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宫课堂”是为发挥 中国空间站 的综合效益,推出的首个太空 科普教育 品牌。“天宫课堂”结合载人飞行任务,贯穿 中国空间站 建造和在轨运营系列化推出,由 中国航天员 担任“ 太空教师 ”,以青少年为主要对象,采取天地协同互动方式开展。 [1-2] “天宫课堂”逐渐成为 中国 太空科普的 国家品牌
2021年12月9日15时40分,“天宫课堂”第一课 中国空间站 开讲 神舟十三号 乘组 航天员 翟志刚 王亚平 叶光富 在中国空间站进行太空授课 2022年3月23日15时40分,“天宫课堂”第二课再次在 中国空间站 开讲,神舟十三号乘组再次进行了太空授课。 2022年10月12日16时01分,“天宫课堂”第三课在中国空间站开讲,由新晋“太空教师” 陈冬 刘洋 蔡旭哲 授课,这是中国航天员首次在 问天实验舱 内进行授课。
2023年5月,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带来第二节课,为大家介绍“高”端运动—微重力抗阻装置

天宫课堂 授课意义

中国空间站 作为国家太空实验室,也是重要的太空 科普教育基地 ,蕴含着独特的丰富 教育资源 ,对激发社会大众特别是青少年弘扬科学精神、热爱航天事业具有特殊优势。
“天宫课堂”结合载人飞行任务,贯穿中国空间站建造和在轨运营系列化推出,将由中国航天员担任“太空教师”,以青少年为主要对象,并采取天地协同互动方式开展。

天宫课堂 授课方式

“天宫课堂”采取天地互动方式进行。 央视新闻 联合 中国科学技术馆 江苏 湖南 四川 新疆 等多地科普大篷车进校园, 香港 澳门 等地“天宫课堂”分会场,举办特色航天主题活动。

天宫课堂 支持单位

授课活动由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 联合教育部、科技部、中国科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共同主办, 中国科技馆 及载人航天工程相关参研参试单位提供支持。后续,“天宫课堂”将持续开展太空授课活动,积极传播载人航天知识和文化,持续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航天 科普教育

天宫课堂 技术支持

2022年3月23日15时40分,“天宫课堂”第二课开讲啦。在此次天地对话的过程中, 数据传输 主要依靠中继卫星系统,位于四川成都的中电科十所承研的北京 天链二号01星 地面 终端站 和喀什 天链一号03星 地面终端站以及配套的测距转发站设备作为系统重要部分,为“天宫课堂”牵起天地沟通的重要“线路”。

天宫课堂 如何备课

多个领域的专家参与了“天宫课堂”备课,包括 航天系统 的专家、高校教师与 科研人员 、中小学老师等。“天宫课堂”开课前,航天员需要反复测试保证实验效果,他们把 测试结果反馈 给地面的专家组,对内容进行反复确认和沟通。大家看到的授课内容只有几十分钟,但实际上准备过程很长。
2013年6月20日,航天员王亚平在 聂海胜 张晓光 协助下进行首次太空授课,全国有8万所学校、全国6000余万中小学生观看授课直播,产生巨大社会反响,在一代人心中播下追逐航天 梦想的种子
2021年12月9日15时40分,“天宫课堂”第一课开讲,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进行了太空授课。 [3-4]
2022年3月15日至20日, 微信公众号 中国载人航天 征集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学习心得,对“太空教师们”的祝福、想说的话,期待在“天宫课堂”学到的知识。
“天宫课堂”第二课定于2022年3月23日下午在中国空间站开讲,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将配合进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将面向全球进行现场直播
2022年3月23日15时40分,“天宫课堂”第二课在中国空间站正式开讲并直播。 这次太空授课活动在中国科技馆设地面主课堂,在 西藏 拉萨 、新疆乌鲁木齐设2个地面分课堂。 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进行授课。这是中国空间站第二次太空授课,也是中国航天员第三次进行太空授课, 微博 相关话题阅读量超过10亿次,被网友誉为“科普太空版,直播天 花板”。
2022年6月4日, 神舟十四号 载人飞行任务发布会通报:神舟十四号任务期间,将全面完成以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和 梦天实验舱 为基本构型的太空空间站建造,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神十四将继续开展天宫课堂,并将首次利用位于问天实验舱的 气闸舱 实施两到三次出舱活动。
2022年10月12日15时45分,“天宫课堂”第三课开始,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航天员 陈冬 刘洋 蔡旭哲 将面向广大青少年进行太空授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将面向全球进行现场 直播。
2022年10月,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2022年10月12日16时01分,“天宫课堂”第三课在中国空间站开讲,新晋“太空教师”陈冬、刘洋、蔡旭哲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这是中国航天员首次在 问天实验舱 内进行授课。
2023年5月18日消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推出《天宫课堂》线上课程系列,第一节课为大家介绍“载荷出舱任务”。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即将完成6个月的“太空出差”,期间配合完成了多次空间站货物出舱任务。18日,就由航天员与地面专家共同出镜,为大家详细解读载荷出舱的流程及所蕴含的专业知识。 5月27日,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带来第二节课,为大家介绍“高”端运动—微重力抗阻装置。随梦天舱上行的微重力抗阻锻炼装置,主要用于航天员们上肢、下肢和腰背肌肉的力量锻炼。

