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推荐
体贴的风衣  ·  android - Dagger 2: ...·  2 年前    · 

一、史金納操作制約理論

操作制約( operant conditioning )又稱工具性制約( instrumental conditioning ),原理創始者為 史金納( B. F. Skinner ,最著名的實驗 依據為史金納箱的大白鼠壓桿實驗。其實驗原理為 將老鼠關進箱內,箱內設置一個桿子,老鼠肚子餓在內探索掙扎,誤觸了桿子食物掉出來,接下來老鼠肚子餓時就會四處探索,在之中又誤觸了桿子,經過多次的探尋,老鼠漸漸知道當他觸碰桿子,就會有食物掉落,只要牠肚子餓就會去壓桿,老鼠因為食物的增強,進而不需要到處探索,就知道去壓桿取得食物,老鼠在實驗中學會了壓桿這動作。由於老鼠按槓桿的反應中,按壓槓桿變成了取得食物的手段或工具,故稱之為〝工具制約〞。

二、衍生出來的 學習原理─增強作 用〈 reinforcement

操作性行為(即學習)不是由已知的刺激所引發,而是由有機體自己表現出來的行為,經由改變其行為結果來改變行為,行為發生時,使用增強物後行為得以獲得增強,進而強化行為之繼續出現,進而建立行為。 所謂增強作用,就是使個體行為重複出現的機率因而增加的一種措施或是一項安排。在幼稚園中,則是常常運用貼紙、糖果、餅乾來增強孩子的行為。例如:玲玲今天幫忙小朋友擦桌子,為了獎賞其行為,教師給予玲玲糖果,增強其行為。

四、增強技術之運用

增強技術之運用又可以因為其施予的方式而有所不同,可以是因為施予時間而有所差異;也可以是因為 強化物施予的方式而有所不同;以及部分增強依 據反應時間和反應次數而有所不同,其說明如下所示:

(一)在增強技術中,會依據強化物施予的時間來區分,可分為立即增強及延宕增強,其說明如下所示:

1、 立即增強:個體表現正確反應後,立即給予獎賞。例如:答對問題,馬上擁有貼紙一張

2、 延宕增強:個體表現正確反應後,經過一段時間在給予獎賞。例如:答對問題,老師到下課後,才給予貼紙獎勵。

(二)依照強化物施予的方式來區分,可分為 連續強化及 部分增強,其說明如下所示:

1、 連續強化: 個體表現正確反應後,均給予增強物。例如:答問答題時,全部答對,可以獲得 10 分。

2、 部分強化: 個體表現正確反應後,只選擇一部分反應給予增強物。例如:答問答題時,前半部答對,給予 5 分,後半部答錯,不予計分。

(三)依照部分增強的方式,係根據反應時間和反應次數而定,又可分再細分 ,其說明如下所示:

1 、固定時距式增強:固定時間下,對行為進行增強。例如:段考。

2 、變動時距式增強:不固定的時間下,對行為進行增強。例如:抽考。

3 、固定比率式增強:固定比率下,對行為進行增強。例如:按件計酬宅急便。

4 、變動比率式增強:不固定比率下,對行為進行增強。例如:賭博、樂透。

五、操作制約理論之運用

(一)操作取向的輔導技巧,如下所示:

1 、在積極增強上,可分為增強與代幣制兩種方式

1 )增強:良好行為之發生,給予獎賞,增強良好行為之出現率。

2 )代幣制:代幣為制約增強物(如:點卷),能夠累積並兌換其他增強物。

例如:在幼稚園中,經常使用累積貼紙 20 張,可以換黏黏手玩具一個。

2 、負增強:任何一種刺激,個體表現反應後消失,對反應產生強化作用。例如:小明討厭洗碗,因此當他成績進步 10 分,就可以不用洗碗。

3 消弱:建立良好行為,不好行為出現,不予以增強,行為出現機率降低,最後消失。例如:小朋友愛打小報告之行為,當孩子出現愛打小報告之行為時,老師漠視之,孩子久了就會發現不是只有打小報告時,老師才會注意他,愛打小報告出現機率就會降低。

4 懲罰:表現不良行為,施予厭惡刺激叫作懲罰。例如:小孩不乖,打罵他。

(二)運用取向的輔導技巧時,帶給教師教學時的啟示:

1 、在操作技巧略目的上:

正增強或負增強使用之目的為,希望下一次行為會繼續出現,建立行為;懲罰或隔離使用之目的為下一次會減少或終止行為。個體行為之建立,其正負增強效果遠大於懲罰隔離,因此儘可能以增強代替懲罰,若一定要進行懲罰,請以保護孩子身心靈健全為首要宗旨。

2 、在增強物使用上:

