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叫通史,就首先要求叙述的内容广泛,所有重要事件和研究课题(军事、文化、艺术)涉及内容不深但都要涉及到。
其次要求在叙述中体现历史发展脉络或贯穿其中线索,给人一种整体的认识。所以做不到第一点至少不配称作通史,而要做到第二点是比较困难的,需要著者的才华、积淀和
理论素养
。同样涉及一个内容的两本通史,在这第二点上,平庸和经典的差别是显著的。
市面上很多《中国通史》和《
世界通史
》都是平庸的著作,虽然罗列了各个事件和课题,但对人的启发是没有多少的。
相对于
断代史
来说,断代史是限于某个时代,但通史却是跨时代式研究,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用现代史学的口吻,这是“
大历史观
”。
清代史学家
章学诚
认为通史有“六便”和“二长”八个优点。“六便”是:免重复,均类列,便铨配,平是非,去抵牾,详邻事。“二长”是:具翦裁,立
家法
。但也有“三弊”,就是:无短长,仍原题,忘标目。
以往中国传统史家都倾向编修
断代史
,如唐朝史家
刘知几
最为反对修通史,认为通史除了浩瀚难读外,因涉及
远古史
,找寻资料并不容易。随着清末
西学东渐
,通史被史家发现其价值,故清末以来,史书往往都以通史形式编写,代表者有
钱穆
的《
国史大纲
》、
黄仁宇
的《
中国大历史
》、
白寿彝
主编的《
中国通史
》、
邓之诚
的《
中华二千年史
》等等。
《春秋》是中国传世最早的一部按
年月日
顺序记录的
编年体
史书。它原是
鲁国
的国史,全书一万八千余字,出自鲁国
史官
之手,经过
孔子
的整理。以后相继出现了一些叙述春秋战国时期史事的典籍,体裁不同,各有特色。如编年体的《
左传
》、《
公羊传
》、《
谷梁传
》;略具国别断代史性质的《
国语
》、《
战国策
》;最早的谱牒之书《
世本
》;以地理为主兼有神话传说的《
山海经
》以及发抒
哲学思想
、政见和
史观
的诸子百家之书。其中《左传》叙事详备,文笔生动,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史学名著,也是先秦史学中最高的成就。战国时期诸子争鸣,往往运用历史知识,针对现实,发表政见。如,
孟子
“言必称尧、舜”,提出“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等观点。
商鞅
说,“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为变法造舆论。邹衍讲历史,驰骋想象,大大扩展时空概念,并提出了“
五德终始
”说,以投合
君主专制
的需要。
李斯
以秦史论
秦政
,
韩非
的“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以及是今非
古论
,对当时和后世都有很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