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节跳动的社交产品终于来了——多闪,一个「好友短视频社交 app」。
对字节跳动来说,为旗下的产品专门开一场发布会,是非常罕见的事情。很少在公开场合露面的抖音总裁张楠开场致辞,就任不久的今日头条 CEO 陈林出席圆桌讨论,同样说明了这个产品的重要性。
「抖音 Messenger」还是中国版 Snapchat?
仅支持抖音帐号登录,数据和抖音的私信聊天互通,本质上,多闪就是将抖音的私信聊天独立出来做了一个 app。这和 Facebook 将聊天功能独立出来,做了 Facebook Messenger 的思路一样。
不过在具体的产品形式上,多闪更像是 Snapchat。
多闪 app 有 3 个模块:相机、聊天页和发现功能——「世界」,和 Snapchat 如出一辙。
就像 Snapchat 曾经把自己称为「相机公司」一样,多闪的 logo 由相机和聊天气泡的元素组成,主打视频社交,再具体一点,是主打年轻用户的视频社交。
「年轻『视』代」,是多闪发布会的主题,在字节跳动看来,视频是年轻人的社交语言。
张楠披露了抖音的最新数据:到 2019 年 1 月,抖音的国内日活跃用户已经达到 2.5 亿。
最近的一次人口普查显示,中国 16 至 26 岁的年轻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 17%,达 2.25 亿。在年轻用户中,抖音已经称得上是一款「国民级产品」。
而从城市宣传,音乐人计划,传统文化挑战到政务、媒体号进驻,抖音也成了短视频产品的执牛耳者。抖音也在 2018 年将 slogan 改成了「记录美好生活」。
张楠阐述了做一款社交软件的逻辑:「2018 年,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抖音用户在拍摄完视频后,会发送给自己的好友。每天,都有大量的用户围绕抖音上的短视频,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讨论。」但与此同时,「这些分享由于种种限制,并不是很顺畅。」
多闪:摆脱社交压力,回归亲密好友
发布会主讲人是多闪的负责人徐璐冉,90 后,长相甜美,很像抖音上的那种受欢迎的「小姐姐」。
她一边称张小龙为「龙叔」,一边介绍说多闪的团队 100% 都是 90 后,甚至有许多比她还要小上很多。
不过,和「龙叔」在几天前的微信公开课 Pro 版上说得一样,年轻人徐璐冉也觉得在「传统的社交软件」上,发一条状态时面临着非常大的社交压力:动态很多时候就是工作场,为了塑造人设,很多时候,用户想发一条动态,却思前想后又放弃了。
用户不再发自己的真实动态,一个后果就是我们总是错过最关心的人的真实动态。我们不知道曾经亲密的大学同学的近况,甚至不知道去年才认识的朋友,现在正在做什么。
「亲密关系被庞大的社交关系稀释了。」徐璐冉说到。
为了减轻用户的社交压力,鼓励用户分享自己的真实状态,多闪推出的核心功能是「随拍」。
和微信的视频动态一样,多闪支持 15 秒的全屏视频拍摄,用户拍摄完成后会就形成一条「随拍」,被好友看到。
随拍 72 小时后自动消失,选择 72 小时而不是 24 小时,徐璐冉的理由是一天太短了,中国人还没有形成这种习惯,而 7 天又太长了,回顾太久的动态没有必要。
没有公开的点赞、评论,这也和视频动态一样。多闪还给出了解释,微信朋友圈上的点赞、评论很多时候是社交货币,用户会为其所累,分享内容时有更大的心理负担。
多闪也做了很多和微信的视频动态截然不同的功能:多闪的自拍相机有非常重的美颜效果,还有可以实时叠加在人脸上的 AR 道具和视频特效。如果你是个抖音达人,一定对这些不陌生。
视频红包和「斗图」也是多闪的特色功能,用户在发红包时,可以录制一段视频,在输入框输入「哈哈」、「??」等关键词时,系统还会匹配出相关的表情包供用户选择。
和年轻的团队一样,多闪是个看上去非常年轻的产品。它一边希望用户「和亲密好友分享生活」,一边在骄傲地宣布,「年轻炫酷,代表未来」。
年轻人到底想用什么样的社交产品?
