部《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没有使用沪语。与其说这是导演对上海文化不够了解,不如说是张艺谋对于商业类型片所做的一次取舍。毕竟在他更早的电影《秋菊打官司》里,巩俐从头到尾说着一口陕西话。
从现在的创作理念上讲,张艺谋在《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中对方言的放弃是一次错误且过时的选择,但在我看来这部电影本身在当时又太过超前。张艺谋一直在强调作为导演最好能够两条腿走路,文艺片和商业片都能兼顾。商业诉求是这部电影很明显的动机。结果并不成功。但是从格调上看,与后来票房上大获成功的商业大片相比,《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却是把文艺元素和类型片融合得更加成熟的一部。电影里没有港台偶像明星,也没有巨资打造的粗暴大场面,有的是巩俐、李保田、李雪健、傅彪、孙淳这样的演员,有的是张艺谋在自己视听诉求中的上海往事。更重要的是,观众能够通过一个孩子的视角,一场黑帮厮杀,一个女人的命运,感受到那个无可奈何的时代里底层群体的悲剧宿命。而张艺谋把这种悲悯和关怀转换成视听光影,在电影结局中变得余味深长。
电影在童年时期看过,当时懵懵懂懂,长大之后脑海里只记得最后一幕。水生被倒挂捆绑在船帆上,在他颠倒摇晃的主观镜头里,唐老大在给小阿娇许诺着风光的上海生活。水生开始挣扎,小金宝(巩俐饰演)送给他的钱币从裤袋里掉在了船上,落入了水里。颠倒的镜头伴随着外婆桥的童谣一直保持到了片尾字幕的结束。
水生的视角是电影最精彩的一个设定。虽然它注定了镜头不能深入到黑帮的江湖厮杀中,但这种旁观性的疏离感拉长了旧上海的时代“景深”,让电影在类型片上有了更多的视听表现空间,在主题上也有了更深一层的意义。第一层文本意义是较浅显的商业类型片内容。水生从乡下投靠六叔,伺候唐老大的女人小金宝。水生与小金宝由矛盾隔阂渐渐产生共情,最后亲身参与并目睹了小金宝的悲剧宿命。第二层文本意义则把水生这位旁观者包含其中,讲诉旧时代底层人民的命运。故事的舞台在电影中间从繁华的上海转到了乡下的小岛,具有乡下背景的水生联系着的真正关怀对象逐渐露出雏形。在更深一层的文本意义里,电影通过《摇啊摇,摇到外婆桥》这首童谣把小金宝这位个体受害者与旧时代的底层群像彻底连接,让电影在时代感怀中具有了更宏大的人文关怀。
片名《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看似与电影类型不搭,但却是真正的点睛所在。童谣的旋律从开头一直贯穿到了结尾。这首童谣对整部电影很重要,但大多数人或许没有注意到的是,更具意义的也许是这首童谣的旋律。童谣的旋律简单但熟悉,如果我们仔细听,它可能与老上海的一部经典电影有着遥远的联系。那部电影用歌曲的名字命名,叫做《渔光曲》。电影《渔光曲》讲诉了底层人民在旧时代里的苦难史,渔民一家人在动荡中飘零,亲人相继离世,只有小女儿小猫幸存下来。她用自己的歌声对时代里的受害者做出了无力的安抚。
现在看,再听,《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的旋律更像是《渔光曲》的一种变奏。而本片与《渔光曲》也似乎产生了某种重叠。《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拍摄的是三十年代的上海,而电影《渔光曲》则在三十年代的旧上海中诞生。本片场景从繁华的上海转换到乡下小岛,而《渔光曲》里小猫一家则从乡下沦落到了上海。当水生所在的渔船向小岛逐渐靠近的时候,他在船内向岸上望去,这时候翠花嫂和女儿小阿娇伫立在岸边,童谣的旋律在情绪上顿时增强,在一种似曾相识中,对岸的身影像是《渔光曲》中已经随时代远去的遥远的魂。
外婆桥的旋律在电影前半段多次出现,而童谣真正出现时是出自小阿娇之口。当时小金宝身上浮夸的衣服换成了乡下的素衣,她听到童谣后和小阿娇一同唱了起来。水生在岸边洗着衣服也轻声附和着。在这转瞬即逝的美丽夕阳下,小金宝似乎找到了自己的身份归属。后来她给水生讲自己童年乡下的经历,并称自己为乡巴佬小金宝。这时候小金宝的人物背景终于确定了下来,而她的“受害者”身份也逐渐显现。随着她与水生、翠花嫂、小阿娇的相处越发融洽,电影关怀的主体终于出现。而当最后黑帮开始厮杀的时候,牺牲的便是这些旧时代里的底层人民。
再次回到电影的最后一幕,水生被倒挂捆绑在船帆上,在他颠倒摇晃的主观镜头里,唐老大在给小阿娇许诺着风光的上海生活。但小阿娇不知道的是,自己的母亲早已被面前这个对自己微笑的男人所杀,而小金宝的死也许便是她未来的结局。水生开始挣扎,小金宝送给他的钱币从裤袋里掉在了船上,落入了水里。颠倒的镜头伴随着外婆桥的童谣一直保持到了片尾字幕的结束。在熟悉的旋律里,我又忍不住猜想,这位死去的歌舞皇后小金宝会不会就是《渔光曲》里,在街头卖唱为生,多年后的小猫呢。
在我不切实际的意淫中,遥望那个有声电影刚起步时的上海老片《渔光曲》,这部《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使不使用沪语,似乎也就没那么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