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帮助
中国古动物馆 是一个 多义词 ,请在下列 义项 上选择浏览( 共2个义项
展开
添加义项
0 有用+1
0
中国古动物馆(英文简称PMC)位于北京西城区 西直门外大街 142号,创建于1994年,是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创建,中国第一家以古生物化石为载体,系统普及古生物学、古生态学、古人类学及进化论知识的国家级自然科学类专题博物馆,也是 亚洲 最大的古动物博物馆。是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北京市青少年教育基地、 中国古生物学会 科普教育基地和中央国家机关思想教育基地。
中国古动物馆展出的珍贵展品中包括来自非洲的 “活化石” 拉蒂迈鱼 、亚洲最大的恐龙 马门溪龙 、被称为“中国第一龙”的 许氏禄丰龙 、被编入中国小学课本的古动物 黄河象 的骨架,以及神秘的“ 北京猿人 ”头盖骨丢失前复制的仿真模型等。1995年12月,中国古动物馆正式对公众开放。 [1]
中文名
中国古动物馆
外文名
Palaeozoological Museum of China [24]
地理位置
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外大街142号 [19]
占地面积
25000 m²
类    别
国家级自然科学类专题博物馆
景点级别
中国古生物学会科普教育基地
投用时间
1995年12月
开放时间
全年 周二至周日 09:00-16:30(最晚入园16:00) 周一 不开放 [19]
门票价格
20元
气候条件
北温带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
古脊椎动物馆 树华古人类馆

历史沿革

中国古动物馆
2011年1月22日,古动物馆推出2011年新展——征服蓝天四亿年。 [3]
2015年2月12日,刘延东副总理参观中国古动物馆。 [4]
2015年9月2日,中国古动物馆新版网上全景浏览上线。 [5]

场馆特色

馆徽
中国古动物馆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创建的国内唯一一家以古生物化石为载体,系统普及古生物学、古生态学、古人类学及进化论知识的自然科学类专题博物馆,也是截至2016年7月亚洲最大的古生物博物馆。中国古动物馆同时也是北京市和中国古生物学会授名的科普教育基地、北京市青少年教育基地,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中央国家机关思想教育基地。

