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合同履行地
《民诉法解释》第十八条:合同约定履行地点的,以约定的履行地点为合同履行地。
合同对履行地点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争议标的为给付货币的,接收货币一方所在地为合同履行地;交付不动产的,不动产所在地为合同履行地;其他标的,履行义务一方所在地为合同履行地。即时结清的合同,交易行为地为合同履行地。
合同没有实际履行,当事人双方住所地都不在合同约定的履行地的,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问题4:
约定履行地与实际履行地不一致,如何确定管辖法院?
约定的交付或交货地是否属于约定履行地?
最高法院(2021)最高法知民辖终460号裁定认为,根据《民诉法解释》第十八条,合同履行地的确定首先以双方约定的履行地为准,即合同明确约定的履行地点为合同履行地。
最高法院(2021)最高法民辖57号裁定书认为,本案中,案涉合同右上角打印为“履约地点:江苏江阴”,第三条手写约定为“交货地点:四川省广安市武胜县经开区三期标准厂房B栋,提货方式:送货上门安装、调试OK”。分析案涉合同的上述约定,四川武胜县属于合同实际履行时双方当事人约定的交货地,江苏江阴市属于程序法意义上双方当事人约定的合同履行地。在双方当事人关于合同履行地和交货地的意思表示明确具体的情况下,同鑫公司、姜天福关于应当以手写内容载明的“交货地四川武胜”作为合同履行地确定管辖的理由缺乏法律依据,双方当事人约定的合同履行地江苏省江阴市人民法院对本案有管辖权。
根据该案裁判思路,约定履行地属于程序法意义上合同履行地,应作为确定案件管辖依据。
最高法院(2021)最高法知民辖终334号裁定认为,涉案六份合同第十二条第2项“研究开发成果交付的时间及地点:……前交付到甲方单位”,系对中软公司履行交付研究开发成果义务的时间及地点所作约定,并未明确约定“甲方单位”为合同履行地。根据该案裁判思路,合同实际履行地点,不等同于已约定履行地,也不能直接作为确定管辖依据,应视为无管辖约定处理。
综上,约定履行地与实际履行地不一致的,合同履行地管辖法院确定应以约定履行地为准;约定的交付或交货地或合同实际履行地,不构成约定履行地。
问题5:
争议标的如何理解?
如原告索要欠款,是否可在原告住所地法院起诉?
最高法院(2021)最高法知民辖终460号裁定认为,在合同未约定履行地情况下,以争议标的确定履行地,应根据当事人诉讼请求和结合合同履行义务确定合同履行地,该案中原告主要义务是提供软件使用授权,被告主要义务是按约使用软件并支付许可使用费,因原告诉请被告履行的义务是付费,故可以按照接受货币一方所在地确定合同履行地。
合肥中院(2021)皖01民辖终116号裁定表述更为清晰直白,其认为争议标的是指当事人诉讼请求所指向的合同义务内容。该案买卖合同纠纷中原告诉请被告支付货款及违约金,该请求指向的是被告作为卖方应依约支付价款义务,因此,
本案争议标的为给付货币,接受货币一方是原告方,因此,原告所在地法院有管辖权。该院裁判思路实际与上述最高院案件一致。
但是并非只要起诉索要欠款即可以原告所在地法院管辖,因为索要欠款并不等同于争议标的为给付货币。
最高法院(2021)最高法知民辖终334号认为,该款规定明确了合同履行地的确定规则,即根据当事人诉讼请求和结合合同履行义务来确定合同履行地。诉讼请求为给付金钱的,不应简单地以诉讼请求指向金钱给付义务而认定争议标的即为给付货币,而应根据合同具体内容明确其所指向的合同义务。本案中,中软公司的诉讼请求为要求崇文公司支付涉案合同款及违约金,该诉讼请求所指向的主要合同义务为崇文公司向中软公司支付合同款的义务。因本案争议标的为给付货币,适用“接收货币一方所在地为合同履行地”的规则,故崇文公司关于本案接收货币一方不是合同履行地的主张缺乏事实和法律依据,本院不予支持。
综上,争议标的指原告诉讼请求所指向的被告合同义务内容;如果原告起诉被告履行合同约定付款义务,可以向原告所在地法院起诉。
问题6:
“其他标的,履行义务一方所在地为合同履行地”如何适用?
最高法院(2021)最高法知民辖终246号裁定认为,民事诉讼法中的“合同履行地”,应当以程序法规定为原则并结合实体法内容来加以确定。合同履行地一般是指合同权利义务关系所涉实体义务的履行地点,而且应为最能反映该合同本质特征的合同义务。因此,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十八条所规定的“争议标的”,其内涵应当结合最能反映纠纷所涉合同之本质特征的合同义务来加以理解。对于计算机软件开发合同,最能反映该类合同本质特征的合同义务应为开发计算机软件。因此,根据上述司法解释的规定,计算机软件开发合同对履行地点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应当以履行开发计算机软件义务一方所在地作为合同主要履行地。
据此,“其他标的,履行义务一方所在地为合同履行地”,应指最能反映该合同本质特征的合同义务的履行方所在地。
(二)被告住所地
《民事诉讼法》第二十一条第一款:对公民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被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民事诉讼法解释》第三条第一款:公民住所地指户籍所在地。《民事诉讼法解释》第四条:经常居住地指公民离开住所地至起诉时已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地方,住院就医除外。
据此,对公民起诉的,被告住所地应优先适用经常居住地,其次适用户籍所在地。
《民事诉讼法》第二十一条第二款: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民事诉讼法解释》第三条: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住所地是指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不能确定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注册地或者登记地为住所地。
据此,对法人或其他组织提起诉讼的,被告住所地应优先适用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其次适用注册地或登记地。
问题7:
公民户籍所在地具体什么含义,是否等同于身份证住址?