Snapchat 曾经真切地让 Facebook 感受到了威胁。上线 3 年,Snapchat 的日活跃用户就达到了 1 亿,而且不少是从 Facebook 逃离的年轻人。
令大多数成年用户费解的「阅后即焚」功能被认为是 Snapchat 致胜的法宝。
Facebook 迅速放下了所有体面,前赴后继地像素级抄袭 Snapchat,同时恩威并施,试图以天价收购那个当时还非常年轻的团队,但这些都没能阻止 Snapchat 的增长步伐。
上市前,Snapchat 的估值达到了惊人的 250 亿美元,上市首日,市值更是来到了 340 亿美元。
但现在呢?Snapchat 最新的市值是 81 亿美元,股价长期徘徊在上市以来的最低点。而它股价低迷的最根本原因就是——用户增长停滞了。
▲ Snapchat 的增长在 2016 Q4 迎来了一个拐点
为什么一部分年轻人逃离 Facebook 之后,又迅速地放弃了 Snapchat?
一个直接的原因是 Instagram 很好地复制了 Snapchat 的核心功能之一——Stories。作为一个全球级别的图片社交软件,Instagram 的核心用户和 Snapchat 有非常大的重合,而前者的用户规模要大得多,甚至可以说 Snapchat 的用户是 Instagram 用户的子集。
Instagram 有了 Stories 功能之后,用户既可以在信息流里分享岁月静好,也可以在 Stories 里用视频记录、分享自己的真实一面。
▲ Instagram「窃取了」Stories,击败了 Snapchat
Facebook 和 Snapchat 的战争可能也揭示了更深层的问题,年轻人会为了一个新鲜的功能尝试新的社交软件,但他们更根本的需求是通过这个功能,了解最亲密的好友的真实动态,同时,找到和自己相似的新朋友。
如果一个所谓的「传统社交软件」能高效地满足他们的需求,那就不会发生所谓的逃离。
多闪发布会后的媒体群访上,一位记者委婉地问到了多闪如何与微信竞争,字节跳动高级总监杨继斌迅速接下了这个问题,「我们和微信不是竞争关系,我们不是要做 IM,而是要让亲密好友社交。」
这更像是一个公关层面的回答,亲密好友间的社交,其实就是微信的根本。
微信推出视频动态的想法也和 Instagram 如出一辙,用户可以在朋友圈塑造人设,也可以在朋友圈的反面——视频动态里随手记录自己的生活动态。
包括多闪在内,中国互联网最近出现一批主打年轻人社交的产品(其中不少模仿 Snapchat),但和当年的 Facebook 大战 Snapchat 不同,它们都还没能对微信有任何实质性的威胁。
年轻人并没有逃离微信,更没有去用这些「中国的 Snapchat 们」。
不过,有抖音的加持,多闪是最有可能在争夺年轻人上有想象力的社交应用。比如在微信推出视频动态后,会有不少人在里面分享抖音视频,当用户想消磨时间,刷搞笑、精彩的病毒小视频,或者表达自己的创意和创造能力时,抖音还是最高效的平台。
2019 年,5G 商业化将正式到来,视频被广泛认为将迎来又一次爆发。如果视频是年轻人的社交语言是成立的,那抖音做一款社交软件,即使无法撼动微信,能做成中国的 Snapchat 也不错。
这个时间点密集发布社交 App,固然有抱团营销的可能,当然这里边提现的本质问题不能否认:
作为社交软件的霸主 --- 微信,存在很多社交上的问题,目前微信没有着手解决
。在我个人看来,抛开那些导流的游戏 / 小程序产品,微信其实有两部分功能是核心:主打日常交流的 IM 和主打社交的朋友圈,这两者相辅相成。
随着用微信的时间越来越多,自己的关系网会越来越庞大和繁杂。庞大的社交网意味着点对点通信的 IM 功能使用起来越来越简单 ---- 我们只需要查询通信录,发送信息即可;然而朋友圈这种社交功能是为了展示自己,它是一个广播式的信息分发。这意味着随着社交网越来越大,我们的每一条朋友圈等于在昭告