增強物雖然能使行為增加或減少,但是對孩子而言是具有個別差異,例如:小明家開雜貨店,糖果對他而言就不具吸引力。

(三)在幼稚園教學中,建立孩子新行為時,可運用之相關策略:

1 、行為塑造( shaping of behavior ):

將行為反應分解動作,依序分別學習,達到預期的行為反應,又稱為「連續漸進式」。例如:以敎孩子穿衣服為例,當孩子學會將手套入左邊衣袖中時,教師給予獎賞;學會套右邊時,給予獎賞;漸漸的孩子學會扣第一個釦子,老師給予獎賞,依照這個方式學習整個穿衣服之方法,教師依序給予獎賞,進而學會穿衣服這個行為。

2 、代幣制度:

代幣為制約增強物(如:點卷),能夠累積並兌換其他增強物(如:黏黏手玩具)。

3 、行為鎖鍊:

行為連鎖,就是一種習慣性或自動性的複雜行為,如打字、彈琴、走路、跑步等,都是將多重反應串聯起來,像連鎖一樣。第一個動作結束後,立刻引起第二個動作。這種現象就稱為行為連鎖。例如:彈鋼琴時,先學會右手彈法,再來是學會左手,到後面兩手都會彈奏,進而學會彈奏整首曲子。

3、 普里馬克原則〈 Premack s Principle 〉:

階層中的任何活動,可藉著位居其上的活動(例如:孩子喜歡的活動畫畫)來增強其發生率,它本身也可增強位居其下的活動(例如:孩子討厭的活動閱讀)。老師得以設計活動,有畫畫與閱讀兩種行為,讓孩子進而會去閱讀。

第二節 幼稚園讀經教學現況

一、 幼稚園 讀經教學之重要性

王財貴教授〈民 84 〉指出,「兒童讀經」就是「敎兒童誦讀經典」,希望兒童在性向純淨時,選讀最有價值的書。讓兒童得以在記憶力最強的時候,記憶許多詩句,等到兒童具有理解力時,孩子自然而然就能理解詩句之意涵。筆者綜合多位研究者整理出〈翟本瑞,民 89 ,頁 76 〉〈王怡芳,民 88 〉〈李政勳,民 86 〉等,歸納出兒童讀經,具有以下之成效:

1 、就國家而言:得以保存中華文化。

2 、就個人而言:長期性來看得以端正品德、陶冶性情、涵養心性;短期性來看增加孩子的記憶力、語文能力及各科學業成績提升。

總而言之,每個學者根據其研究方式不同,提出之研究成效均不同,但整體看起來在兒童情意上,確實有不可多得之益處。

二、 幼稚園 讀經教學之教學原則

王財貴教授〈民 89 〉認為兒童讀經教學原則就是,「就是找機會讓他多接觸,多唸多背,只此一訣,別無他巧〈頁 45 〉。」但是王怡方(民 88 ),將兒童讀經原則歸納為:
1
、以鼓勵代替懲罰,勿讓兒童對讀經產生恐懼、厭惡的心態。
2
、不解釋經文,直接背誦,若要解釋經文,時間不宜太長,一來可以節省時間,二來可減輕教師負擔。讓兒童得以體會到經典精髓之奧妙。
3
、避免造成兒童壓力,不強求背誦,讓兒童喜歡讀經,樂於讀經。

4 、運用各種教學方式,提高幼兒學習興趣,讓孩子認為讀經也是有趣的活動。

簡言之,反覆誦讀,不重講解,重視獎勵的功用,讓孩子有學習之動機,體會到讀經之樂趣,孩子就能樂於讀經,中華文化得以繼續延伸下去。由上述可以發現,教學者對於讀經教學所抱持的態度不同,有的教師認為,你不需要去講太多,孩子只要知道如何去背誦、閱讀,其他的不重要,過多的解釋會破壞孩子瞭解古文中的涵義。

三、 幼稚園 讀經教學之教學內容:

根據王財貴教授的說法,選擇「最有價值的書」,不需要考慮經書的難易、長短、古今、中西等問題,只要有價值就可以閱讀。教師也可以穿插教學,中西方詩句一起介紹,藉此拓展教學內容。

1 我國歷代童蒙讀本一覽表

四、 幼稚園 讀經教學之教學時間

幼稚園所教師,多半會利用課餘時間,進行讀經教學,並且運用課程轉銜時間,讓孩子背誦複習,簡言之教師 教學時間安排自由,通常其目的除了增加孩子的知識外,也要配合孩子作息與教學活動,讓教師好繼續接下來的活動。

五、 幼稚園 讀經教學之教師師資

目前並無專門之教師,教師只要具備「三心」 - 只要熱心、耐心、恆心,且稍通精典者,對經典有興趣者,皆可以成為教師,幾乎就是有興趣的教師,就可以進行教學,在解釋其語文能力,也會因此有所差異,完全是仰賴教師本身教師素養來決定教學技巧、內容。

