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博物馆,位于中国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镇海路99号(越秀公园内),总建筑面积7600平方米,镇海楼总建筑面积4386平方米。是地方综合性博物馆、国家二级博物馆。 [2-3]
民国十八年(1929年)2月11日,正式对外开放。1941—1945年,称为广州市立图书博物馆。1946—1949年,称为广州市立博物馆。1950年,称为广州博物馆。 截至2019年末,广州博物馆馆藏文物有43767件(套),其中珍贵文物1067件(套)。
2017年1月2日,广州博物馆入选“第三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2021年12月23日,广州市文物博物馆学会、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越王博物院、广州博物馆联合在广州举行发布会,正式公布“广州考古百件文物精品与十大重要发现”评选结果。
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永嘉侯朱亮祖修缮广州城时,北城垣拓展至越秀山上时建造的镇海楼。
民国十七年(1928年),广州市政府在修葺的同时,于此筹办“广州市立博物院”。
民国十八年(1929年)2月11日,正式对外开放,为中国最早期创建的博物馆之一。
1941—1945年,称为广州市立图书博物馆。
1946—1949年,称为广州市立博物馆。
1950年,称为广州博物馆。
广州博物馆经过不断发展,现除镇海楼展区外,同时仲元楼展区、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纪念馆、三·二九起义指挥部旧址纪念馆三个分展区 。
镇海楼展区
镇海楼展区位于风景秀丽的越秀公园,馆址为广州名楼镇海楼及其周边建筑群。镇海楼曾名望海楼,因楼高五层,俗称“五层楼”。它始建于明代洪武十三年(1380年),时守将朱亮祖为拓展城区,合宋代三城为一,修城墙横跨城北越秀山,并在最高处建此城楼。登楼眺望,羊城景色尽收眼底。数百年来,诗人墨客咏叹之篇不绝。清以来一直为“羊城八景”之一。
本展区镇海楼内长设有基本陈列《城标·城史》展览,展览分为六大部分。观众进入镇海楼,拾级而上,悠久、深厚的古代广州城市历史在眼前逐层展开: 一楼为序厅,主要展现广州城市变迁及人文精神。 二楼展示先秦至两汉的相关历史。三楼展示三国两晋至宋元的相关历史。 四楼展示明清时期的广州。五楼展示近现代的相关历史。
仲元楼展区
仲元楼展区位于镇海路东侧,展区主体建筑仲元图书馆,是为纪念辛亥革命将领邓仲元而建。建筑采用中西结合装饰风格,1929年奠基,次年建成。1957年广州美术馆建成,以该仲元图书馆为馆址,现为广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本展区有两个专题展览:分别是《海贸遗珍——18-20世纪初广州外销艺术品》和《地球历史与生命演化》。仲元楼展出的是《海贸遗珍》展,该展向大家展示了18世纪清代中期至20世纪初,广州外销的牙雕、刺绣、丝织、广彩、外销瓷、外销画等传统的工艺品,再现了清代广州口岸对外贸易的盛况历史。自然科学馆展出的是《地球历史与生命演化》展,该展采用陨石、矿物和化石三大类罕见珍贵的实物形象地展现了地球的形成发展及生命诞生演化的全过程。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纪念馆展区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纪念馆位于广州市广园中路34号。馆址三元古庙原是一座北帝庙,建有山门、香亭、正殿、两廊和偏间,占地面积约1025平方米,建筑面积446平方米,青砖石脚,硬山顶,灰塑博古屋脊上饰以琉璃鳌鱼宝珠,前廊及庙内四壁上绘有“伏生传经”等壁画和图案花纹。
150年前,鸦片战争的炮火打破了三元里村宁静的乡村生活 。面对进村骚扰的英国侵略军,村民愤起反击,打死打伤若干英兵后,到三元古庙,商议抗英对策,以三元里为中心, 联络附近103乡, 随后发生了惊天动地的牛栏岗之役。从此,这座建于清初顺治年间的小庙名扬中外。现馆内陈列为《广州人民三元里抗英斗争史迹展》展览。
三·二九起义指挥部旧址纪念馆展区
三·二九起义指挥部旧址纪念馆位于越华路小东营5号,是一座颇具岭南民居特色的青砖大屋建筑。它座北向南建筑面积444平方米,早在清代是一官员的住宅称“朝议第”,后虽几经易主,大屋仍保持原有的四进三开间、单层、两面坡顶素瓦的格局。跨进趟栊门,可见院内每进之间均以天井相隔,木雕花隔扇朴实大方。这里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三·二九(黄花岗)起义指挥部旧址。

