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新成果一个快速发布,加速转化,尽快形成生产力的渠道,对于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主编李志民,在接受《中国教育网络》专访时介绍说。

正是秉承着这样的理想和信念,在强烈的科研交流使命驱动下,2003年10月15日,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办的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应运而生。经过十年的发展,目前,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网络服务平台已有有效注册用户36万多人,总访问量以IP地址计,已达250万多人次,日均访问量约8000多人次,单日访问量曾达到1万多人次,在线发表的论文数平均每日达150多篇,最高日发布论文近300篇,这些数据已经充分说明,中国科技论文在线正在成为科技工作者及时发表新成果和新观点的又一有效渠道。在谈到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的现实意义时,李志民说,组建“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的初衷就是为了解决科技人员快速发表论文的“燃眉之急”。借助互联网平台,有效弥补传统期刊发表量有限,发表周期长等问题,打破传统出版模式对学术成果分享的桎梏。

关于开放存取(open access,OA),李志民认为,OA不仅使研究人员可以以最快的速度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在同行中获得最先发现权,而且还可以更快、更廉价地拥有更多的学术信息资料,促进学术水平共同提高。他介绍说,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网站作为中国首家OA机构库,对推动国内OA进程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此外,一直以来,由于评价机制的原因,论文抄袭、学术剽窃现象在科技界屡见不鲜。对此李志民认为论文的发表从交流用途变成了评价标准,偏离了其本来的目的,不合理的传统论文评审和学术评价机制越来越明显制约着科研的良性发展,亟待改变。而在线发表对于肃正学术风气,抵制学术不端行为具有十分积极作用。同时,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在国内率先推行“先发后审”机制,对传统论文发表方式形成了根本的变革。

“研,而有信,诚者自成。” 为进一步规范网络发表论文的学术行为,保护作者知识产权,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于同年2005年10月又发布了《在线发表科技论文的学术道德与行为规范》;2011年6月颁布执行《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学术监督管理办法》;2013年7月推出国内首家网络发布科技论文的《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电子版权授让协议》等。从法律和学术道德上对互联网环境下在线发表论文的行为进行引导、约束和规范。这些文件填补了业内空白,为版权管理部门制定法律条款提供了有效参考。为维护良好的网络学术氛围提供了法律保障。

在21世纪,随着网络通信与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内容与知识的表现形式和整合方式已从单一的二维平面形式向三维立体动画、声像视频共存的多媒体整合表达形式方面发展。2007年12月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开设多维科技论文创作平台,变革二维论文写作理念,依赖最新信息技术,提升至三维乃至多维,实现视频、音频、动画,而且可以借助外部新设备,实现全新创想的表达模式,科研过程更直观明了,真实可信,赋予科学研究全新概念。

李志民强调,互联网不仅是一个伟大的技术发明,它还给人类带来了“开放共享,合作共赢”的伟大的科学精神。不断推动先进信息技术与科研工作的深度融合,是完成我国从论文大国向科技创新强国跨越的真正的“正能量”。

网络安全治理要加强对以盈利为目的的网络恶意推送、造谣欺骗、道德绑架和宣扬不良价值观等骚扰网民行为的打击力度 2023/02/06
互联网为社会民主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 2023/02/05
别恐慌,脑机接口仍然处于科学幻想阶段 2023/02/04
公权力部门对教育机构评估审核只能划杠杠,不应排座次 2023/02/02
如果法规不约束互联网内容推送,我们看到的信息只在自己编织的“茧房”内 2023/01/31

投稿、转载或合作,请联系:eduinfo#cernet.com (请将#替换为@)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