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隶筑基-02-如何临习篆书?

一般来说,学习篆书要先从小篆人手,这是因为小篆是比较规范统一的字体,而大篆则复杂多变,各国不一。所以,小篆是基础,是篆书的根本,只有先学好小篆,才有可能学好大篆,甚至往甲骨文、陶文以及战国简帛文等专门的方向发展。从文字学的角度讲,小篆又是研究古文字、研究篆书的基础。汉代许慎著《说文解字》,就是小篆的字典。所以,《说文解字》是学习篆书者必备的工具书。市面上所见,以中华书局出版的版本为佳,也容易购得。

用笔

“篆尚婉而通。”——(唐)孙过庭《书谱》

临习篆书写应以中锋为主,中锋立骨,中锋才能使笔画圆实劲健,运笔应流畅,否则,极易写得板滞,要打破其板滞,用笔的虚灵是其关键。

篆书的捉笔须掌虚而指实,运笔讲求中含内敛、流畅通达,笔力藏于笔画之中,使气息浩浩然、绵绵然而首尾贯通。清人朱和羹认为:“笔不虚,则欠圆脱,妙在能合,神在能离,离合之间,神妙出焉。此虚实兼到之谓也。”

一般说来,实笔,指用笔较为重而迟缓且墨浓;虚笔,指用笔较轻而急速且墨干。用笔要虚实互出、润燥相生,才可以使得篆书的笔画(线条)节奏鲜明,韵律生动,行气贯通。故而,书篆宜虚实相生、润燥结合,宜圆转涩进,涩而通畅,才能使线条浑厚、通畅而又古拙、虚灵,从而表现出圆通劲健的力度来,形成毛、涩、松、畅的艺术效果。此外,在临摹过程中还要注意线条粗细穿插和变化,切不可一味求均求匀。

临习篆书的初级阶段,首先要把篆书的字形和笔顺搞清,不要以为其简单而被忽视。到熟练之后,就可把注意力转向用笔,关注用笔的骨力、虚实、疾涩、润燥等细节,从而使临习走向更高级阶段,最终完成从形质向神采的过度。

结字

小篆“必须能写得方,写得扁,方是好手。”——萧退庵

在临习篆书时,必须以“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能容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结字达到疏至不可再疏、密至不可再密,以疏为风神,以密为老气,这样就能想方就方,想圆就圆,要长就长,要扁就扁,随心所欲,无所不宜了。

另外,还要考虑字形的取势。一般来说,取势是字形生动与否的重要一环。就篆书字势而言,应该追求端庄雅正,字形的高度比例以及字形与垂脚长度的比例,一定要符合一定的适度。如此于展纵间兼取横向之势,便能于一字之内、字字之间,得舒展跌宕而又顾盼之情。再结合以中锋用笔为主,偏锋、侧锋并用,收笔多侧锋,悬针、垂露兼融,笔画间注意搭接的装饰意味诸方面,兼工带写,篆书“取势”、“具情”的新面就能表现出来。

碑帖

大篆:《散氏盘》《毛公鼎》《虢季子白盘》《大盂鼎》《石鼓文》。当代临习钟鼎文字卓有成就的书法名家有王友谊、刘兴、冯宝麟、王镛等人。

小篆:《泰山刻石》《峄山碑》、李阳冰《三坟记》、吴昌硕篆书、吴熙载篆书、陆维钊篆书、杨沂孙篆书、邓石如篆书、赵之谦篆书。


丨小篆自秦以后,历汉、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代有名家名作。其中较著名的如秦《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会稽刻石》、汉许慎、崔瑗、《袁安碑》、《袁敝碑》、《嵩山太室石阙铭》、《嵩山少室石阙铭》、《开母庙石阙铭》、魏《三体石经》、吴《封禅国山碑》、《天发神谶碑》、唐李阳冰《谦卦》、《三坟记》、《般若台铭》、《城隍庙记》、瞿令问《浯溪铭》、《阳华岩铭》、五代徐铉《许真人井铭》、宋《峄山刻石》翻刻本、郭忠恕《皇帝阴符经》、苏唐卿《醉翁亭记》、梦英《篆书千字文》、王寿卿《穆氏先茔表》、党怀英《王安石四绝句刻石》、常杓《篆书赵乐易词》、元吾丘衍、赵孟烦、俞和、清王澍、邓石如、钱坫、吴熙载、赵之谦、徐三庚、杨沂孙、吴昌硕等。这当中尤以秦汉、唐宋及清代最为重要。丨

发布于 2018-05-23 1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