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C小调第五
交响曲
,
奥地利
作曲家
古斯塔夫·马勒
(Gustav Mahler)作于1901至1902年,后来马勒又对总谱进行了多次修改。1904年10月18日在
科隆
的
乔尔采尼希演奏会
上由马勒指挥首演。同马勒此前所作的四部交响曲相比,第五交响曲重新确立了纯器乐创作的道路,作品中没有运用任何声乐因素。同时各个乐章间的联系更多地依靠音乐自身逻辑的发展,而不是音乐之外的标题因素。不过正如马勒所有的交响曲一样,内在的标题性内容还是存在的,只不过更加趋向于抽象化。马勒本人曾说:“我的音乐永远都是大自然的声音。”马勒是从浪漫主义的、诗意的角度来理解“自然”的,萦绕于他脑际的是生命与死亡、大地与宇宙这些宏大而深沉的概念。
- 中文名
- 第五交响曲
- 外文名
- Symphony No.5 in C sharp minor
- 作 者
- Gustav Mahler
- 创作时间
- 1901年-1902年
- 第一乐章
- 葬礼进行曲
- 第二乐章
- 奏鸣曲式
- 第三乐章
- 谐虐曲
- 第四乐章
- 三部曲式
- 第五乐章
- 回旋曲
乐曲赏析
古斯塔夫·马勒
(1张)
马勒特意在该乐谱上标明:“如暴风雨的激烈,并更加激烈。”在低声部激烈的序奏后,小提琴表现有力而不稳定的第一主题,它的发展加入前乐章的中段动机。第二乐章减慢速度,随着第一乐章的送葬节奏,大提琴给予
F小调
处理。速度回到原速后,开始发展部。按序奏动机、第一乐章中段旋律、第一主题、第二主题的顺序发展。第一主题变形后成为再现部,第二主题虽给予暗示,但不完全再现。最后边将第一主题作九度音程大跳之后轻轻地结束。
第三乐章:谐谑曲(小快板)——D大调——3/4拍
马勒在该乐章上指示为“强有力而不太快地”。由木管奏维也纳舞曲的快乐的主题,展开别致的发展后,到达降B大调第一中段,小提琴奏乡村气息的旋律,大提琴给予纠缠。
接着第一段以自由形态再现。第二中段减慢速度,由圆号作引导,各乐器层层发展。第一段三现后,铜管奏第一中段旋律,木管奏第二中段旋律,第二乐章第一主题加入,发展成高潮结束。
第四乐章:小柔版——F大调——三段体式
第五乐章:回旋曲(不太快的快板)——D大调
圆号与小提琴奏暗示性的有延长记号的单音,转为快板后,管乐奏主题的断奏。接着变成游戏似的快板,圆号奏主题,其它乐器以赋格发展。大提琴奏巴赫风格的第一副主题,也作赋格发展,这一赋格乐段加入了小提琴所奏的优美新旋律。然后主要主题以小提琴开始,以赋格形态再现,接着再现第一副主题,加入了前面优美的动机,表现对位技巧、二重、三重赋格,进入结尾,铜管制造出强烈的对位高潮而结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