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玉结局之谜:是被强盗掳走还是沦为娼妓?


文/夕四少 微信公众号:少读红楼
关于妙玉的身世和结局,应该是红楼梦中最大的未解之谜之一,可与元春之死,秦可卿之死并列,今天我们分析下妙玉结局。
分析红楼人物结局,就不能不精读第五回,因为这一回里曹公做了“剧透”,提前交代了主要人物结局。先看妙玉的判词:后面又画着一块美玉,落在泥垢之中。其断语云: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我们知道,金陵十二钗判词,紧紧围绕人物生平和结局展开,一般而言,前两句是人物性格的描述,后两句是人物结局的交代。照此理解,结合前八十回文字可知,妙玉是“身在空门,心在红尘”的一位女子,她有世俗之情,这种情包含了亲情,爱情和友情,这是判词前两句的意思。
后两句事关妙玉的结局,照判词理解,意思很明显:妙玉最终没能守住空门,甚至没能守住自己清白之身,最终陷入淖泥之中,一生坚守的高洁被污。这一点可以在她的曲词中找到对应。
原文:【世难容】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天生成孤僻人皆罕。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
曲词与判词对应,上半阙写的是妙玉的性格,下半阙写的妙玉结局。我们看妙玉结局:她最终在空门之中耗尽了青春大好时光,没有真正体会到闺阁女子该有的乐趣,即便如此,最后还是步入红尘,违背了当初的高洁心愿,就好像是一块洁白的美玉落入泥垢之中,王孙公子再叹无缘,又有什么用,又有什么意义呢?
关于“肮脏”“风尘”等字,有红学家有不同理解,以红学家周汝昌老先生为代表,他认为:“肮脏”与“风尘”等词,屡见于曹雪芹和其祖楝亭(即曹寅)诗中。肮脏是不屈之义。风尘,行路漂泊之词。
如果按此理解,周老先生的意思即是,妙玉最终并没有向命运低头,虽然行路艰难,漂泊孤独,但她最终都没有屈从。这种观点对不对呢?先不要急着下结论,对此,我有不同看法。
私以为,红楼人物的曲词和判词不能单独理解,而应该放在一起合看,放在整个红楼之中理解,妙玉判词最后两句已经交代了,她是“终陷淖泥中”,这个结局是早就注定的,所以,不管妙玉主观上是否愿意,是否接受,她最终都无法改变这种结局。
那么妙玉最终的“终陷淖泥中”究竟是怎么回事呢?红楼梦前八十回中没有明确交代,情节还没有铺展到这里,目前的通行本,即程伟元、高鹗整理的后四十回里,妙玉的结局是被强盗用迷香掳走,因此遭陷。
有没有这种可能呢?当然有,不过这个过程被无名氏处理的不够好,与妙玉的性格以及前八十回情节有冲突,显得突兀。妙玉的结局是无法逆转的,肯定是陷入淖泥中了,至于是如何陷的,这个“淖泥”又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
先来说妙玉是如何陷落的,按照前八十回中的情节发展和线索提示,妙玉陷落最大的可能,就是与贾府败落有关,贾府被抄家,她受牵连,无以容身,因此离开了贾府,流落尘世。这一点可以在原文找到一些印证。
原文第七十六回,黛玉和湘云中秋节联诗,没有联完,结果被妙玉给续完了,里面有一句“钟鸣栊翠寺,鸡唱稻香村。”这一句话看似写实,其实细思却有深意。此时的贾府,已经摇摇欲坠,大厦将倾,这时候妙玉续出这样的诗句,其实是曹公借此暗示了贾府结局。
钟鸣栊翠寺,暗指贾府被抄家,妙玉离开栊翠庵。鸡唱稻香村,暗示贾府被抄家后,贾兰高中,贾府中兴。稻香村正是李纨居所,其象征不言自明。
妙玉离开贾府,她能去哪里呢?先来回想一下,她进贾府时,林之孝家的都是怎么对王夫人汇报妙玉身世的。
