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数富二代刚一出生,就拥有了亿万屌丝几百辈子也挣不到的财富。那么,普通人存在的意义会在哪里,出路又在何方?不同的人,当然会有不同的答案。人生最大的幸福,并不是一定要成为商业巨头或者政治精英,而是能够听从内心召唤,把自己喜欢的事情变成事业。
无数富二代刚一出生,就拥有了亿万屌丝几百辈子也挣不到的财富。那么,普通人存在的意义会在哪里,出路又在何方?就算奋斗一生,就算运气超好,恐怕也不可能在阶层固化的大环境下,有什么脱胎换骨的改变,那么,这种努力与付出,还有价值和意义吗?
不同的人,当然会有不同的答案。但纪实电影《内心引力》中的七位主人公,却用自己的经历与执着告诉我们——
人生最大的幸福,并不是一定要成为商业巨头或者政治精英,而是能够听从内心召唤,把自己喜欢的事情变成事业。
雕刻时光咖啡馆创始人之一庄崧冽(北京)、先锋书店创始人钱小华(南京)、时尚品牌“例外”和公共空间“方所”创始人毛继鸿(广州)、SoLife家具品牌创始人吴永红(杭州)、自由执业医生集团创始人张强(杭州)、食材网店店主把文翰(成都)、加拿大班夫山地电影节中国区创始人Tina(澳洲、北京)。这七人不仅地域相隔遥远,从事的行业也各有不同,除了Tina,其他六人均为女性,为什么导演会选中他们?
显然,他们有着许多共同点。七人居出身于普通家庭,并不属于要什么有什么的X二代,创业的艰辛可想而知,事实上,他们的创业之路,绝非一帆风顺可言。
把文翰为了寻找最新鲜的食材,需要一趟又一趟地深入山区;吴永红要不断赶赴东南亚收购加工旧家具;庄崧冽需要经常往返北京与云南之间;Tina要和她的团队开拓一个在中国人眼中极为小众的市场;医生集团的张强,要说服体制内的医生去当“个体户”,难度当然相当之大。
笔者是一名作家,对出版相关行业当然更加关注。现在如今,实体书店纷纷倒闭转行,钱小华的坚持无疑让人肃然起敬,而他大胆将书店和咖啡馆开在农村旧屋和牛圈的作法,自然也是很有创意。毛继鸿的时装品牌原本已经发展得不错,他却依然要进军图书销售——虽说“方所”并不仅仅只卖书。可以说,正是二人的坚持甚至“执拗”,才让城市多了几分文化气息。
这是一部直面创业艰辛与磨砺的纪实电影,导演导演施秋荣、胡弦夫妇和主创团队辗转六个国家的十六座城市,历经两年才拍摄完成,大大超过了中国电影的平均拍摄周期。影片采用多线叙事、平行剪辑的艺术手法,以细腻的镜头和真实的画面,勾勒出一批年轻创业者的群像,带给观众了强烈的内心激荡与人生感悟,它能给正走在创业路上的国人提供很多有效的启示与借鉴,更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与励志色彩。
七位创业者都接受过系统的大学教育,并且都带着不同程度的书卷气,有着理想主义情怀。以他们的条件,原本可以不太困难地在体制内谋到一份差事,“舒舒服服”地过一生。但七人却不甘心这样二十岁可以看到六十岁的舒适,不愿意享受这种365天与一天没区别的安稳,不希望到了白发苍苍之时,却留下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
他们都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有自己的兴趣与爱好,并将这种爱好发展成了个人的品牌,将自己喜欢的事情变成了事业。正因如此,他们的工作辛苦却乐在其中,他们的压力不小却催人奋进,他们的未来并非一片坦途,但显然值得去坚持去追随。
在有条件也有能力奋斗的年华选择安逸,在能够承受失败和危机的岁月不敢冒险,无疑是人生中最为可悲的事情之一。遗憾的是,在目前中国“国进民退”“阶层固化”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早早就丧失了打拼的激情与冒险的勇气,纷纷将国家机关、垄断国企和大专院校作为择业的第一选择。
他们之中的许多人,并不是没有创业的才华与能力,甚至也并不是没有创业的意愿与动机,却因为自身或者家庭的原因,“明智”选择铁饭碗。对很多人来说,他们选择的所谓稳定,其实是在浪费生命。他们的追求的所谓安稳,完全不是这个年龄应该考虑的问题。
当年,马化腾用买房的五十万创办了腾讯,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如今,谁要敢拿买房的五十万去创业,铁定被全世界视为疯子和蠢货。
创业环境是大为恶劣了,但这并不是追求安逸的借口;成功机会是大不如前了,但并不说,草根只能混吃等死,无所追求。明明内心有创业的冲动,也具备相应的素质,却脚踏实地、乐此不疲地扮演着平凡平庸的小干部、小科员、小业主,这真的是自己内心最渴望的工作吗?这样的人生,真的对得起十年寒窗的努力吗?这样度过一辈子,真的是最理想的选择吗?
答案显而易见。正如片中Tina所说:“当你知道生命是无法永生的时候,你就再也不能去过那种庸庸碌碌的生活了。”当然,成功不应该只有简单粗暴的唯一标准,幸福也不是只有一条路可走。但无论如何,Go with Your Gut,都是让自己多一点欣慰、少一些遗憾的举措。
原创
|
2017-06-08 18:44:08
阅读
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