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校友“不好意思”参加的校庆有啥意思

(中国教育报)你邀请到了某个级别的领导、名人出席,我就邀请更高级别、更有名气的;你的校友单笔捐赠亿元创造纪录,我就发动校友打破纪录……时下,高调办校庆在一些地方和学校颇有市场,以至于有的学校互相攀比,引发争议。 日前有媒体发文谈道,对于校庆,一些普通校友都不好意思参加。

这也难怪。当下一些校庆活动,出席的校友代表多是官员、富商、文娱名人等“成功人士”。普通校友到场,没多少存在感,难免会有心理落差。除了觉得“混得不够好”,一些普通校友与其说是“不好意思”参加,不如说不愿或不敢参加。每逢校庆,不少学校都会通过各种形式向校友募捐。还有个别大学组建一年即办百年校庆,令人瞠目。

一场普通校友不好意思参加的校庆,显然已经偏离了“校友同庆”的美好初衷,失去了最广泛的群众基础。 于学校而言,这样的校庆看似一时有花团锦簇之荣、烈火烹油之盛,得到了资源方面的收获,得到了一时的风光,但付出的代价却是损伤了大量普通校友对母校的敬爱之心,拉低了学校的公众形象,透支了学校的品牌价值。

校庆不仅是学校和在校生的事情,也牵动着每个校友的心。在母校面前,学生都应该是平等的,就像每个孩子在父母面前都是平等的。杰出校友为母校带来荣誉、财富等丰厚回报,当然配得上学校的格外重视,但学校不能厚此薄彼,冷落了同样热爱母校的“大多数”。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不看身份看年级”、南京大学办校庆“序长不序爵”,就是很好的处理方式。

平心而论,校庆活动千头万绪、事务繁琐,要求学校把每一个校友都照顾到,有苛求之嫌。 影响普通校友观感的关键,在于学校究竟是选择性地忽视他们,还是客观上难以人人兼顾。时下一些校庆招致部分校友反感,还在于学校把社会上流行的生意经和铺张浪费、大操大办等不良风气照搬过来,完全变了味。

其实早在1982年,针对一些学校兴师动众,讲排场、比阔气,大搞校庆活动,教育部就曾发布关于刹住校庆不正之风的通知。2006年8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校庆管理的通知》要求,校庆要把重点放在展示办学历史、总结办学经验、宣传办学成就、扩大社会影响、提升学校品牌和声誉、弘扬优良传统等方面。此后,教育部又曾多次公开针对校庆问题作出规定,比如明确要求“严禁动用财政性经费举办校庆等礼仪庆典活动”。但时下在一些地方和学校,在多重现实利益驱动下,大办校庆的风气又有所抬头,值得警惕。

一场好的校庆应当主题鲜明、注重实效,突出体现思想性、历史性、学术性。校庆本是凝聚全体校友荣誉感、归属感的良机,是对离校校友再进行一次特殊教育的生动一课。 校庆之际,学校不应只顾自我吹捧、标榜成绩,而应反思不足、自我砥砺,这样的学校才能拥有更为持久的生命力。综观多所世界一流大学的校庆,反思过去、规划未来、明晰使命是校庆的主基调,这值得国内学校研究借鉴。

归根结底,一场成功的校庆,就是与全体校友进行良性互动,给他们更多热爱母校的理由。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