原文:外有一个带发修行的,本是苏州人氏,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因生了这位姑娘自小多病,买了许多替身儿皆不中用,到底这位姑娘亲自入了空门,方才好了,所以带发修行,今年才十八岁,法名妙玉。如今父母俱已亡故,身边只有两个老嬷嬷,一个小丫头伏侍。……他师父极精演先天神数,于去冬圆寂了。妙玉本欲扶灵回乡的,他师父临寂遗言,说他‘衣食起居不宜回乡,在此静居,后来自有你的结果’。所以他竟未回乡。
这段话除了交代妙玉身世,其重点在后半句,透露了更重要的两条消息,第一,妙玉有个师父,且这个师父精通先天神数,就是能算人生死,可预知天机的那种。第二,妙玉师父圆寂前留下遗言,她这一生不能回乡。
按照曹公写法,贾府被抄家后,妙玉唯一的一条路就是——回乡,而也正是她的回乡,才最终导致了她“终陷淖泥中”和“风尘肮脏违心愿”的结局,因为她违背了师父临终遗言。这就不得不说靖藏本中一条诡异的脂批。
原文第四十一回,贾母带众人去栊翠庵品茶,妙玉请宝钗、黛玉喝梯己茶,被宝玉跟进。刘姥姥用过了茶杯,妙玉弃之不用。原文:妙玉刚要去取杯,只见道婆收了上面的茶盏来。妙玉忙命:“将那成窑的茶杯别收了,搁在外头去罢。”【靖眉批:妙玉偏辟处此所谓过洁世同嫌也他日瓜州渡口劝惩不哀哉屈从红颜固能不枯骨各示。】
这段话后的一条脂批格外引人注目,但也令人费解,因为没有标点,根据断句的不同,于是就产生了多种解读。
周汝昌校为:妙玉偏辟处,此所谓“过洁世同嫌”也。他日现瓜洲渡口,各示劝惩 ,红颜固[不]能不屈从枯骨,[岂]不哀哉。
戴不凡校为:[乃]妙玉偏僻处,此所谓“过洁世同嫌”也。他日瓜州渡口屈从,各示劝惩,[岂]不哀哉。红颜固[不]能不[化为]枯骨[也],[叹叹]!
还有人校为:此妙玉偏僻处,所谓“过洁世同嫌”也。他日瓜州渡口屈从,[岂]不哀哉。固是劝惩,红颜能不[为]枯骨!
私以为,脂批还是要结合文本,结合人物判词、曲词来理解,毕竟这条脂批涉及到了妙玉结局。依照我们前文分析得出的结论,这条脂批所要表达的意思大概是:妙玉离开贾府后南下,路经瓜洲渡口时,被强人所掳或被陷入无法自救之地,面对现实,不得不屈从,红颜到头也不过是一把枯骨。
我这么理解,不是凭空捏造,原文一样有例证,宝玉生辰,妙玉送来拜帖,自称“槛外人”,宝玉不知如何回复,在去求教黛玉的路上,遇到了与妙玉有十年交情的邢岫烟,她对妙玉的评价里有一段话,是转自妙玉之口:“他(即指妙玉)常说:‘古人中自汉晋五代唐宋以来皆无好诗,只有两句好,说道:”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
意思就是说,一个人无论贫穷富贵,最终都不过是一个荒丘土堆。结合妙玉结局,我们似乎可以这么假设:落陷后的妙玉,终于认命,自己一生从未看透参破,太高人欲妒,过洁世同嫌,终于还是风尘肮脏违心愿,想到自己最喜欢的那首诗,忽然明白,不管高洁还是肮脏,红颜到头不过都是一堆枯骨,肉身不过是人留在世间的躯壳,肮脏高洁都没有意义,只要灵魂高洁就够了。
陷落后的她才真正顿悟,也许这才是妙玉最终的真实境遇。
有人曾根据妙玉曲词 、判词,解读出她最终沦为娼妓,或者是被卖为某一家人做小妾,有没有这种可能?有。妙玉泥陷瓜洲渡后,被卖到烟花巷或富贵人家做小妾,但此时她已然看破红尘,对自己的肉身再无半点留恋,也许此时的她,已“身在红尘,心在空门”了,这与之前的她“身在空门,心在红尘”恰好反了过来。
或者,这才是曹公本意吧?就像那块顽石,本是通灵之物,却非要在那富贵场中、温柔乡里受享几年,最终经历人生大起大落后,复归于青埂峰下。就像神瑛侍者,因凡心偶炽,要下凡造劫,最终享尽荣华富贵,却也看透世俗人情,忽然一天顿悟,悬崖撒手,出家为僧。妙玉在栊翠庵中虚度了青春年华,皆没有顿悟,反而是泥陷瓜洲渡后,真正顿悟,从此看破红尘,弃了肉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