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计下达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投资2525亿元,工程建设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491亿元,占在建设计单元工程总投资的98%。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调研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前期研究工作始于50年代初,
长江水利委员会
与有关省市、部门进行了大量的勘测、规划、设计和科研工作。
自1952年开始,长江水利委员会几代技术人员坚持开展中线工程的勘探、测量、规划与设计工作。
1987年提出了《
南水北调
中线工程规划报告》。1991年对此报告进行了修订。
1992年提出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1994年元月水利部审查通过了长江水利委员会编制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并上报国家计委建议兴建此工程。
1995年国家环保局审查并批准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1995~1998年,水利部和国家计委分别组织专家对
南水北调工程
进行了论证和审查,同时对中线工程
丹江口大坝
加高和不加高的多个方案进行了补充研究。
21世纪伊始,根据中国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以及水资源的变化,长江委按照“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以科学、严谨、求实的态度,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再一次对中线工程规划进行了修订。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论证
一是适时供水调度安全可靠。丹江口水库具有巨大的调节能力,主汛期除保证防洪外,调节库容达98亿立方米,汛后达190亿立方米。总干渠两侧已建成大量的水库,可以承担“充蓄”调节和“补偿”调节的任务,另有瀑河水库作为“在线”调节水库。通过总干渠并采用已有成熟经验的现代化控制技术和先进的调度管理手段,可确保供水调度安全可靠。
二是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总干渠位于平原的西部,居高临下,控制范围广。与受水区已建成的水利工程连接简单,供水调度灵活机动。
三是具有丰富的水源后备。中线工程从丹江口水库引水,视远景需要可以从长江三峡引水。
四是在给渠道沿线城市供给水源的同时,可以通过穿黄工程南岸分水闸在黄河中游给黄河中,下游流域补水。结合黄河调水调沙等工程联合运作,在黄河中游以补充长江清水的方式稀释泥沙,冲刷河床,补给水源解决黄河中、下游缺水及水沙关系不协调的问题。
隧洞开始充水试验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于2003年12月30日开工,已经开工的中线北京至石家庄段应急供水工程开工建设7个单项工程,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其中北京永定河倒虹吸工程已经基本完工。
截至2009年6月底,已累计下达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投资589.7亿元。
2012年4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已在做最后冲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步伐加快,天津干线工程收尾于年底完工。
2012年6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探求加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监理途径。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全部实行了建设监理制。建设监理制度的推行,在保证质量、节约投资、控制工期、保障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监理工作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014年2月22日上午10点,南水北调中线穿越黄河工程两条隧洞开始充水试验。
[11-13]
截至2014年7月底,南水北调中线率先通水的京石段工程,先后四次向北京市应急供水,累计向北京输水16.1亿立方米。
2014年9月15日,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上游线隧洞充水水位达到设计要求高程,标志着穿黄隧洞工程充水试验成功,这是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建设的重要里程碑。至此,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全线具备通水条件,为顺利实现2014年汛后通水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4年12月12日14时32分,长1432公里、历时11年建设的南水北调中线正式通水。水源地丹江口水库,水质常年保持在国家Ⅱ类水质以上,“双封闭”渠道设计确保沿途水质安全。通水后,每年可向北方输送95亿立方米的水量,相当于1/6条黄河,基本缓解北方严重缺水局面。
截至2015年12月4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累计分水水量21.7亿立方米。其中向北京输水8.22亿立方米,天津3.73亿立方米,河北1.25亿立方米,河南8.47亿立方米。工程运行安全平稳,水质稳定达标,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一年来,沿线水资源紧张态势有所缓解,水质明显改善,但缺水形势依然严峻,节水绝不能松懈。
截至2018年4月19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已向河北省供水20亿立方米,在保障生活用水、修复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截至2018年6月17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陶岔渠首调水入渠水量达150亿立方米,工程惠及北京、天津、石家庄、郑州等沿线19座大中城市,5310多万居民喝上了南水北调水。其中,北京1100万人,天津900万人,河北1510万人,河南1800万人。
截至2018年9月:中线一期工程已不间断安全供水1371天,共调水169.29亿立方米,累计向京津冀豫4省市供水超158亿立方米,分别向北京供水38.75亿m³、天津供水31.57亿m³、河南供水58.97亿m³、河北供水29.26亿m³。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亿人。
丹江口水库
的水质一直保持或优于Ⅱ类。中线工程连续两年利用汛期弃水向受水区实施生态补水,已累计补水11.6亿m³,
生态效益
显著。
3年来,北京、天津等6省市累计压减
地下水
开采量逾8亿立方米,地下水位得到不同程度回升。其中,2016年和2017年底北京平原区地下水位分别较同期回升0.52米、0.23米。天津
海河
水生态得到明显改善,地下水位保持稳定或小幅回升。
2018年9月13日日,水利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累计调水约200亿立方米。
2018年10月,记者来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田庄分水口。总干渠中清澈的长江水在这里分出一股水流,经石津干渠向石家庄、衡水、沧州等地供水。从省南水北调办获悉,自2014年12月12日正式通水到2018年9月末,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累计向河北省供水30亿立方米,接近2018年8月上旬全省60多座大中型水库蓄水总量(30.77亿立方米)。