六、 幼稚園 讀經教學之 教學技巧

運用在年幼的幼稚園當中,教師需要顧慮到孩子的年紀,以及其認知能力、發展狀況而定,筆者建議讀經教學的教學記巧,如下所示:

1 、利用小故事切入主題,可以是與當日所教之古文相關之故事。

2 、教學過程中,適時鼓勵孩子參與,並且激勵孩子,連結孩子的經驗,讓孩子分享其經驗,激發其學習動機及興趣。

3 、家長適度配合,增進親子間關係,從中親職之間也可培養感情,家長也可瞭解孩子的學習狀況。

4 、運用小遊戲,結合肢體活動,讓孩子邊學邊動,提高學習興趣以及參與感。

5 、鼓勵學習成就低的孩子,讓他們有表現的機會。

6 、體會讀經意義,與其他教師分享經驗,並且結合社區資源,深入進行探究古文之意涵。

七、幼稚園選擇讀經教材時應考慮幾個原則

1 、內容偏重於識字及道德教育。

2 、衡量學童年齡及程度,淺易通俗者優先。

3 、流傳性強,禁得起時空的考驗。

4 、邏輯性嚴謹,配合學童認知程度。

第二章 結論與建議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以讀經方式產生頓悟,不需要經過解釋來學習讀經,讓我產生許多的困惑,不論教師自覺需不需要解釋意思,在教學之餘,如發現孩子們的學習動機低落,一定要想個辦法讓孩子快樂的學習,而不是一昧的要求孩子背誦,讓孩子產生排斥的心理。

讀經強調的是反覆背誦閱讀,讓孩子能記住其文,最常碰到的情況是,孩子無法瞭解其意涵,如果此刻再遇到師長,將背誦古文當作懲罰的工具,會更加造成孩子排斥學習經文,讓孩子的學習動機更加低落,在此必須叮嚀師長,切勿把讀經當作手段來教學,反而會使得孩子厭惡古文。「人之初,性本善…」。這首三字經大家耳熟能詳,可是我卻是在年長時才知道意思,原來每一段話的背後有個故事呢 ? 告訴孩子故事,讓孩子明白詩句的故事,啟發孩子的學習興趣,也是不錯的教學方法。綜合上述,閱讀經典古文,會發現其奧妙,其文常常都是具有優美的詞語令人無限遐想,更讓人有更深一層的領悟,正確的、適時的,運用 skinner 操作制約技巧,將獲得事半功倍之教學成效。筆者針對幼稚園讀經教學,提供以下之建議:

(一) 幼稚園 讀經教學之 教學輔導上:

1 、敎師將讀經融入教學中,結合語文、藝術、音樂於讀經課堂之中,讓孩子多方面學習,擴大其學習經驗。

2 、營造支持性的教學環境,在無壓力的情況下引導兒童讀經。

3 、學習動機低落的兒童,教師可以加以輔導,並給予表現的機會。

4 、運用同儕的力量,鼓勵兒童背誦。

5 、發展班級特色,讓大家都認同讀經教學。

6 、鼓勵家長多陪孩子讀經,增進彼此情感。

7 、結合家長資源,讓教學更豐富並且趣味化。

(二)幼稚園 讀經教學之 學校行政上:

1 、舉辦讀經研習活動,培養讀經師資。

2 、將讀經教學納入學校體制內的教學活動。

3 、補充相關之「教師教學手冊」,及語文補充教材,讓孩子能在課餘學習。

4 、給予教師全面性的協助,不論是在行政上、教學上,讓教師無後顧之憂。

5 、成立學校推動讀經教育之研究小組。

6 、讀經教育與鄉土語言做結合。

1 、王淑娟、林欣瑩( 2004 )。 幼兒行為輔導 - 理論與實務 。台北縣:群英。

2 、王怡方( 1999 )。 兒童讀經之態度、實施過程與成效之研究—以台中縣三所小學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所碩士論文,花蓮。

3 、楊旻芳、洪志成 (2005) 。兒童讀經教師之教學信念:多元與分歧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學報, 18 卷, 2 期, 175-196 。( TSSCI-O )。

4 莊榮順( 2002 )。 一個實施兒童讀經班級的觀察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所碩士論文,嘉義。

5 、邱玉玲(民 88 )。 尋找文化生命的源頭活水 ~ 談兒童讀經活動 。國教世紀, 186 ,頁 37~39

6 、李美昭( 2003 )。 兒童讀經對國小低年級兒童認字能力及國語成績影響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中。

7 、廖彩美( 2003 )。 國民小學實施讀經教育對提升兒童自我概念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中。

8 Margaret E. Gredler 1994 )。 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 ( 吳幸宜譯 ) 。台北: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