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SCRIPT,如您的瀏覽器不支援,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如為IE7或Firefoxy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
twitter line
研究生: 林儒
研究生(外文): Lin JU
論文名稱: 論秦的專制教育之形成---秦孝公至秦二世
論文名稱(外文): On the Formation of Despotic Education in the Ch’in: From Duke Hsiao of Ch’in in the State of Ch’in to the Second Emperor of Ch’in Dynasty
指導教授: 但昭偉 但昭偉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 Dan Jau Wei
學位類別: 博士
校院名稱: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 國民教育研究所
學門: 教育學門
學類: 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10
中文關鍵詞: 商鞅 韓非 秦始皇 李斯 專制教育
外文關鍵詞: Shang Yang Han Fei Ch’in Shih-huang Li Ssu Despotic Educa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 被引用: 2
  • 點閱 點閱:662
  • 評分 評分:
  • 下載 下載:15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 書目收藏:5
本研究的重點在描述和探討秦的專制教育之形成,主要的時間背景從戰國時期秦國的秦孝公開始,到秦始皇統一天下後的秦王朝,再到秦二世秦朝滅亡止。
本研究共分六章,茲將每章內容撮要於後。
第一章,導論。本章說明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研究範圍與秉持原則、名詞解釋與文獻回顧。
第二章,西周分封建國至東周的秦國。本章描述西周封建制度的內容,以說明西周的的教育制度和措施,其次描述東周的變動,對教育制度和實際教育活動造成的影響,並以此歷史背景,作為了解秦國興起的過程。
第三章,秦國變法圖強與新政的演變。本章描述在春秋戰國的變動中,秦孝公和商鞅推動變法運動,建立君主專制政體,促使專制主義的產生,連帶地使專制教育思想在秦國萌芽。
第四章,專制教育思想的基礎和目標。本章從《韓非子》一書的內容,說明專制教育思想的基礎和追求的目標。韓非延續商鞅的思想,對商鞅培育官僚的觀點作出修正,韓非提出的教育主張影響後來秦朝的文教政策。
第五章,秦的專制教育措施及其影響。本章說明秦國專制教育的措施和專制教育在秦朝形成的影響,分別說明農業訓練、軍事訓練、學吏制度的內容,再來說明專制教育在秦朝形成的影響。
第六章,結論。本章將回顧本論文的研究過程,並提出未來研究上值得進行的方向。
This research, divided by six chapters, mainly explores the formation of despotic education in the years between Duke Hsiao of Ch’in and the Second Emperor of the Ch’in Dynasty (Hu Hai).
Chapter one explains the researcher’s attempt and the goals of research. The scope of the research and the research methodologies are explained. Some technical terminologies are defined and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broadly reviewed.
Chapter two illustrates the feudal and educational system in the period of Western Chou. It is suggested that when the feudal system declined in the period of Eastern Chou, it subsequently made impact upon the educational institution and activities then. To understand this process is to understand how the State of Ch’in was established.
Chapter three illustrates Shang Yang’s persuasion of Duke Hsiao of Ch’in in terms of implementing new policy in the state of Ch’in. Shang Yang’s reforms paved the way to autocracy in the state of Ch’in, which made despotism and the thought of despotic education possible.
Chapter four, developing along the book of Han Fei Tzu, explains the foundation and purpose of the educational thought of despotism. Han Fei adopted and transformed Shang Yang’s political and educational ideas into plausible measures, which finally made an impact on the educational policy of the Ch’in dynasty.
Chapter five illustrates the measures of despotic education and their effects in the Ch’in dynasty which include agriculture training, military training and civil servant recruitment.
Chapter six reviews the process of this research and suggests the possible future research topics.
第一章導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1
壹、研究動機------------------------------------------------------1
貳、研究目的------------------------------------------------------6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秉持原則---------------------------------7
壹、研究範圍------------------------------------------------------7
貳、秉持原則----------------------------------------------------11
第三節 名詞解釋與文獻回顧-------------------------------16
壹、名詞解釋----------------------------------------------------16
貳、文獻回顧----------------------------------------------------20