根据《户口登记条例》第二条、第六条,户籍所在地指户口登记簿记载地址。
根据《居民身份证法》第八条、第十一条第三款,居民户口迁移并不必须换领新身份证,原身份证继续有效。据此,身份证地址与户口登记簿地址不一致,不影响身份证继续合法有效,法律不强制换领身份证。
根据上述规定,对于实践中经常出现的身份证地址和户口簿地址不一致的情况,户籍所在地应以户口簿地址为准。
问题8:
公民经常居住地如何证明?
北京一中院(2022)京01民辖终180号裁定认为,常住人口登记卡足以证明一方的经常居住地。
实践中常见证明方式如常住人口登记卡;如房屋租赁合同,需要一并提供租金支付证明等说明租赁合同切实履行,因为倒签合同很容易操作;还可以进一步提供劳动合同等作为佐证。前述证据如能证明至起诉时一方在某地已连续居住一年以上,则该地构成经常居住地。
综上,对经常居住地的证明,应提供诸如该方暂住证等证据,以达到民事诉讼高度盖然性的证明标准。
问题9:
法人或其他组织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如何理解和证明?
北京高院(2021)京民辖终188号裁定认为,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是指执行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业务活动、决定和处理组织事务的机构所在地。该案中,对于一方提供的租赁合同、办公场所照片等,能说明一方在该处实际办公、开展业务活动,法院认可该处为该方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
综上,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是指执行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业务活动、决定和处理组织事务的机构所在地,对其证明应提供诸如房屋租赁合同及履行情况等以达到高度盖然性证明标准。
(三)合同签订地
问题10:
约定签订地和实际签订地不一致,如何认定管辖?
《合同法解释二》第四条:采用书面形式订立合同,合同约定的签订地与实际签字或者盖章地点不符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约定的签订地为合同签订地;合同没有约定签订地,双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不在同一地点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最后签字或者盖章的地点为合同签订地。
虽有上述规定,各地法院在适用中仍存在较大分歧。
最高法院((2020)最高法民辖80号裁定中,一审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以合同约定的签订地北京市西城区与合同实际签订地明显不符,认为北京市西城区不属于与争议有实际联系的地点,协议管辖条款应属无效,裁定移送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人民法院审理;山东高院认为,按照合同约定签约地北京西城区法院有管辖权,但与北京高院未能协商一致,说明北京高院不同意山东高院观点,最终报请最高院指定管辖;最高院审查后认为,约定签约地法院管辖有效。
最高法院有多个案例涉及该问题,也说明各地法院对该问题认识并不统一:最高法院(2014)民二终字第202号裁定认为,即便协议实际签订地与合同约定签订地不同,也应认定双方约定的签订地为案件合同签订地,由约定签订地法院管辖。
最高法院(2019)最高法民辖终509号裁定认为,合同约定的签订地与实际签字或盖章的地点,均为合同签订地,在法律上均属于与争议有实际联系的地点。
因此,应以约定签订地作为确定管辖法院的合同签订地。
(四)标的物所在地
问题11:
标的物所在地如何认定?
在民法理论中,标的与标的物属于两个不同的概念,标的指法律关系双方当事人权利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客体,标的物指客体赖以体现和存在的对象。结合两个司法案件理解这两个概念:
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人民法院(2021)宁0422民初4946号裁定中,法院认为雇主责任保险中,保险标的是原告对其员工承担的民事赔偿责任,但是保险标的不涉及具体的标的物,故本案无法根据保险标的物所在地确定管辖法院。
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人民法院(2021)鲁1502民初10248号裁定中,法院认为保险标的物是指作为保险对象的财产,通常保险标的物所在地是指作为保险对象的财产所在地。
所在地是指登记地还是存放地呢?山西省忻州市中级人民法院(2017)晋09民辖终5号裁定认为,保险标的物所在地是指标的物的存放地而不是登记地。
笔者亦认为,应以存放地为准,法律规定该管辖的目的应该是为了便利法院查明标的物状况以便推进案件,而标的物状况中现状相对于登记情况更为复杂,且后续如涉及执行由存放地法院处理更为便捷。
据此,标的物指法律关系双方当事人权利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客体所赖以体现和存在的对象;标的物所在地优先指该标的物的存放地。
(五)原告住所地问题
关于住所地的理解及适用规则同(二)被告住所地,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