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个回答
还记得那是 2018 年 9 月,连着阴天一个月后,天上终于露出来一条云缝。
于是火速架起望远镜,结果对极轴对到一半,北极星被云遮住了。
那就算了吧直接开始拍月亮,才拍了几张……月亮被云遮住了。
当时的表情是这样的 。
无奈开始磨磨蹭蹭收镜子。
把所有东西都拆了装车以后——月亮又出来了!
而我……只想微笑。
嗯,这只是天文摄影里一次极其普通的日常。
说起天文摄影,首先要留一个警告, 天文摄影是个大坑 。
按投资价格排序,里面最大的装备是房,车是标配,然后是冷冻 CCD,赤道仪,最后(最便宜的)才是 OTA(望远镜)和相机。
我想从三个方面介绍一下用望远镜的天文摄影(不包含星野或者用长焦镜头直接打星云的):
第一,能拍什么
基本有两种玩法。
第一种是太阳系内摄影,典型的对象是月球木星火星土星。
这种对象的特征是小且亮,所以望远镜的焦距是关键,焦比(光圈)不关键,不需要跟踪不需要长曝,一般套路是拍视频然后合成。
第二种是深空摄影,典型的对象是猎户星云(M42),仙女座大"星云"(M31)。
这类对象的特征是大且暗,所以焦比是关键,焦距不关键,需要跟踪长曝。玩法是长曝多张然后合成。
第二,能怎么拍
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叫 digiscoping,把手机/卡片机接在目镜后面直接拍人眼看到的东西。
这种适合系内摄影,因为接了目镜以后放大倍率(相比第二种方法)会有大幅提升。而且反正物体小,用大传感器也是浪费,接像素密度高的手机正好。
一种叫 primal focus,把目镜卸了,把相机装物镜/主镜焦点上,直接成像。
这种方法成像小但是亮,一般拍深空会用这种。
第三,画质提升的途径
这又是个大坑,只说初学者的。下面罗列的措施成本大致从低到高:
校准光轴,买个结实的三脚架,买个靠谱的目镜,买增倍镜或者更高焦距的望远镜。
到这里系内摄影就差不多了,下面如果要烧深空:
- 买个赤道仪跟踪
- 买平场镜(field flattener)
- 买极轴镜 (polar scope) 提升跟踪精度
- 买更高焦距/大口径/小场曲的望远镜
- 买 autoguider 进一步提升跟踪精度
- 买冷冻 CCD 降低底噪
- 买车,去光污染小的地方拍
如果对天文摄影感兴趣的话,我的建议是先用 iPhone 拍系内天体。如果还是感兴趣,那再一步步来。
最后,是一点个人体会。
回到开头说的,当时在拍了一个月行星以后,发现这些拍摄经验对拍月亮也很有帮助。
其实都回到李 老师说的几个要点,传感器分辨率和光学分辨率要匹配,短曝光减小大气干扰,高帧数提升信噪比。后处理从不同的帧里面挑出最好的部分叠加,然后小波锐化。看上去好像是平平无奇的一张图,其实是曝光很多帧合成的。
拍完以后才知道随着 1950 年代提出的自适应光学(adaptive optics)的逐渐成熟,现在大气抖动逐渐不是问题了。
现在新建的光学望远镜系统大都带有弹性镜面,后面装有促动器。当大气抖动的时候,电脑会通过一个导星传感器侦知,然后控制相应位置的促动器让镜面产生精确变形,从而抵消大气抖动的影响。
在这种技术的加持下,地面望远镜的光学分辨率也可以逼近衍射极限。
摄影毁一生,深空穷三代,跳坑请三思。
以上。
本文由真知拙见嘉宾 @grapeot 撰写
原文发表于: 关于天文摄影的简单介绍
想要了解更多,欢迎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KnowledgeHot
你也可以直接来知识星球找到我们 「 真知拙见KnowledgeHot 」, 30+ 位嘉宾欢迎你的道来。
每日点滴拙见,汇聚真知海洋。
首先:如果经济拮据就别入门天文摄影了。高端器材的素质碾压会让没钱升级的玩家分分钟崩溃。这里说的经济拮据,是指拿不出五万块左右的资金初期投入器材,后期准备十万以上备用资金留作升级用。
第二:天文摄影是很耗时间的(除非养生拍摄,不投稿不攀比),没有个好环境或者没有车也玩不转。反正做好熬夜的准备就是了。
第三:综上所述,天文摄影是一门又氪又肝的爱好,如果自身水平达不到则游戏体验极差,时间长了没有成果,人会懈怠沮丧。
第四:天文摄影也可以是一门非常轻松的事情,你要么比较富,可以买高端器材,或者建远程台,蹲在家里喝着咖啡就拍了;要么心态真的好,跟谁也不比,就自己玩自己的。除却这两种人,不建议普通玩家贸然入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