天宫课堂 第一课

北京时间 2021年12月9日15时40分,“天宫课堂”第一课正式开讲, 中国航天员 再次进行太空授课,这是 中国空间站 首次太空授课活动。
在约 60分钟 的授课中, 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 航天员 翟志刚 、王亚平、 叶光富 生动介绍展示了 空间站 工作生活场景,演示了 微重力环境 细胞学 实验、人体运动、 液体表面张力 等神奇现象,并讲解了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授课期间,航天员通过 视频通话 形式与地面课堂师生进行了 实时互动 交流。
与此同时, 神舟十三号 乘组也能通过空间站内的 液晶屏幕 ,清楚地看到地面课堂内孩子们的一举一动,还能实时进行“天地对话”。
天宫课堂第一课
授课时间
授课人
授课项目
海报
2021年12月9日
15时40分
翟志刚
王亚平
叶光富
1、航天员在轨工作生活场景展示
2、太空细胞学研究实验展示
3、太空转身
4、浮力消失实验
5、水膜张力实验
6、水球光学实验
7、泡腾片实验
8、天地互动交流
2021年12月9日,“天宫课堂”第一课开讲,在轨飞行的神舟十三号乘组的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给广大青少年带来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太空转身、水 膜张力 泡腾片 实验等演示让同学们大开眼界。授课中,航天员介绍展示了空间站工作生活场景,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人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神奇现象,并讲解了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
在不借助外力的情况下,采用“游泳”的姿势或使用吹气的方法,都无法实现转身自由。而当举起手臂画圈时,便可以缓慢朝某一方向转身。
在浮力消失实验中,航天员王亚平将 乒乓球 放入水中,用吸管将它推动到水面以下,乒乓球没有像在地球上一样快速浮上水面。
在水膜张力实验中,王亚平制作了一个水膜,当王亚平把美丽的 纸花 放在水膜上时,花朵在太空中绽放开来。
在水球光学实验中,王亚平向水球中注入气泡,水球中形成了一正一反两个人像。
在泡腾片实验中,王亚平向注入蓝色颜料的水球中放入泡腾片,泡腾片 入水 后产生大量气泡。