“全世界”
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
当然,我们可以把“全世界”分组,
但是分组这种操作并不智能
,对用户来说,当发送动态数据的热情被分组操作逐渐消磨,比如每一条朋友圈要考虑是否需要分组,分组发给谁的时候。就会体现为张一鸣所说的“
社交压力
”。
“社交压力”的后果是,微信工具属性越来越突出而社交属性越来越薄弱。
更进一步,其实可以想象得到,这种“社交压力”会出现在任何一个同微信体量的社交产品中,而且以年轻人更为突出(因为展示自己的欲望还没有被生活的烦杂击溃)。
那么其实就很容易理解现在发布社交 App 的用意了:
趁微信没有改进之前,抢占“社交”市场
。这大概就是“多闪”和马桶 MT 正在做的。罗永浩的“聊天宝”本身语焉不详,它的介绍是聊天赚钱但是没有公布经济模型,在此很难评论。
综上所述市场其实是有的,有多大时间窗口取决于微信会多快采取怎么样的行动。这里边对三个新产品的问题是,以什么方式抢占?
如其它答主所说,“多闪”是在效仿 vlog,马桶 MT 是在效仿“阅后即焚”。这两个其实都是在针对饱受“社交压力”困扰的年轻人,目标本身很明确。马桶 MT 目前还没看到发布会,我们来谈谈“多闪”。
( 提前说明我对”多闪“挑战微信持谨慎不看好态度。)
“多闪”这款产品寄托了抖音社交平台的野望:
“截至 2019 年 1 月,抖音国内的日活跃用户数超过 2.5 亿,国内月活跃用户数超过 5 亿,已经成为一个国民级的产品,”抖音总裁张楠说,”用户调研发现,越来越多的抖音用户在拍摄完视频后,会发送给自己的好友。每天,都有大量的用户围绕抖音上的短视频,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讨论。当然,这些分享由于种种限制,并不是很顺畅。”
在过去两年里,短视频迅速普及,已经跟图片和文字一样成为人们惯用的接受信息、发送信息的方式。而对于在高清大屏智能机时代成长起来的年轻用户来说,他们已经习惯于使用图像、视频作为自然、高频的表达方式。
但是从这个新闻感受到的抖音对”多闪“的产品逻辑是:
1) 抖音会产生很多用户讨论
2) 抖音不甘心这些讨论在社交网络很成熟的 IM 工具微信上进行
3) 随着技术发展,短视频正在成为潮流,是趋势,年轻人都喜欢
4) 那么我们可以做一个针对短视频社交工具来收集这些流量
这个逻辑似乎是通顺的,只是有一点似乎没有考虑充分:
年轻人喜欢看视频,这并不一定意味着他们喜欢做视频
。这点在图片社交网站 Instagram 上其实能看的出来,相比视频,图片已经很”轻“了。然而 instagram 也没有完全成为一个主要功能为“熟人”社交的产品,国外人交流还是在用 WhatsApp 和 Facebook,instagram 的主要流量和微博一样,来自各种
网红和明星
。
用以记录生活的短视频动态和语音 / 文字动态的制作消耗完全不一样
,娱乐性也不一样。这意味着产生的短视频质量方差很大。流传广泛的视频往往是精心制作,甚至会随剧本摆拍 N 次,更是多以娱乐视频为主(这点可以从知乎的短视频区看得出来)。这种负荷会阻碍大部分人去“记录”自己的生活分享 ----- 为了拍一个视频要化好妆选好衣服,考虑怎么说,考虑表情,视频五分钟拍摄一小时。那为什么不直接摆拍几张图呢?当然好的视频作者分享会收获很多陌生人粉丝,相信这也是“视频广场”的用意。
但是”视频广场“这个功能与产品本身定义似乎有矛盾 ---- 眼热微信的熟人 IM 流量,但自己依赖的核心功能”视频“在熟人”记录“分享上有天然限制,反而更易于产生网红。
”视频分享“本身不是”熟人社交“,是”陌生人社交“或者”网红社交“。
”
