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的《忏悔录》始终呈现两极化的评价,一方折服于他的坦率,另一方不屑于他的虚伪。
让人不禁好奇:《忏悔录》究竟写了什么样的故事?
《忏悔录》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自传,在书中他披露自己的隐私,揭示自己的伤疤,以近乎赤条条的面目将自己展现在读者面前。
如同他在开篇写道:
“我要把一个人的真实面目赤裸地揭露在世人面前。”
而从这些故事里,我们却可以窥见一个人觉醒时的三个迹象。
从底层青年成长为思想巨子,从寂寂无名到载入史册,卢梭的觉醒之路值得我们每个人观摩。
卢梭刚出生不久,母亲便因难产去世,先天不足的他,多亏了姑姑的悉心照料才活了下来。
然而,从降生起便伴随他的病根,随着时间变长却在一直加重。
成年后的卢梭和华伦夫人定居法国尚贝里,旧疾发作,低烧不退,胸闷气短,全身无力。
当时流行喝水治百病的说法,于是卢梭每天大量饮水,没想到过了两个月,他竟把胃喝坏了。
祸不单行,有一天早晨卢梭准备吃早饭,突然察觉血液内好像刮起了一股风暴,颈动脉跳动的异常激烈。
同时耳朵内响起了尖锐的哨声,瞬间失去了听觉,而医生对此也束手无策。
旁人碰到这种情况,肯定在心里忧虑、绝望几百回了。
卢梭呢,觉得自己已经踏上了死亡之路,时日无多,反而突然觉得内心轻盈。
就像他说的:
“我只是在把自己看作一个死人时才开始活着的。”
城市的喧嚣,热闹的聚会,在卢梭眼里通通失去了吸引力,他闭门不出,开始研究起科学来。
他倒腾到一本《科学杂谈》,反复读了上百遍,还对科学类书籍进行分门别类,虽然身体不佳,却热情不减,誓要在最后的时光里梳理出什么最值得研究。
除了读书,他还迷上了简单的乡村生活。
每天早晨日出之前,卢梭便从一条葡萄园上方的乡间小道开始,一边散步,一边祈祷,一直溜达到城市边缘再折回来。
回到家吃过早餐,便开始侍弄园子,锄地,播种,摘水果,做果酱。
虽然在等待死亡的过程中,卢梭总是病病歪歪,但这却是他一生中最充实,最美好的时光。
《极简生活》中有这样一段话:
“人生真正宝贵、必要的东西,其实寥寥无几。”
所以,我们更应该把每一分每一秒都用在“真正想做的事”和“真正重要的事”上。
当面对死亡的警告,卢梭开始精简社交,将时间投入到知识的探索中;
他也告别了城市繁华,过起了朴素的田园生活,由此,他的心也变得充盈和满足。
人就像一个容器,只有清空不必要的,才能装下更多。
一个人决定从繁杂到简单,是对生命有限的深刻觉醒。
善内省:反省错误的深度,决定人生的高度
书中,卢梭从牧师学校退学后,被送到雕刻匠家当学徒,师傅性格暴虐,对他轻则辱骂,重则鞭打。
一次出城游玩,因为回来的太晚城门已经关了,想到师傅的责罚,卢梭决定再也不回去了。
小小少年,孑然一身,又无一技之长,只能在漫无目的流浪中寻找工作。
后来在一位好心的房东夫人介绍下,他来到伯爵家做帮佣。
伯爵夫人身患乳腺癌不久就去世了,卢梭在她的遗物中偷偷拿走了一条银白相间的粉红丝带。
这件事很快就被人发现了,面对众人的责问,卢梭慌神了,便栽赃给了厨娘玛丽翁。
面对卢梭的指控,善良的厨娘没有痛斥他,只是哭着说道:
“我原以为你是个好人,你坑苦了我,但我也不想学你的样儿。”
卢梭的内心倍感煎熬,为了自尊心他仍旧不松口,最后两人都被解雇了。
回去后,一想到自己的诬陷将厨娘推入贫穷、被唾弃的险境,卢梭便深感内疚。
就像他在书中描述的:
“苦恼得睡不着的时候,便看到这个可怜的姑娘,前来谴责我的罪行,仿佛昨天才犯下这罪似的。”
在此后的四十年里,卢梭拒绝撒谎说假话,始终保持着正直和诚实的品格。
在小说《新爱洛绮丝》中卢梭抨击贵族:“在一个国家里,贵族只不过是有害而无用的特权。”
在《论不平等的起源》里,卢梭控诉法国封建专制制度,并做出绞死或废黜君主的大胆结论。
卢梭,这个本该卑微的钟表匠儿子,携着坦诚和睿智踏进了法兰西思想界,成为十八世纪欧洲思想史上最耀眼的星辰。
心理学上将人分成两种:弱势价值观和强势价值观。
前者犯了错喜欢向外归因,心里总是充斥着愤懑和抱怨。
后者则习惯内求,自我反省,做出改变。
心理学家荣格说过:
向外看的人,梦游;向内看的人,觉醒。
唯有在反思中领悟,在改变中跃迁,才能铸就人生的高度。
肯学习:坚持读书,遇见更优秀的自己
与同一营垒的其他启蒙思想家相比,卢梭是寒门逆袭的典范。
他当过学徒、仆人、测量员,但是经过长期的读书学习后,他最终脱掉了听差的号衣。
卢梭有多爱看书呢?可以追溯到他的孩提时代。
晚饭后,小卢梭就开始看书,读到兴致盎然时,他就整晚不睡觉,一直读到结尾才肯罢休。
很快他就把母亲的藏书读完了,于是他又如饥似渴地看起了外公的书。
就这样,一个五六岁的孩子,便在《世界通史》、《名人传》、《宇宙万象》、《死者对话录》这些高深晦涩的书籍里疯狂汲取养分。
16岁那年卢梭在雕刻坊当学徒,雕刻坊旁有一家租书店,卢梭一有钱就拿去租书,没钱了就用衬衫、领带作为抵押。
干活看、外出办事看、上厕所看,哪怕读得头昏脑胀也要继续看。
他是这样描述自己对读书的痴迷:
“当读书成为习惯,我就忘了一切,只要兜里装了一本新书,我就急不可耐的想要翻看它。”
结果不到一年,他就把书店的书全看完了。
长期的积累,终将迎来厚积薄发之时。
36岁那年,卢梭以一篇《论文学和艺术》一举成名。
之后在短短几年内,《社会契约论》、《民约论》,这些荡涤着思想火种的作品,迅速传播,几乎所有人都争相传阅。
原来,一个人读过的书,真的能铺成他走向世界的路。
有人在知乎上问:我们为什么要读书?
高赞回答说:
“你在读书上花的时间,都会在未来某一刻狠狠地奖励你。”
无论是对抗平庸,还是追求成功,读书永远是普通人逆风翻盘的最佳“捷径”。
《忏悔录》中,卢梭用真诚的笔触,将自己毫无保留地剖析给读者看。
既是对自己过往所犯错误地自白,也是启发世人的觉醒指南:
删繁就简,轻车简从,活出人生的丰盈;知错而后改,在反省中成就自我;坚持读书学习,成就更好的自己。
就像亚里士多德说的:“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思考,而不只在于生存。”
人生不仅是场生存博弈,更是一条觉醒之路。
愿我们都能不断觉悟、不断成长,不做那个“睡着的人”。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