第二章 西周分封建國至東周的秦國
第一節 西周封建制度的內容-------------------------------24
壹、周人克殷和封建制度-------------------------------------24
貳、周初封建社會的特色------------------------------------.31
參、西周的教育制度:「王官之學」---------------------------38
第二節 封建制度崩潰與秦國-------------------------------46
壹、封建制度的崩潰和平王東遷----------------------------46
貳、官學的衰落和私學的興起-------------------------------56
參、秦國的建立-------------------------------------------------71

第三章 秦國變法圖強與新政的演變
第一節 孝公變法圖強和新政-------------------------------75
壹、秦國的歷史發展------------------------------------------.75
貳、商鞅的挑戰和秦孝公面對的處境---------------------.81
參、變法的經過和結果----------------------------------------85
第二節 專制教育思想的萌芽------------------------------.99
壹、「教育」百姓接受「新政」----------------------------------99
貳、「新政」的內容---------------------------------------------101 一、戶籍制度---------------------------------------------------101
二、軍功爵制和以爵任官------------------------------------103
三、重農政策和農業訓練------------------------------------109
四、法令制度和法律教育------------------------------------115
參、專制教育思想的產生------------------------------------119

第四章 專制教育思想的基礎和目標
第一節 專制教育思想的基礎------------------------------127
壹、國家觀:民爭、氣力---------------------------------------127
貳、歷史觀:世異、備變---------------------------------------136
參、知識觀:參驗、功用---------------------------------------144
肆、人性觀:計利、樂佚---------------------------------------153
伍、行政觀:法論、術論---------------------------------------163
第二節 專制教育追求的目標------------------------------172
壹、專制教育的理想:「一民之軌莫如法」----------------172
貳、軍事訓練的目標------------------------------------------174
參、農業訓練的目標------------------------------------------180
肆、培育官僚---------------------------------------------------187

第五章 秦的專制教育措施及其影響
第一節 秦國專制教育的措施------------------------------201
壹、戰爭型態的變化與軍事訓練的內容------------------202
貳、農業措施的革新與農業訓練的內容------------------212
參、新制度的落實和學吏制度的內容---------------------223
肆、強化君主和國家的力量與王儲教育和手工業者的訓練---232
第二節 秦朝專制教育的影響------------------------------237
壹、秦朝的時代背景------------------------------------------238
一、統一概念的確立------------------------------------------238
二、皇帝制度的建立------------------------------------------241
貳、皇帝制度對秦朝教育發展的影響---------------------243
一、皇帝制度對秦朝文教政策和教育措施產生的改變---243
二、學吏制度在秦朝皇帝制度下產生的影響------------252
參、秦朝專制教育是為維護皇帝的政治權力------------259


第六章 結論
壹、西周的王---------------------------------------------------262
貳、西周王權崩潰造成的影響和秦國的建立------------268
參、韓非為專制教育提出說明-----------------------------.276
肆、專制教育的產生和影響---------------------------------282
伍、未來值得研究的方向------------------------------------290

參考書目
中文類----------------------------------------------------------295
壹、古籍---------------------------------------------------------295
貳、出土文物和史料------------------------------------------296
參、專書---------------------------------------------------------296
肆、期刊與論文------------------------------------------------302
外文類----------------------------------------------------------304

附錄
附表-------------------------------------------------------------306
壹、秦的大事年表---------------------------------------------306
貳、秦國世系表------------------------------------------------308
附圖-------------------------------------------------------------309
中文類

