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12月25日,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郝诒纯教授,在庆祝她的老师袁复礼教授诞辰90周年的会上,将一份珍贵的礼物——用袁复礼姓氏命名的、有孔虫新属(袁氏属)标本献给这位在新疆做出过杰出贡献的地质界元老,以感谢老师40年前在西南联大的教诲,使她立志到新疆去干一番事业。这个愿望终于从70年代开始实现了,她和助手及学生们一起,多次赴新疆对塔里木盆地西部的中、新生代的生物地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获得了重要成果。

郝诒纯院士是著名的地层古生物学家,湖北咸宁市人,1920年9月1日生于湖北武昌。父亲郝绳祖是前清秀才,后加入同盟会,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与著名的共产党人董必武、李汉俊、詹大悲及邓初民等人,在湖北从事秘密革命工作。武汉政府时期,他父亲出任湖北省司法厅厅长兼最高法院院长,使她在儿童时期就有机会听到许多革命故事,见到许多革命活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深深地印在了她的脑海里。在学校里,听老师讲述自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民族遭受的耻辱,使她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1935年,她积极参加了“一二·九”学生运动;1936年2月,参加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6年底,年仅16岁的郝诒纯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8年秋,转移到昆明,同年12月考取西南联合大学。她先学历史,“自己开发矿产,不让外人掠夺”的宏愿和要强的个性促使她改学地质。

上大学期间,战争使她与家庭联系中断,只好靠帮人干活和当家庭教师挣钱维持生活。大学毕业后到云南地质调查所任技士,同时在云南大学矿冶系兼课。1945年,当研究生期间因学习成绩优异,获中国地质学会所设的第二届马以思女士奖学金。抗战胜利后,于1946年完成清华大学研究生的学业到北京大学地质系任助教,后担任讲员兼系务秘书,1950年,被推选为最年轻的校务委员会委员。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她到北京地质学院任讲师,讲授普通地质学、古生物学和地史学,曾任地教研室副主任。1954年,她带领生产实习队给山西某生产单位填制了两幅半1∶5万地质图,提交了四个煤田的详查报告,全部通过验收,受到地质部的表扬。

1956年,她与杨遵仪、陈国达两教授合编了我国第一本高校《古生物学》教材。1957年,郝诒纯被派到苏联进修,为适应寻找石油和研究边疆中、新生代地层的需要,她选择了微体古生物专业作为进修方向。在两年时间里,她在莫斯科大学地质系、苏联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地质研究所、列宁格勒大学地质系的研究机构研究有孔虫、介形虫及其生物地层学,到过几个边远地区从事1∶5万区域地质测量及中、新生代海相地层和微体化石群的研究,撰写了《苏联克拉斯诺达尔边区诺沃罗西斯克一带白垩——第三纪有孔虫及其地层意义》的论文,在莫斯科大学学术委员会上宣读。有关专家认为,论文对工作区白垩——第三纪有孔虫生物地层进行了第一次系统总结,提出了地层划分和对比的正确方案。

1959年8月回国后,她协助杨遵仪教授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地层古生物学专业,写出了我国第一本微体古生物学讲义,并亲自讲授。她引进了国外的研究成果及工作方法,结合中国实际,从生产需要出发,系统介绍了微体古生物的许多门类,通过讲课及办培训班,培养了我国第一批微体生物学的教学、科研和生产人员。使微体古生物学在我国形成了系统独立的学科。

1963年,我国与古巴签定了技术援助协议,郝诒纯作为专家,被派到古巴帮助开展白垩——第三纪地层和海相微体生物的研究,指导地下水勘探和石油普查。两年工作期间她跑遍了古巴的五个省,不仅完成了原定任务,还帮助古巴培训了一批从事地质测量、古生物地层工作和有孔虫研究的专门人才,援国十分满意,她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我国的石油资源,既产于含有孔虫的海相地层,又产于含介形虫的陆相地层。郝诒纯认识到研究有孔虫和介形虫对找寻石油极为重要。郝诒纯和她领导的科研组,参加了大庆找油会战。60年代初,她三次赴大庆进行教学、科研和生产三结合的野外考察与研究。十年动乱中,她顶着压力,与中国地质科学院的同志合作,整理了“文化大革命”前积累的资料,正式出版了《松辽平原白垩纪——三纪介形虫化石》专著。这是我国对非海相白垩——第三纪生物地层和介形虫进行系统研究的第一部专著,发表后,对生产和科研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世界上对微体化石的研究,以美国和苏联开展最早,但当时尚未发表过陆相介形虫与生物地层和石油生产相结合的专著。上述成果与她参与完成的《黄骅凹陷第三纪的岩相古地理及生储油条件》研究成果,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集体成果奖。从1979年开始,她应聘到中国地质科学院主持对中国白垩系进行系统总结,主编了《中国地层概论》的白垩系部分(《中国地层概论》1985年获地矿部科技成果一等奖)。1980年,她与曾学鲁、林甲兴等编著的《有孔虫》专著,全面总结了当时国内外的有孔虫化石资料及其生物地层学与石油勘查的意义。对教学、科研和生产,既是一本很好的参考书,又是一本进行有孔虫属一级鉴定和确定动物群面貌的重要工具书。她主持领导的新疆塔里盆地西部的生物地层研究,对晚白垩世英吉莎群及第三纪海相地层进行了详细的划分对比,建立了完整的生物地层层序,系统研究了所含的有孔虫化石及其古生态和古地理意义。她和曾学鲁等撰写的论文《塔里木盆地晚白垩世——纪地层及有孔虫》专著中,重新划分的第三系地层单位,被生产单位广泛采用,该成果获地矿部科技成果二等奖(1985年)。他们发现和鉴定的一些新属种,已被各国同行采用,收入美国两位研究有孔虫最著名的教授的专著中。

