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来,老北京人都有一种情结:视四中为中学教育高地,以子女进入四中为荣。









诗人北岛在《城门开》中写自己考上四中后,“父亲另眼相待,亲戚邻里赞许有加,再别上校徽,几乎成了全人类的宠儿。”

今儿个,芝麻君就来给各位扒一扒,北京四中到底是怎样的存在?

顺天中学堂

北京四中,不是京城资历最老的学校。

一中、二中和三中都比四中办得早,但前三所学校是前清朝廷为了培养八旗宗室子弟而设的贵族学校。

而四中则是京城第一所并非面向权势贵胄,以平民子弟为教育对象的中学。它的历史,要追溯到1907年,起初叫“顺天中学堂”。





严格来说,北京有两所顺天中学堂。

最初的学堂,建于1902年,校址在地安门外一处由清代兵将局查抄的官房。

这所学堂在教育水平上更接近于大学预科,学生使用的教材,都是从国外引进的原版教材。

学校还开设体操课和第二外语课程(日语和法语),甚至有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的倡议。

从该校毕业的学生“程度甚高,无可再升”,于是便把“顺天中学堂”提升为“顺天高等学堂”。

此后不久,为了弥补北京城中学堂的欠缺,1907年,北京又开设了一所新的“顺天中学堂”,地址在西什库。

新的“顺天中学堂”开设国文、算数、历史、英文、国画等课程。首批学生有42名,来自通州、大兴、宛平、昌平等几个地方的学堂,学制四年。

1912年,新的顺天中学堂更名为京师公立第四中学校,首任校长是京师大学堂的首届毕业生王道元先生。

王校长在四中的办学宗旨上,引入了不少京师大学堂的管理理念。

他倡导永无止境的学习,而学习又是以致用为目的,应“大效于世”,而不是“自放于俗”。

王校长的这些训诫,被一届届学生延续下来,并刻在一块大石上,放置在教学楼前的草坪里。

“大效于世”的情怀

百余年来,四中偏安于西皇城根北街甲二号,守着四九城的一隅。

校园不大,但葱郁雅致。正如老校歌里所唱:“半如乡村半如城,花木苍翠四时荣,巍然吾学黉。”

这里曾是北京市硬件条件最好的学校之一,除了教学楼、操场外,还有游泳馆、天文台、独一无二的六边形教室……

而四中的盛名,并非来自于这些硬件。

在面积不足70亩的校园里,培育出了数不胜数的卓越人才。

十二届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源,还有李敖、丛维熙、北岛、陈凯歌、高晓松、于丹……都曾是四中的学生。

如果把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一一列出来,四中校友的这份名单一定很长。

然而,学校历来对此很少大肆宣传,“这既来自于底气,更来源于传统。”

百余年来,四中延续着“大效于世”的传统。

一位老师说,每个四中老师都有让学生拿分的技巧,但拿分不是教育的唯一追求,我们首先是要培养合格的人,让他们的道德、善良和人格深深影响着未来的社会。

这种传统,给了每一个人天性的解放与宽容。

北京四中的一位同学,正在演示他发明的多旋翼GPS航拍系统。

不管是哪一个年级,都有这样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平时不加课,周末不加课,假期不加课,即使高三,同样如此。





有人在一篇《20年前的北京四中有多牛?》的文章中回忆:

95年的高考,四中300名毕业生中,仅被清华北大两校录取的,就有160余人,这比当年整个海淀区还要多……在我的印象中,直到高考前,我们年级基本上都没有加过什么课,而且每天一节的体育课除了刮风下雨雷打不动,更不用说什么课外的补习班。

据说,四中的同学学习刻苦,成绩优秀,但相互之间比的不是谁的学习时间更长,而是比谁看起来不学习而成绩照样好。

在篮球、足球、田径、航模等许多运动项目中,四中一直有着传统优势。

北京中小学生篮球冠军赛暨耐克高中篮球联赛决赛。

每天下午下课后,教室里基本没人,都在开展课外活动、社团活动或在操场上进行各种体育锻炼。

必有吾师

除了自由的传统、优秀的生源外,四中最可称道之处,便是学校的老师。

如今的校园里,有三座老师的塑像:刘景昆、张子锷和韩茂富。

北岛在《北京四中》一文称:当年全北京的中学只有四位特级教师,四中就占了两位,化学老师刘景昆和物理老师张子谔,那都是国宝级人物。

有一年,张子谔老师辅导高三物理,据说高考六道题押中四道,学生提前交卷,高呼“张老万岁”。

此外,四中是北京市的体育强校,体育教研室的老师们基本都颇有来历,不是时任高级裁判员,就是高等运动员出身。

北岛在校时,两位体育老师是韩茂富和吴济民。“韩茂富个儿不高,精明强干。吴济民人高马大,都管他叫大吴。”

韩茂富是国际级篮球裁判,但最让四中学生印象深刻的,可能是做广播体操时,他喊操的情景。

他的声音极具穿透力,响彻整个操场,站在最后一排都能听到。

一位毕业生回忆:“大家在说到老师们时总能产生很多共鸣,也发现了很多相似的故事。在我的记忆里,我的老师们大多讲课利落,有着与年龄无关的活力,传递给我很多受用至今的教诲。”

时至今日,北京四中或许已不再是北京硬件条件最好的中学,也不再是清华北大升学率最高的中学。

但在每一位四中毕业生眼里,当年的教育与宽容,为他们“保留了选择每一种精彩人生,做好真实自己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