壹、古籍
王文錦譯解,《禮記譯解》(北京,中華書局,2001)。
王先慎,《韓非子集解》(臺北,華正書局,民七六)。
王利器校注,《鹽鐵論校註》,(北京,中華書局,1992)。
王忠林,《新譯荀子讀本》,五版(臺北,三民書局,民七六)。
杜佑,《通典》(臺北,新興書局,民五四)。
屈萬里註譯,《尚書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八六)。
林尹註譯,《周禮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八六)。
唐敬杲選注,《顧炎武文選注》(臺灣,商務印書館,民五四)。
孫詒讓撰,孫啟治點校,《墨子閒詁》(北京,中華書局,2001)。
徐元誥撰,王樹民和沈長雲點校,《國語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2)。
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
馬持盈註譯,《詩經今註今譯》,修訂版(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九十)。
高明註譯,《大戴禮記今註今譯》,修訂版(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八二)。
陳奇猶校釋,《呂氏春秋新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陳奇猷校注,《韓非子集釋》(臺北,華正書局,民七六)。
賀凌虛註譯,《商君書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八一)。
黃宗羲,《明夷待訪錄》(臺北,金楓出版社,民八八)。
楊伯峻,《孟子譯註》(臺北,漢京文化公司,民七六)。
楊伯峻,《春秋左傳註》,(北京,北京中華書局,1990)。
楊伯峻,《論語譯註》,再版(臺北,源流出版社,民七一)。
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史記三家註》,九版(臺北,鼎文書局,民七六)。
賈誼,閻振益、鍾夏校注,《新書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0)。
劉向集錄,《戰國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劉柯和李克河,《管子譯註》(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
瀧川龜太郎著,《史記會註考證》(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八二)。
李興斌和楊玲注譯,《孫子兵法新譯》(濟南,齊魯出版社,2001)。
王麗華和賈廣瑞著,《孫臏兵法》(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5)。

貳、出土文物和史料
二玄社編,《中國書法選1,甲古文‧金文:殷‧周‧列國》(東京,二玄社,1999)。
二玄社編,《史晨碑》(東京,二玄社,1995)。
上海書畫出版社編,《石鼓文》,(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1)。
中國文物研究所和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龍崗秦簡》(北京,中華書局,2001)。
木鐸出版社,〈睡虎地秦簡釋文〉,《文史集林(第三輯)》(臺北,木鐸出版社,民六九)。
王鏞主編,《中國書法全集9-秦漢金文陶文》(北京,榮寶齋,1992)。
江育民,〈濟寧的漢碑〉,《書法教育會訊》,期七四,民九一。
高文著,《漢碑集釋》(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7)。
國立歷史博物館,《兵馬俑秦文化》(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民八九)。
曹錦炎,《古璽通論》(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6)。
許志雄主編,《中國歷代印風系列─秦代印風》(重慶,重慶出版社,1999)。
傅嘉儀主編,《中國歷代印風系列─歷代印匋封泥印風》(重慶,重慶出版社,1999)。
睡虎地秦簡整理小組,《睡虎地秦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
顧建平,《漢乙瑛碑臨習指南》(臺北,大眾書局,民八六)。