展出内容

中国古动物馆
中国古动物馆馆内按照古动物的演化序列划分为两馆(古脊椎动物馆和树华古人类馆)四个展厅(古鱼类和古两栖动物展厅、古爬行动物和古鸟类展厅、古哺乳动物展厅、古人类与旧石器展厅)。依托研究所近百年收藏的20余万件标本,展出了从中精选的有代表性的藏品800余件。展品包括自4亿多年前的泥盆纪至距今1万年前史前时代的地层中产出的各门类化石标本和旧石器标本及模型,全面展现了史前动物和古人类的自然遗存和遗迹,及其生命演化的宏伟历程。
中国古动物馆基本陈列由恐龙世界(电子机械模拟)、古鱼类馆、古爬行动物馆、哺乳动物馆等四部分组成,通过实物和其它展示手段,系统地展示了史前脊椎动物的起源及其进化历史,展示中国在各个时期沉积的海 陆相地层 中保存的 古脊椎动物化石 及在这一科学领域中的研究成果。从鱼形的原始无颔类到 硬骨鱼类 和软骨类,从两栖类到爬行动物类,从空前繁盛的恐龙王国到哺乳动物开始统治世界,直至古猿进化为智人,形形色色的化石轮流登场,清晰地勾勒出 脊椎动物 发展的脉络。
中国古动物馆
脊椎动物演化的第一次革命,是 脊椎 的出现。由于有了脊椎的支撑,动物们更加坚强和灵活,适应性也更强,为以后数亿年的进化奠定了基础。
古脊椎动物馆展出的是中国从事 古脊椎动物学 研究的几代科学家半个多世纪以来调查采集到的各门类脊椎动物化石中的精品。 [6]
中国古动物馆 (8张)
在古鱼类化石展区中,观众可以见到各地质时期,各个演化阶段的鱼化石,包括带盔披甲的无颌类、原始的 盾皮鱼 类、高等鱼类化石等。被称为活化石的拉蒂迈鱼也在本馆内展出,这是国内保存最为完整的 拉蒂迈鱼
脊椎动物进化历程中两次重大的革命:颌的出现与登陆的发生。古生代海洋中生物发展出了两大的分支,一个适应于水中的生活,并最后进化为如今的各种鱼类;另一个则离开了水域,成为如今的四足动物(包括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
中国古动物园 (18张)
在大约3亿6千万年前,地壳变动, 海陆变迁 ,总鳍鱼类率先爬上了陆地。它们学会了用肺呼吸,鳍也变成了强壮的四肢,并改称“两栖”,完成了脊椎动物由水登陆的一次重大的飞跃。
两栖类展区展出的是中国发现的2亿多年前( 二叠纪 )至1千多万年前( 新生代 中新世 )的两栖类化石。由于两栖动物的软骨较多,且它们多生活在潮湿的环境,死亡后尸体很快腐烂,很难保存为完整化石,因此本馆内展出的标本都是两栖动物化石中的珍品。 [6]
中国古动物馆
古爬行动物展区中,展出了各类爬行动物化石,有中国发现的最大的淡水龟化石—— 南雄龟 、古老的 鳄鱼 化石、被称为中生代的海怪的 海生爬行动物 、中生代的空中霸主——翼龙、中生代的霸主——恐龙、哺乳动物的祖先——似哺乳爬行动物。
中国古动物馆 (20张)
中国已成为拥有早期鸟类化石最多的国家,是世界上研究早期鸟类起源和演化的中心。
古鸟类展区中展出了各地质时期的各种鸟类化石,其中包括世界上已知最早有喙的鸟、除始祖鸟以外最著名的化石鸟类——孔子鸟等著名的古鸟类化石。 [6]
  • 热河生物群特展
中国古动物园 (23张)
“热河生物群”,被国际古生物学界称为“二十世纪最惊人的古生物发现”,但很多人对它并不熟悉。不过如果提起“带羽毛的恐龙”、“世界上最早的花”、“吃恐龙的哺乳动物”、“长有四个翅膀的恐龙”、“世界首枚 翼龙 胚胎”等。
热河 生物群的化石都珍藏在国家的各个研究机构,普通观众难以观其真颜。中国古动物馆特别推出了“热河生物群——1亿多年前生命的辉煌”特展,展出了许多重要化石,包括长有四个翅膀的,世界上最小的恐龙小盗龙,最早具有鸟喙的古鸟类孔子鸟、吃恐龙的哺乳动物爬兽、吃同类的爬行动物满洲鳄,世界首枚翼龙胚胎,世界保存最好的古鸟 胚胎 等世界级珍贵标本。鱼虾昆虫、青蛙乌龟翼龙恐龙,各类化石应有尽有。还特别制作了两套可以与观众互动的带毛恐龙的三维动画,再现了这些神秘物种的生活。
世界学术刊物《 Nature 》杂志上发表了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生物学家 汪筱林 、周忠和研究员和巴西科学院的两位学者合作研究的热河生物群中两种新的翼龙,它们的两翼展开可达2.5米,是两个世纪以来相同类群的翼龙在欧洲大陆之外的首次发现。其中的一种化石—— 杨氏飞龙 [6]
中国古动物馆 (8张)
人类演化的历史却非常久远,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人科动物出现后,陆续演化出很多种,如非洲南猿,能人,直立人等,但进入距今20多万年内,除了一个种—— 智人 (地球上现今全体人类的一个共有名称),其他的人科动物都灭绝了。
树华古人类馆于1999年建成开馆,通过展出国内外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标本及模型,系统普及了人类起源与进化的科学知识,昭示了人与自然共存共荣的科普主题。内容包括 北京猿人 头盖骨以及国外赠送的古人类化石标本模型。 [6]
  • 东厅特展展厅
东厅是古动物馆新开辟的特展展厅,不定期特别展览或举办科普活动。 [6]

人类演化馆

中国古动物馆举行人类演化馆开幕式
2021年4月29日上午中国古动物馆报告厅举行了人类演化馆开幕式,重点展出中科院古脊椎所近年来在 古人类学 研究方面取得的科研成果,系统地介绍人类起源与演化的历程。在展览中融入多媒体设计,增加互动体验,提高参观的趣味性和参与感,激发青少年探索人类起源的求知欲。改造后的人类演化馆将会是首批首都科普研学基地之一。 [20]
中国古动物馆展出的珍贵展品中包括被称为“活化石”的科摩罗政府赠送的 拉蒂迈鱼标本 ,中国最大的恐龙马门溪龙,被称为“中国第一龙”的许氏禄丰龙,以及被编入小学课本的黄河象骨架等精品化石。馆内又增添了带毛恐龙、 孔子鸟 等鸟类化石以及世界首枚翼龙胚胎等在世界上引起轰动的珍贵展品。
藏品名称
简介
图片
拉蒂迈鱼
这条拉蒂迈鱼标本是1976年在科摩罗海域捕获的,1982年科摩罗政府将这一珍贵标本赠送给中国,中国只有六条这种鱼的标本,本馆展出的就是其中的一条,也是其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条。
孔子鸟
世界上最早出现角质喙的古鸟类。
怀宁始猛鳄
发现于安徽怀宁县丁花屋的怀宁始猛鳄头骨前部和不完整的下颌的标本。
千佛洞陆龟
发现于甘肃敦煌市西南塔本布拉克的千佛洞陆龟破碎背甲和较完整腹甲的标本。

文化活动

所获荣誉

作用价值

机构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