天宫课堂 第二课

太空授课活动继续采取天地对话方式进行,由航天员在轨演示太空“冰雪”实验、 液桥 演示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太空抛物实验,介绍与展示 空间科学 设施(授课内容介绍附后),旨在传播普及空间 科学知识 ,激发广大青少年不断追寻“科学梦”、实现“航天梦”的 热情
天宫课堂第二课
授课时间
授课人
授课项目
海报
2022年3月23日
15时40分
翟志刚
王亚平
叶光富
1、太空“冰雪”实验
2、液桥演示实验
3、水油分离实验
4、太空抛物实验
5、空间科学设施介绍与展示
6、天地互动
2022年3月23日,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带来了“天宫课堂”第二课,太空“冰雪”实验、太空抛物实验等又一波展示让同学们记忆深刻。
在约45分钟的授课中,航天员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太空“冰雪”实验、液桥演示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太空抛物实验,讲解了实验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还展示了部分空间科学设施。
在太空“冰雪”实验中,过饱和 乙酸钠 溶液球是飘浮在空中的,是在悬浮条件下完成的结晶变化,产生的外形和结晶的结构不受重力影响。
在液桥演示实验中,向同学们演示 失重环境 下水的 表面张力 作用。
在地面上,水和油装在一个容器里,会自然分层,在空间站又会怎样呢,可以看到,水和油并没有自然分层,不过,航天员叶光富快速旋转小瓶,水和油在离心作用下实现了分层。
在太空抛物实验中,王亚平和叶光富相对抛出 冰墩墩 ,冰墩墩并没有像在地面那样很快落地,而是沿原有方向做着近似 匀速直线运动 。在空间站 微重力 的环境下,物体运动几乎不受重力的影响。
中国航天员首次在问天实验舱内进行授课。
本次太空授课活动将继续采取天地互动方式进行,3名航天员将在轨介绍展示中国空间站问天实验舱工作生活场景,演示微重力环境下毛细效应实验、水球变“懒”实验、太空趣味饮水、会调头的 扳手 以及 植物生长 研究项目介绍,并与地面课堂进行互动交流,旨在传播普及载人航天知识,激发广大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
天宫课堂第三课
授课时间
授课人
授课项目
海报
2022年10月12日16时01分
1、问天实验舱介绍
2、毛细效应实验
3、水球变"懒"实验
4、太空趣味饮水
5、会掉头的扳手
6、植物生长研究项目介绍
7、天地互动环节
课程设计 有何讲究
本次“天宫课堂”的“讲堂”在以往 天和核心舱 的基础上,新增了 问天实验舱 ,“ 太空教师 ”的 活动范围 更大了,相应在直播当中用到的摄像机机位和保障设备变得更多,地面调度的操作也更加复杂。采用了 问天舱 天和舱 两舱切换跟踪的模式,每个舱都可以下传同样的摄像机(图像),包括话音。
在这次的 太空授课 中,飞控团队也首次采用了双 中继卫星 分别跟踪的方式,确保图像话音稳定 回传 ,一颗天链中继卫星跟踪问天实验舱,另外一颗中继卫星跟踪天和核心舱,两个跟踪 弧段 是有交叠的,首先问天实验舱进行图像话音的下传,然后在中间两个星的搭接弧段,择机进行图像话音的切换。
这次授课,相比前几次授课有了进一步的创新,首先就是航天员老师将在全新的问天实验 舱段 授课,演示天地迥异的实验现象,进一步激发同学们对于日常现象的思考;同时还将首次展示空间站植物研究项目的科学实验操作,进一步展现国家的空间站作为 国家太空实验室 的强大科研能力。
毛细现象 实验中,展示流体现象的天地差异,流体表面张力作用又一次大显神威。实验简单但涉及的原理比较复杂,科学家利用这些原理去解决遇到的问题,比如 航空器 发动机的燃料储箱、高空热管都利用了 毛细作用
“天宫课堂”通过 央视新闻客户端 、“ 学习强国 ”平台和 载人航天工程 网广泛征集授课内容、互动提问和创意建议,择优纳入“天宫课堂”筹划实施。
2022年3月15日报道,据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 消息,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将于近期择机开展第二次太空授课活动。授课活动将全程进行直播。
“天宫课堂”推出以来,已经在去年12月和今年3月成功举行了两次太空授课,激发了很多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2022年是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 30周年,不仅航天事业 科技创新 屡创佳绩,航天相关的 科学普及 也越做越好。如今,“天宫课堂”逐渐成为国家太空科普的 国家品牌 。(央视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