參、專書
卜憲群,《秦漢官僚制度》(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文崇一,《歷史社會學》(臺北,三民書局,民八四)。
王邦雄,《韓非子的哲學》(臺北,東大圖書,民八二)。
王邦雄、岑溢成、楊祖漢和高柏園,《中國哲學史》(臺北縣,國立空中大學,民八四)。
王勇,《東周秦漢關中農業變遷研究》(湖南省,岳麓書社出版,2004)。
王炳照、郭家齊、劉德華,何曉夏和高奇等編,《簡明中國教育史》(北京,北京師範大學,2003)。
王炳照和閻國華主編,《中國教育思想通史(第二卷)》(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
王家通主編,《初等教育》(臺北,師大書苑,民八三)。
王國維,《古史新證-王國維最後的講義》(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0)。
王國維,《觀堂集林》(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王雲五,《先秦教學思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五九)。
王鳳喈,《中國教育思想史》,修訂本(臺北,正中書局,民七七)。
王德裕,《先秦哲學史》(重慶,重慶出版社,1992)。
王學理和梁雲,《秦文化》(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王曉波,《儒法思想論集》(臺北,時報文化出版,民七五)。
王讚源,《中國法家哲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民七八)。
北京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史教研室編寫,《中國哲學史(上冊)》(北京,中華書局,1985)。
田培林,《教育史》,臺三版(臺北,正中書局,民四三)。
伍振鷟,《中國教育史論叢》(臺北,師大書苑,民八五)。
伍振鷟,《中國教育思想史(先秦部分)》(臺北,師大書苑,民七六)。
伍振鷟主編,《教育哲學》,二版(臺北,師大書苑,民八二)。
任立達、薛希洪,《中國古代官吏考選制度史》(青島,青島出版社,2003)。
任時先,《中國教育思想史》,臺四版(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六一)。
任偉,《西周封國考疑》(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任繼愈主編,《中國哲學史第一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宇野澤精一主編,林茂松譯,《中國思想(三)》(臺北,幼獅文化,民八三)。
朱淵清,《再現的文明:中國出土文獻與傳統學術》(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朱順龍和顧德融,《春秋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朱葵菊,《中國哲學傳統》(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1991)。
牟宗三,《政道與治道》(臺北,台灣學生書局,民七二)。
艾蒂安‧白樂日(Etienne Balazs)著,黃沫譯,《中國的文明與官僚主義》(臺北,久大文化有限公司,民八一)。
何勤華,《中國法學史(第一卷)》(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出版公司,民七六)。
余宗發,《雲夢秦簡中思想為制度摭》(臺北,文津出版社,民八一)。
余書麟,《中國教育思想史上冊》(臺北,出版地不詳,年代不詳)。
余書麟,《先秦教育思想史》(臺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民四六)。
吳松等著,《中國農商關係思想史綱》(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2000)。
吳俊升,《教育哲學大綱》,重排二版(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八十)。
吳福助,《睡虎地秦簡論考》(臺北,文津出版社,民八三)。
呂亞力,《政治學》(臺北,三民書局,民七七)。
巫寶三主編,《先秦經濟思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李文標,《韓非思想體系》,再版(臺北,幼獅文化公司,民七三)。
李玉潔主編,《中國早期國家性質:中國古代王權和專制主義研究》(河南,河南大學,1999)。
李零,《郭店楚簡校讀記》(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李學勤,《中國古代文明時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
李學勤,《中國古代文明與國家形成研究》(昆明市,雲南人民出版社,1988)。
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再版(臺北,谷風出版社,民七六)。
杜正勝,《古代社會與國家》(臺北,允晨文化公司,民八一)。
杜正勝,《周代城邦》(臺北,聯經出版公司,民六八)。
杜正勝,《編戶齊民》(臺北,聯經出版公司,民七九)。
杜成憲、崔運武和王倫信,《中國教育史學九十年》(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
杜迺松,《古代青銅器》(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
谷方,《韓非與中國文化》(貴陽市,貴州人民出版社,1996)。
邢義田,《秦漢史論稿》(臺北,三民書局,民七六)。
周書燦,《中國早期國家結構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周桂鈿,《秦漢思想史》(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
孟祥才,《先秦秦漢史論》(濟南,山東大學出版,2003)。
季乃禮,《三綱六紀與社會整合-由《白虎通》看漢代社會人倫關係》(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林山田,《刑罰學》,修訂版(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六一)。
林尹,《文字學概說》(臺北,正中書局,民六十)。
林玉体,《教育概論》,四版(臺北,東華書局,民七六)。
林嘉誠和朱浤源,《政治學辭典》(臺北,五南出版公司,民七九)。
武樹臣,《中國傳統法律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
邱鎮京,《論語思想體系》,四版(臺北,文津出版社,民七七)。
侯外盧主編,《中國思想史綱(上冊)》(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民1991)。
侯外盧主編,《中國思想史綱》(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民八二)。
侯外廬,《中國古代社會史論》(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侯外廬,《中國古代社會史論》(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侯家駒,《先秦法家統治經濟思想》(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七三),。
姜國柱,《中國歷代思想史(一)先秦卷》(臺北,文津出版社,民八二)。
姚蒸民,《法家哲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民八十)。
柏拉圖(Plato),卓維德(Jowett, Benjamin)英譯,侯健譯,《柏拉圖理想國》(臺北,聯經出版公司,民七五)。
段清波,《秦俑:帝國的衛士》(上海,百家出版社,2003)。
胡適,《中國古代哲學史》(臺北,遠流出版公司,民七五)。
范忠信,《中國法律傳統的基本精神》(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1)。
韋伯(Max Weber),康樂和簡惠美譯,《支配社會學Ⅰ》(臺北,遠流出版事業有限公司,民八二)。
韋伯(Max Weber),康樂等編譯,《支配的類型:韋伯選集(Ⅲ)》,二版(臺北,遠流出版公司,民八五)。
韋伯(Max Weber),錢永祥編譯,《學術與政治---韋伯選集(Ⅰ)》(臺北,遠流出版公司,民八九)。
韋政通,《荀子與古代哲學》,八版(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七四)。
韋慶遠和柏樺,《中國官制史》(上海,東方出版社,2001)。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一)》,校訂版(臺北,學生書局,民七五)。
夏甄陶,《中國認識論思想史稿(上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
孫文良,《中國官制史》(臺北,文津出版社,民八二)。
孫培青和李國鈞,《中國教育思想史(第一卷)》(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
孫廣德和朱源浤編,《中國政治思想史》(臺北縣,國立空中大學,民八六)。
徐仲林、譚佛佑和梅汝莉主編,《中國教育思想通史(第一卷)》(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
徐富昌,《睡虎地秦簡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八二)。
