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霞寺

摄山枕大江,潨水出西谷①。

汇于江乘浦,高深合为族②。

伞峰冠其颠,千佛绘其腹③。

应真白乳泉,征君翠微屋④。

又闻徐铉居,自昔饶松竹⑤。

同游诸贤人,锲名向山麓⑥。

忽惊岩岫外,橹声如轳辘⑦。

无怪应潮井,汲出赤乌木⑧。

欲了丘壑缘,扶僮冲霡霂⑨。

南京栖霞山.jpg

【作者】

杜漺(shuang,1622-1685) ,字子濂,别字湄村,号湄湖,山东滨州人。顺治四年(1647)进士,授直隶真定府推官。官至河南布政使司开归道参政,兼理驿传、盐法。杜漺工于书法,兼擅诗文,其诗有奇气,颇似徐渭,有«湄湖吟»、«听松轩遗文»等。

【注释】

①潨(cong)水:汇聚的水流。潨,本义是小水流入大水。

②江乘:县名,秦代始置,故址在今南京市栖霞区摄山星城一带。三国吴废,晋复置,隋开皇初又废。为长江下游的重要渡口,当南北交通要冲。

③伞峰:即主峰凤翔峰。栖霞山主峰形如雨伞,故又称伞山。千佛:指千佛崖。

④应真:栖霞寺僧人。白乳泉:泉名,在栖霞寺千佛岩下,因水白似乳得名。翠微屋:明征君在这里所筑的栖霞精舍。

⑤徐铉: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字鼎臣,广陵(今江苏扬州市)人。先仕南唐,后入宋。工于书,好李斯小篆。与弟徐锴有文名,号称“二徐”,至今千佛崖石壁仍可见二徐题名。徐铉有故居在摄山。饶:多。

⑥锲:用刀刻。

⑦轳辘:即辘轳,指安在井上、利用轮轴原理来绞起汲水斗的器具。这里二字换位置,是为了押韵。

⑧ “无怪”二句:应潮井在钟山小茅峰东侧,相传井中泉水与江水相通,与江潮涨落相应,故名应潮井。据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记载,贞观年间,有一牧童往井中汲水,捞出一块一尺多长的朽板,上有朱漆字:“吴赤乌二年豫章王子骏之船”。并怀疑木板是从江中漂流的。赤乌是三国东吴大帝孙权所用的年号(238-251)。

⑨丘壑:山岭和溪谷。指山水美丽的地方。露霖(mai mu):绵绵的小雨。

【赏析】

这是一首纪行诗。作者与友人游览栖霞山,一路经过各种古迹,显然,篇幅较小的绝句和律诗很难记录全程,所以作者选择了灵活的古体诗。正因为如此,作者才能以自由的笔墨随意泼洒。

首联和次联简要介绍栖霞山的地理位置,以及围绕栖霞山的水流。然后以铺排的形式罗列行程中经过的景点。仰首而望,山顶最高处乃凤翔峰,正位于山巅,而千佛岩则如同绘于山腹中的绘画。千佛岩不远处是应真和尚经常汲水的白乳泉,以及明征君曾住过的栖霞精舍遗址。

行进不久,又听说此处被茂密的松竹覆盖的地方正是由南唐入宋的著名学者徐铉的故居所在。徐铉对栖霞山情有独钟,曾作«摄山栖霞寺新路记»,文中写道:“栖霞寺山水胜绝,景象环奇,明征君故宅在焉,江令公旧碑详矣。”对栖霞山的自然、人文景观极力赞扬。至今,千佛崖石壁上仍可看到徐铉兄弟的题名。出于对先贤的怀念,一同游览的人们,纷纷在山麓上刻下自己的名字。

忽然,人们又听到山岩之外,阵阵桨声如同汲水的辘轳。原来泉江相通,至此人们方才明白,为何当年会从钟山应潮井中捞出长江上漂流的古代赤乌年间的船板了。应潮井的故事亦真亦幻,更为栖霞山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大自然真是神奇至极,而要了却心中游山玩水的愿望,还须有僮仆陪伴,继续前进,即使山雨不绝,也不会停息。

与其他绝句、律诗侧重抒情和写景不同,这首«栖霞寺»诗以纪行为主,虽为诗体,但其实更是一篇诗体的游记文。

附注:《诗栖名山》一书是由程章灿教授主编,选录了自南朝至民国95位诗人的126首题咏栖霞山的诗书。

(来源:南京栖霞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