截至2018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累计调水222亿立方米,供水量持续快速增加,优化了我国水资源配置格局,有力支撑了受水区和水源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了生态文明建设。
2018至2020年,6省市受水区浅层地下水水位基本保持稳定,其中2020年末较2019年末上升0.30米。累计关停受水区地下水开采机井71724眼,其中城区38508眼,机井监管水平显著提升。有序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农村受益人口超1000万,河北省受水地区有500多万人彻底告别长期饮用高氟水、苦咸水的历史。
2018年至2020年底,统筹南水北调水、黄河水、本地水、非常规水等多水源,累计向京津冀地区22条(个)河湖生态补水85亿立方米,补水河湖周边地下水水位回升0.42米,地下水储量得到有效补充,河湖生态环境复苏效果明显。
至2020年底,北京、天津、河北、江苏、山东、河南6省市共压减受水区城区地下水超采量超30亿立方米,地下水水位止跌回升,浅层地下水总体达到采补平衡,全面完成地下水压采阶段性任务。
自2014年12月12日全线通水以来,截至2019年9月4日早8时,北京接收丹江口水库来水的总量已达50亿立方米,接近于357个西湖的水量。
截至2020年6月3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已经安全输水2000天,累计向北输水300亿立方米,已使沿线6000万人口受益。其中,北京中心城区供水安全系数由1提升至1.2,河北省浅层地下水水位由治理前的每年上升0.48米增加到0.74米。
截至2021年7月19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自陶岔渠首累计调水入渠水量达400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达到7900万人,南水已成为京津冀豫沿线大中城市主力水源。
截至2022年7月2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陶岔渠首入总干渠水量突破500亿立方米,相当于为北方地区调来黄河一年的水量,工程受益人口超过8500万。
2022年8月25日,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和焦作1段工程通过由水利部组织的验收,至此,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155个设计单元全部通过验收,工程全线转入正式运行阶段
。
截至2022年10月30日8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累计向河南省供水31.21亿立方米,根据2022年供水情况预计,截至10月31日8时将达到31.28亿立方米。
2022年10月31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顺利完成2021—2022年度(2021年11月1日-2022年10月31日)调水任务,年度调水92.12亿立方米,调水量为年度计划的127.4%,连续3年超过工程规划的多年平均供水规模85.4亿立方米。
2022年12月1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启动2022—2023年度冰期输水工作,预计到2023年2月底结束。
截至2022年12月12日,工程累计调水586亿立方米,惠及沿线42座大中城市280多个县(市、区),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5亿人,发挥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综合
效益。
截至2023年2月5日6点,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自2014年全面通水以来,已累计调水600亿立方米。按照黄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580亿立方米计算,相当于为北方地区调来超过黄河一年的水量。
截止2023年3月30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自2014年12月全面通水以来,已累计向受水区调水达550亿立方米,实施生态补水约90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超8500万,成为沿线20余座大中城市名副其实的供水“生命线
”。
截至2023年4月1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已累计向河北省雄安新区城市生活和工业供水突破1亿立方米。
截至2023年5月,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累计向北方调水超620亿立方米,已惠及沿线42座大中城市280多个县市区,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5亿人。此外,中线一期工程已累计向雄安新区城市生活和工业供水超1亿立方米,为推进雄安新区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水安全保障。
2023年5月14日, 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有限公司宣布,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累计向北方调水超过620亿立方米,其中实施生态补水近100亿立方米,发挥了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等效益。
2023年6月20日,南水北调中线宝坻引江供水工程试通水。
截至7月,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已累计向北方调水超570亿立方米,惠及受水沿线24个大(中)城市和130多个县(市),直接受益人口超过8500万。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整个南水北调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丹江口大坝按正常蓄水位170 m加高可以减少弃水,增加供水,改善供水过程,提高汉江中下游防洪标准,但需要移民25万人,库区淹没大片土地。
规划第一阶段从汉江丹江口水库引水,年均调水量95亿立方米,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计划于2013年底建成,2014年10月通水;后期进一步扩大引汉规模,年均调水量达到130亿立方米,工程预计在2030年完成;远景从长江三峡调水。
工程首先将丹江口水库的主坝——丹江口大坝加高,抬高丹江口水库蓄水水位,利用新开的人工渠道(局部管道)输水。输水总干渠自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丹阳村渠首引水,在河南方城垭口穿江淮分水岭,从郑州西边的荥阳孤柏嘴处过黄河,之后大体平行于京广铁路(位于京广铁路以西),北上至北京团城湖,天津干渠从河北省徐水县西黑山处分水至天津外环河。输水工程干渠全长1277公里,北京支线渠长10公里,天津支线渠长154公里。输水工程与河流全部立交,北京段、天津段局部采用管涵。
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后,将有效提高汉江中下游地区的防洪能力。丹江口大坝加高后主汛期防洪库容将由77亿立方米增加到110亿立方米,可以解除江汉平原的一大心腹之患。
南水北调线路图
丹江口水库作为“在线”调节水库。一是通过总干渠并采用已有成熟经验的现代化控制技术和先进的调度管理手段,可确保供水调度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