徐漢昌,《管子思想研究》(臺北,學生書局,民七九)。
徐衛民,《秦公帝王陵》(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
徐鴻修,《先秦史研究》(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2002)。
祝中熹,《早期秦史》,(蘭州市,敦煌文藝出版社,2004)。
祝中熹和李永平,《青銅器》(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2003)。
秦彥士,《諸子學與先秦社會》(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
馬廣海,《文化人類學》(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3)
高敏,《秦漢史探討》(河南,中洲古籍出版社1998)。
國立編譯館主編,《教育史上冊》(臺北,正中書局,民七九)。
崔永東,《金文簡帛中的刑法思想》(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0)。
張之傑和黃台香主編,《名楊百科大辭典》(臺北,名楊出版社,民七三)。
張文儒,《中國兵學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第二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0)。
張光直著,張良仁、岳紅彬和丁曉雷譯,《商文明》(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2)。
張金光,《秦制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張金遠,《中國政治思想史(上)》(臺北,三民書局,民七八)。
張晉藩、張希坡和曾憲義,《中國法制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1)。
張素貞,《韓非子思想體系》(臺北,黎民文化公司,民八二)。
張純和王曉波,《韓非思想的歷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七三)。
張豈之主編,《新中國思想史(上冊)》(臺北,水牛出版社,民八一)。
張國華,《中國法律思想史新編》(臺北,揚智文化公司,民八三)。
張惠芬和金忠明編著,《中國教育簡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張蔭麟,《中國上古史綱》(臺北,里仁書局,民七一)。
張錫庚,《行書10講》(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3)。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編輯委員會編,《重編國語辭典》(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七十)。
曹旅寧,《秦律新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梁啟超,《先秦政治思想史》,臺十三版(臺北,中華書局,民七三)。
許倬雲,《中國古代文化的特質》(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民七七)。
許倬雲,《西周史》(臺北,聯經出版公司,民八二)。
許倬雲,《求古篇》(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民七一)。
郭沫若,《十批評書》(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歷史篇,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郭建、姚榮濤和王志強,《中國法制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陳文華,《農業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陳啟天,《中國法家概論》(臺北,中華書局,民七四)。
傅樂成,《中國通史(上)》(臺北,大中國圖書公司,民七六)。
喻本伐和熊賢君,《中國教育發展史》(臺北,師大書苑,民八四)。
彭安玉,《殊途同歸──春秋戰國改革的歷史走向》(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
斯圖亞特‧修茲(H. Stuart Hughes),李豐斌譯,《意識與社會:1890年至1930間歐洲社會思想的新取向》(臺北,聯經出版公司,民七十)。
曾繁康,《中國政治思想史》(臺北,大中國圖書公司,民四八)。
渡邊秀方,劉侃元譯述,《中國哲學史概論》,五版(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六八)。
費正清和戈德曼(Fairbank John King & Goldman Merle),薛絢譯,《費正清論中國》(臺北,正中書局,民九十)。
費孝通,吳辰伯等著,《皇權與紳權》(出版地不詳,民三七)。
費得曼( Lawrence M. Friedman),吳錫堂和楊滿郁合譯,《法律與社會》(臺北,巨流圖書公司,民八十)。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冊(臺北,商務印書館,民七九)。
馮友蘭,涂又光譯,《中國哲學簡史》(臺中,藍燈文化事業,出版年代不詳)。
黃俊傑,《戰後臺灣的教育與思想》(臺北,東大圖書公司,民八二)。
黃留珠,《秦漢歷史文化論稿》(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
黃維辛,《法律社會理論與中國法律思想》(臺北,時報出版公司,民八十)。
楊師群,《東周秦漢社會轉型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楊乾坤,《中國古代的文字獄》(陜西,陜西人民出版社)。
楊榮春,《先秦教育思想史》(廣東,廣東教育出版社1991)。
楊寬,《先秦史十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
楊寬,《楊寬古史論文選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楊寬,《戰國史》(臺北,商務印書館,民八六)。
楊樹藩,《韓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六七)。
楊鴻烈,《中國法律思想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五三)。
葉一葦,《中國篆刻史》(杭州,西泠印社,2000)。
葉仁昌,《儒家的階層秩序論:先秦原型的探討》(臺北,瑞興圖書公司,民八五)。
裘士京,《江南銅研究:中國古代青銅銅源的探索》(合肥,黃山書社,2004)。
賈馥茗,《先秦教育史:中華文化與教育的源流》(臺北,五南出版公司,民九十)。
雷戈,《秦漢之際的政治思想與皇權主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熊十力,《韓非子評論》(臺北,學生書局,民六七)。
趙化成和高崇文,《秦漢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趙家驥、俞啟定和張汝珍主編,《中國教育思想通史(第二卷)》(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
劉澤華,《中國的王權主義---傳統社會與思想特點考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劉澤華,《先秦與士人社會》(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
劉澤華主編,《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民八一)。
歐陽教主編,《教育概論》(臺北,師大書苑,民八五)。
蔣重躍,《韓非子的政治思想》(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蔡英文,《韓非的法治思想及其歷史意義》(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七五)。
蔡振修,《韓非的法律思想研究》(彰化縣,蔡振修,民七五)。
蔡榮桐,《韓非子思想管窺》(臺北,臺灣書店,民七七)。
鄭良樹,《商鞅評傳》(南京,南京大學,1998)。
鄭良樹,《韓非子知見書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八二)。
翦伯贊,《先秦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臺北,聯經出版公司,民七五)。
錢穆,《中國思想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八一)。
錢穆,《秦漢史》(北京,三聯書店,2004)。
錢穆,《國史大綱》,修訂再版(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六六)。
閻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閻步克,《樂師與史官:傳統政治文化與政治制度論集》(北京,三聯書店,2001)。
龍冠海和張承漢,《社會思想史》(臺北,三民書局,民六八)。
韓養民,《秦漢文化史》(臺北,里仁書局,民七五)。
瞿同祖,《中國封建社會》(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3)。
薩孟武,《中國政治思想史》(臺北,三民書局,民七六)。