郝诒纯教授对国际上研究微体古生物的新理论和新动向十分敏感。她在我国开创了钙质微化石的研究,填补了又一项空白。并在我国东部油田第一个鉴别出钙质超微化石,为地质系统培养了第一个这类化石研究者,培养了国内第一个主攻超微化石研究和海洋地质研究的研究生。她指导研究生经过六年的探索,高设计建立了微体古生物微型计算机辅助研究系统,完成了新生代浮游有孔虫自动化鉴定软件,1987年底通过部级鉴定,被评为“达到国际上80年代水平”,被有关生产部门采用,提高了鉴定效率数十倍。她还指导博士后研究人员,利用该系统成功地运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了某些类别的个体发育与系统演化的研究,取得了优异成果。近年来,她又支持所培养的博士研究生雷新华副教授和几个年轻人,对该微机辅助系统作进一步开发,使之使用含油气沉积盆地的构造分析、演化研究,研究出了具有很高实用价值和广泛应用前景的软件系统,实现了我国在油气勘探资料解释方法上的新突破。她还在我国首先倡导和应用微体古生物多门类综合研究,解决地层划分对比问题和推断古环境及其变化。1982年她和阮培华等研究发表的《西宁民和盆地中侏罗世——第三纪地层及介形虫、轮藻化石》论文,获地矿部科技成果二等奖。从1983年开始,她指导校内外有关同志在我国首次对海槽地区半深海型微体生物群进行了系统研究,1988年与曾学鲁等发表了《冲绳海槽第四纪微体生物及其地质意义》的专著,获国家教委科技成果二等奖。1990年又与阮培华等发表了《西沙北海槽第四纪微体生物群及其地质意义》的专著。她还先后培养了我国研究化石放射虫类的第一名硕士和研究高肌虫类的第一名博士,促进了微体古生物多门类综合研究。

郝诒纯一直坚持在教学第一线,长期担任古生物教研室和古生物研究室的副主任、主任。她先后教授过光性矿物学、工程地质学、普通地质学、地层学和地史学、古生物学、微体古生物学等多门地质基础课和专业课,编写和主编的6种教材中《古生物教程》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奖(1993年)。她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发表了论文40多篇,专著7部,培养了几百名古生物专业的大学生,80年代在国内培养出第一个地学博士和第一个女地学博士。现在她已培养了12名博士生、20多名硕士生、2名博士后研究人员和一批进修人员,其中许多已成为我国古生物学科和微体古生物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和骨干力量,有几个年轻教授、副教授在教学科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取得突出成就的,包括几位女同志。谈到导师对他们的培养,都异口同声地说,执着的追求,严谨的学风,是郝诒纯教授传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掌握知识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对待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在旧社会妇女学地质困难很大,曾有人劝她改行,但她认为,我既然学了地质,我就要热爱它,克服一切困难学好它。见异思迁的人往往一事无成。大家都说她有一股子牛劲,自己认定要做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好,做到底。她使发展我国石油工业急需的微体古生物学科从无到有,从课堂走向生产,靠的就是这种精神;在国际上,她一直瞄准美国和苏联这两个微体古生物学研究最早、成就最突出的国家,学习他们的先进成就,又与他们展开竞争,靠的也是这种精神。理想的实现,还在于她始终坚持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她认为,从事科学研究,要从事实出发,从对第一手资料的分析研究中老老实实地做出结论。认识自然,要尽最大努力;下结论时,认识多少说多少,因此,她一直坚持去野外。为完成几个研究课题,她曾三赴松辽,三下大港,三去新疆,亲自采样品,测剖面,足迹遍及祖国的西北、东北、华北和华中的许多油田和矿山。她说,不是自己取得的第一手资料就不敢动手写文章,不通过亲身实践就不敢下结论。身教重于言教,由她培养出的学生,一般都很注意锻炼自己的实干本领和严谨的学风。因此,她领导的微体古生物学科人才辈出。