广州博物馆 基本陈列

广州美术馆设有基本陈列3个,位于镇海楼展区和美术馆展区。1986年,以主办、承办、合办的方式举办了专题陈列。镇海楼东侧建有专题陈列厅,建筑面积约518平方米。镇海楼展区展示广州历代碑刻的碑廊和明末至清末广州地区铸造及购买的城防铁炮和洋炮。美术馆展区展示自晋至清历代名家书法刻帖及《海山仙馆藏真》《尺素遗芬》刻石的碑廊。
《地球历史与生命演化》: 民国十八年(1929年),广州市立博物院成立之初,即设有动物、植物和矿物自然标本展览。该展览采用陨石、矿物和化石3大类罕见而珍贵的实物,展现了地球的形成发展及生命诞生演化的历程。

广州博物馆 专题陈列

广州博物馆馆藏明清时期德化白瓷近300件,本次展览从中精选134件(套),分妙手生花·佛教塑像、博雅好古·陈设器用、茗香酒酣·饮食器皿、怡情翰墨·文房雅意四个部分,展现德化白瓷庄重恬静的独特魅力、极简主义美学和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生活掠影,呈现德化瓷匠成功塑造享誉世界的东方艺术珍品的勤劳与智慧。
广州博物馆镇海楼是广州现存明代三大古建筑之一,为明清广州老城标志。楼体坐北向南,平面呈长方形,五层楼阁逐层收减,朱墙绿瓦,造型雄伟。飞檐翘角,似楼似塔,是多层楼阁式建筑,为清代及现代“羊城八景”之一。

广州博物馆 综述

广州博物馆通过考古发掘品的移交,海关、公安部门罚没品的移交,调拨、价拨、购买、社会人士和团体的捐赠等多种渠道获得文物;藏品类别有金属器、陶瓷器、书画法帖、玉石竹木漆器、丝织印染、民族工艺、外国工艺、旧照片底片等10多类; 截至2019年末,广州博物馆馆藏文物有43767件(套),其中珍贵文物1067件(套)。 2021年,广州博物馆藏品数量 列广东省第三名。

广州博物馆 藏品保护

专设文物仓库面积约3000平方米,设施完备,在防盗、防火、防腐及恒温恒湿等方面均达到了国家文物保护基本要求,配有专门的文物修复试验室和专业人员,采取传统技术和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方式,对文物进行保管和维护。

广州博物馆 宣传教育

广州博物馆以展览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项目,除日常接待讲解外,还面向群众,尤其面向广大中小学生进行宣教活动,编辑出版图册和电子读物,如《广州博物馆参观手册》《广州博物馆展览中小学生讲解词》《广州历史陈列之羊城小侦探》及《羊城探古精英赛》考古游戏电脑安装盘、《地球历史与生命演化》宣传幻灯片、恐龙幻影成像、探索古生命电脑科普游戏等。还深入学校、工厂、农场、社区等地举办巡回展览。成立了“博物馆之友”,以联络社会上广大文物爱好者。

广州博物馆 合作交流

广州博物馆邀请馆内外专家学者举办各类学术讲座,诸如《古陶瓷鉴定基础》《古钱币鉴定基础》《广州近代史迹》《清代广州外销艺术品》《美国博物馆管理》《洛阳考古与文物保护成就》《南侨机工与中国抗战》等等。
2007年,广州市文博学会设于广州博物馆,程存洁馆长任学会会长,负责加强广州文博各单位之间的联系,促进文博学术研究和交流。学会创办的刊物《广州文博》编辑室设于广州博物馆。

广州博物馆 学术研究

广州博物馆重视科学研究工作,并拥有一批研究人员,初步形成了老、中、青三结合的研究梯队。有研究馆员2人、副研究馆员7人、馆员12人。学历结构上有博士研究生3人、硕士研究生6人、本科生14人。在考古、历史、建筑、修复等方面拥有专门人才。
主要科研成果有《广州汉墓》(获1983年度广州市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广州历史文化图册》《广州旧影》《广州文物和古迹》《中国历代茶具》《馆藏近代名人手札选》(获2003年度广州市社会科学联合会优秀成果三等奖)、《镇海楼志》《海贸遗珍》《镇海楼论稿》《辛亥黄花岗起义》《地球历史与生命演化》《西方人眼里的中国情调》《唐代城市史研究初篇》(获2003年度广州市社科优秀成果入选奖、广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不落的文明——走进钱岗古村》(获2005年度广州市社科优秀成果入选奖)、《18一19世纪羊城风物——英国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馆藏广州外销画》《广州西村窑》(获1987年度广州市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岭南之光——南越王墓考古大发现》《古陶瓷鉴定》《柴窑与湖田窑》《青瓷与青白瓷》《新加坡藏瓷》《羊城药洲要览》《广州碑刻集》《十九世纪中国外销通草水彩画研究》(获2000年度全国文物考古最佳论著奖)等。
2000年,被定为“广州一日游”景点,现属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2017年1月2日,广州博物馆入选“第三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2022年9月,被认定为“广州市第二批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
2023年1月,入选2022年度全国热搜博物馆百强榜单。
单位性质: 事业单位。
人员编制、组成: 行政级别正处级,人员编制66人(截止2006年),分行政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工勤人员3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