有事,小视频说“这个功能似乎更加会陷入这个怪圈,在一个有效非娱乐的聊天中,个人拍摄小视频而不是直接视频的意愿似乎没那么大。
恕我直言,微信的 IM 功能完全没有社交场景下的压力问题,但是目前也没看到几个人想要主动去发自己的小视频。甚至很多人认为微信的语音消息已经很浪费时间了。
而其它的一些功能”
独家特效和贴纸“,”视频以好友关系聚合“,”72 小时“限时可见”,“红心按钮”,”红包视频“,"陌生人有限制沟通",
是挺好的小功能尝试~只是个人对通过视频记录来构建熟人圈挑战微信,谨慎不看好。
1)熟人最需要的不是社交,是通讯。微信做的最好的还是通讯工具,而不是社交。所以我不认为微信(或者说腾讯)能威胁到陌陌。
2)熟人只需要一个通讯网络,任何形式的通讯网络的分散都是低效和浪费的,所以除非硬件和科技发生大的迁移,以至于整体用户发生迁移,不然熟人社交是没有机会的。
3)为了内容而产生关系是社区,为了关系而消费内容是社交。
4)社交产品的核心是要做好搭建媒介、制造场景的事情。也就是说,产品要搭好台,让用户能自己唱好戏就好了。
5)一切的线上产品都是线下某种形态的迁移,哪怕在线下也是大多数人不知道该怎么交朋友,所以到了线上也很难。
6)最好的交朋友的方式是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是一起向着一个目标做一件事,所以两个都爱滑雪的人更容易聊起来并且成为朋友,而不是一个爱“滑雪”,另一个人爱“爱滑雪的这个人”。
7)大多社交产品的问题是,太结果导向,没有足够的耐心去把台子搭好,最终没有氛围、没有场景、没有媒介,用户上来就只能问两个问题,第一个是“约么?”,第二个是“微信多少?”。
8)很多工具产品都想讲后续做社区或社交的故事,但大多都失败了,自古以来基本没有成功的案例,非要挑的话,也许国内的快手算一个,国外的 Instagram 算一个?
9)上一条的一个潜在答案是,工具是给个人使用的,人们用的时候只会想这个东西怎么才能解决我个人的需求,而不会想别人看到了会怎么样,所以创造出来的内容大多时候不具备可消费性,也就不能让 ugc 的内容变成社交货币,也就不能用来产生关系链接或用来被用户日常消费。
10)人们使用社交产品的需求分为两种,一种是陌陌、摇一摇类的需求,是我要解决当下这个时刻,即时性的无聊,我不在意是谁在回复我的帖子,但我希望我发出去的东西能够马上得到反馈。
还有一种是长期的社交关系的转化和培养,比如豆瓣、知乎、Linkedin 这类产品,我发出的信息可以接受几天甚至更久时间以后的回复。
所以,所有的社交产品来说,都有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要解答,那就是你要解决的是用户同步还是异步的交友诉求。
11)以上的社交产品理论还可以再总结升级成
维度 + 媒介 + 效率
的三段论。
效率:
任何社交产品的最终目的都是最高效率的促成人与人之间的连接。
媒介:
要促成连接,社交产品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搭好媒介。
维度:
每一个媒介都是基于某一个或几个维度之上的,而某一个维度里最多只会存在一个媒介。
效率是结果,媒介是方法,而维度才是一切的基础。
LBS 是维度、图片是维度、直播是维度、短视频是维度、唱歌是维度。
所以,要做社交,先要抓住一个或几个维度(维度是可以拆分组合的),然后思考有没有创造一个更好的媒介的机会,最后再看是否达成了最高效创造连接的结果。
但仍然,熟人的社交需要的是通讯工具,陌生人的社交才需要社交软件。半熟人可能是最有机会的,比如二度人脉。硬件和科技的颠覆性创新才能带来通讯工具的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