肆、期刊與論文
小野澤精一,〈法家思想〉,宇野精一主編,林茂松譯,《中國思想(三)》(臺北,幼獅文化,民八三)。
王仲孚,〈先秦的王霸論與大一統論〉,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中國歷史上的分與合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民八四)。
王健文,〈來自西方的牧馬民族:從獨霸西戎到統一天下〉,《兵馬俑秦文化》(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民八九)。
成耆仁,〈俑的概念〉,《兵馬俑秦文化》(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民八九)。
江育民,〈濟寧的漢碑〉,《書法教育會訊》,期七四,民九一。
西嵨定生,〈中國古代統一國家的特質---皇帝統治的出現〉,杜正勝主編,《中國上古史論文選集》(臺北,華世出版社,民六八)。
余英時,〈反智論與中國政治傳統—論儒、道、法三家政治思想的分流與匯流〉,《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出版公司,民七六)。
李均明,〈百年簡牘:找回的史冊〉,《中國書法》,2002,期六。
李增,〈對韓非人性論之批判〉,《國立編譯館館刊》,卷二二,期一,民八二年六月。
邢義田,〈中國皇帝制度的建立與發展〉,《秦漢史論稿》(臺北,三民書局,民七六)。
邢義田,〈秦漢的律令學〉,《秦漢史論稿》(臺北,三民書局,民七六)。
季勛,〈雲夢睡虎地秦簡概述〉,《文史集林(第三輯)》(臺北,木鐸出版社,民六九)。
祝中熹,〈前言〉,《早期秦史》,(蘭州市,敦煌文藝出版社,2004)。
崔光宙,〈中國教育理念的發展〉,歐陽教主編《教育概論》(臺北,師大書苑,民八五)
常金倉,〈序二〉,周書燦,《中國早期國家結構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張伯元,〈「如律令」的再認識〉,《出土法律文獻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陳奇猶,〈呂氏春秋成書的年代與書名的確立〉,《呂氏春秋新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陳道生,〈「學」字「教」字演進的分析〉,國立編譯館主編,《教育史上冊》(臺北,正中書局,民七九)。
楊寬,〈釋青川木櫝的田畝制度〉,《楊寬古史論文選集》,頁35/39。
虞祖堯,〈法家經濟思想(二)〉,巫寶三主編,《先秦經濟思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睡虎地秦簡整理小組,《睡虎地秦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
劉德寬,〈中國傳統法治思想和現代的法發展〉,張中秋編,《中國法律形象的一面:外國人眼中的中國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增淵龍夫,〈春秋戰國時代的社會與國家〉,《中國上古史論文選集》(臺北,華世出版社,民六八)。
賴非,〈有關墓志起源的分析〉,《中國書法》,2001,期10。
閻步克,〈帝國開端時期的官僚政治制度一秦漢〉,吳宗國主編,《中國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戴東雄,〈從法實證主義之觀點論中國法家思想(六)〉,《中華文化復興月刊》,卷四,期八,民六十年八月。
戴逸,〈總序〉,侯外廬,《中國古代社會史論》(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薩孟武,〈人治與法治〉,《大陸雜誌》,卷十六,期五,民四七年三月。