郝诒纯教授能取得上述成果,还在于她十分重视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在国际古生物界也很有影响。80年代,她曾参加国际地质对比计划58项目(ICCP58)——白垩纪中期事件的研究工作,任中国工作组组长,曾任国际地层委员会(IUGS)白垩纪分会委员,国际介形虫研究委员会委员。她多次出国访问、及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积极组织多项国际学术交流活动,经常邀请外国同行专家来华访问讲学,介绍中青年同志与他们交流与合作,帮助不少中青年同志获得出国学习、进修和访问的机会,回国后成了发展本学科的骨干力量。

郝诒纯教授曾任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长和中国微体古生物学会理事长。她为发展我国的古生物学、特别是微体古生物学做出了杰出的贡献,1978年,被评为湖北省先进科教工作者,1980年,被遴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现改称院士),1983年,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

在新的历史时期,郝诒纯教授面临一次新的抉择。从1983年起,她先后当选为九三学社第七、八、九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会常委,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兼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1988年以来又先后被选为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的第六、七届副主席,1993年被选为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员会主任委员和北京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1993年受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派遣,代表中国出席联合国人口基金会组织的亚洲议员人口与发展论坛,两届被选为该论坛执行委员会副主席。郝诒纯教授虽然热切希望专心致志于自己的专业,但是,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坚强党性使她还是自觉的服从了人民的托付和组织的安排。从此,人们见到一位年近古稀的老教授为国家的大事废寝忘食地在校内外忙碌着。

早在50年代初,郝诒纯就是全国民主青年联合会常委兼科教部副部长,还是全国政协第二届委员会委员。她对科学普及工作、青年工作、培养青年技术人才和妇女科技人才问题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向全国政协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和建议。她担任第六届政协常委期间曾对如何加强高等教育工作和改善中年知识分子待遇问题,组织九三学社成员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向全国政协提出了积极的建议。1987年3月29日,她代表九三学社中央在全国政协六届五次大会上做了《关于中年知识分子问题》的发言,在全国引起强烈的反响,受到中央领导的重视。她在担任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期间,分工主管人口、卫生和体育工作,对她这位长期从事教育和科研工作的学者来说,实在是“门外汉”。但是,郝诒纯一贯顾全大局,对工作以国家利益为重,她接下了这付繁重的担子,从头学起,边学边干,力争全力以赴把它干好。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的重要任务就是立法和进行执法检查与监督。自1988年以来参与组织《母婴保健法》、《体育法》、《红十字会法的制订》以及《食品卫生法》的修订,参与了《教师法》和《教育法》的制订。又参与了制订《高等教育法》和主持了制订《医师法》的调研和准备工作。她还参与了《妇女权益保障法》、《教育法》、《科技进步法》、《食品卫生法》的全国性执法大检查和《红十字会法》、《药品管理法》等法律的阶段性检查。看到一位年逾古稀的老教授要参加那么多会议,要经常到外地和国外出差,每天回到家里还要亲自准备各种文稿,没有节假日,没有休息天,同志们都关切地劝她注意身体。她深情地说:“看到我国许多法制还不健全,妨碍着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我要利用现在的机遇,为健全法制,为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力争多做一些贡献。”

在她主管的工作中还有繁重的国际任务。作为“亚洲议员人口与发展论坛”的执行委员会第一副主席,每年都要出国几次参与或主持活动。1993年2月,她组织了在北京召开的第十届亚洲人口与发展会议,在会上做了题为《中国妇女运动与人口的关系》的发言。国际反华势力经常攻击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郝诒纯教授在许多国际会议上宣传了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和中国控制人口对全人类的贡献,得到了多数国家代表的理解与赞同。近两年,为配合联合国召开的“粮食与人口发展”国际首脑会议、“水资源与人口发展”国际会议,她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在有关国际会议上做了相应的发言,介绍了我国的情况及面临的问题,宣传了我国党和政府采取的相应对策。她参加中国政府代表团,出席了1994年在开罗召开的“世界人口与发展”国际首脑会议和1995年在中国召开的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她还率代表团或参加代表团访问了斯里兰卡、马来西亚、日本、越南、委内瑞拉、阿根廷、澳大利亚和瑞士等国,开展人民外交,促进了各国妇女和议员间的友谊与交流。

郝诒纯教授把全部身心献给了党、献给了国家,献给了她热爱的事业。( 转载《湖北文史》第七十一辑,中国地质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