外文類

Ames, R. T. The Art of Rulership: A Study of Ancient Chinese Political Thought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4).
Balazs, E. Chinese Civilization and Bureaucracy, trans. Wright, H. M. ed. Wright, Arthur F.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4).
Bendix, R. Max Weber: An Intellectual Portrait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7).
Bodde, D. “Leaglist Concept of History,” The First Emperor of China, ed. Yu-Ning, Li (New York: International Arts and Science Press, Inc., 1975).
Creel, H. G. Chinese Thought From Confucius to Mao Tsê-Tung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57).
Creel, H. G. The Origins of Statecraft in China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0).
Duyvendak, J. J. L. “The Book of Lord Shang and the School of Law,” Shang Yang’s Reforms and State Control in China, ed. Yu-Ning, Li (New York: M. E. Sharp, inc., 1977).
Foucault, M. Power/Knowledge- Selected Interviews and Other Writings (London: Harvester Press, 1980).
Plato, The Collected Dialogues of Plato, Including The Letters, ed. Hamilton, Edith& Cairns, Hunting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1).
Rubin, V. A. Individual and State in Ancient China - Essays on Four Chinese Philosophers, trans. Levine, Steven I.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6).
Schwartz, B. I. The World of Thought in Ancient China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Smelser, N. J. Sociology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 1984).
Waley, A. Three Ways of Thought In Ancient China (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 1974).
Watson, B. Basic Writings of Mo Tzu, Hsün Tzu, and Han Fei Tzu, tran. Watson, Burton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64).
Weber, M. Economy and Society, ed. Roth, Guenther & Wittch, Claus (Log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8).
Weber, M. Weber: Selections in Translation, trans. Matthews, Eric ed. W. G. Runciman, W. G.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8).
West Publishing Company, West’s Law & Commercial Dictionary in Five Languages (St. Paul: West Publishing Company, 1985).
Kung-chuan, Hsiao(蕭公權) “Leaglism and Autocracy inTraditional China,” Shang Yang’s Reforms and State Control in China, ed. Yu-Ning, Li (New York: M. E. Sharp, inc., 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