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羽(约733年—约804年),名疾,字鸿渐,又字季疵,唐代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唐代茶学家。
上元初年(760年),陆羽隐居 苕溪 (今 浙江 湖州 ),撰《 茶经 》三卷,对茶的性状、品质、产地、种植、采制、烹饮、 器具 等皆有论述。《茶经》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 陆羽生性诙谐,与女诗人 李季兰 、诗僧 皎然 交厚。
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闻名于世,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陆羽作为中国茶艺奠基人被誉为“茶仙”, 尊为“ 茶圣 ,祀为“茶神”。陆羽的事迹在《新唐书》《文苑英华》《唐才子传》《全唐文》等文献中有所记载。陆羽的著作颇丰,不过大部分作品已散佚只存部分内容,唯有《茶经》三卷完整存世。 [1-2] 他亦工于诗,但传世者不多。 全唐文 》存文五篇,《 全唐诗 》存诗二首。
(概述图参考资料 陆羽像(浙江湖州)
陆羽12岁时,到了一个戏班子里学演戏,作了优伶。他虽其貌不扬,又有些口吃,但却幽默机智,演丑角极为成功,后来还编写了三卷笑话书《谑谈》。
天宝五年,竟陵太守 李齐物 在一次州人聚饮中,看到了陆羽出众的表演,十分欣赏他的才华和抱负,当即赠以诗书,并修书推荐他到隐居于火门山的邹夫子那里学习。
天宝十一年(752年),礼部郎中 崔国辅 贬为竟陵司马。是年,陆羽揖别邹夫子下山。崔与羽相识,两人常一起出游,品茶鉴水,谈诗论文。
天宝十五年(756年),陆羽为考察茶事,出游巴山峡川。行前,崔国辅以白驴、乌堼牛及文槐书函相赠。一路之上,他逢山驻马采茶,遇泉下鞍品水,目不暇接,口不暇访,笔不暇录,锦囊满获。
乾元 元年(758年),陆羽来到升州(今江苏南京),寄居 栖霞寺 ,钻研茶事。次年,旅居丹阳。
《小草千字文》纸本真迹
上元元年(760年),陆羽从栖霞山麓来到苕溪(今浙江吴兴),隐居山间,闭门著述《 茶经 》。期间常身披 纱巾 短褐,脚着蘑鞋,独行野中,深入农家,采茶觅泉,评茶品水,或诵经吟诗,杖击林木,手弄流水,迟疑徘徊,每每至日黑兴尽,方号泣而归,时人称谓今之“ 楚狂接舆 ”。
贞元三年(787年), 怀素 与陆羽相识并相交。陆羽亲自为怀素写下了《 僧怀素传 》,对研究怀素晚年创作的“ 天下第一小草 ”的《 小草千字文 纸本 真迹有重大意义。
从陆羽活动的地域空间范围来看,其人生轨迹大致可以分为湖北竟陵、浙江湖州和隐居周游三个阶段,分别对应陆羽的成长时期、创作旺盛期和晚年时期。

陆羽 考察茶叶

唐中陆羽随 诚州 难民北上,遍历 长江 中下游和 淮河流域 各地,考察搜集了大量第一手的茶叶产制资料,并积累了丰富的品泉鉴水的经验,撰下《水品》一篇,可惜今已失传。但同代文人张又新在《 煎茶水记 》里,曾详细地开列出一张陆羽品评过的江河井泉及雪水等共二十品的水单。
唐时曾任过衢州刺史的赵磷,其外祖与陆羽交契至深.他在《因话录》里说:‘陆羽性嗜茶,始创 煎茶法 。鬻茶之家,陶其像置于 锡器 之间,云宜茶足利。’” 从火门山( 天门山 )上下来之后,年仅十九岁的少年陆羽便心无旁骛,立志于对茶事的研究考察工作。 安史之乱 ”后,陆羽一路考察茶事,辗转来到江南的舒州(今安庆境内)、湖州,当时年仅二十四岁,从此定居于此,起早贪黑,跋山涉水,以茶民为友,以茶叶为伴,用大量的实地考察资料充实《 茶经 》的写作。
陆羽初到江南,结识了时任无锡县尉的 皇甫冉 ,皇甫冉是状元出身,当世名士,为陆羽的茶事活动提供了许多帮助。但对陆羽茶事活动帮助最大而且情谊最深的还是诗僧 皎然 。皎然俗姓谢,是南朝 谢灵运 的十世孙。皎陆相识之后,结谊凡四十余年,直至相继去世,其情谊经《唐才子传》的铺排渲染,为后人所深深钦佩。皎然长年隐居湖州杼山妙喜寺,但“隐心不隐迹”,与当时的名僧高士、权贵显要有着广泛的联系,这自然拓展了陆羽的交友范围和视野思路。陆羽在妙喜寺内居住多年,收集整理茶事资料,后又是在皎然的帮助下,“结庐苕溪之滨,闭门对书”,开始了《 茶经 》的写作。
唐代宗 曾诏拜羽为 太子文学 ,又徙太常寺太祝,但都未就职。
陆羽的《茶经》是一部开创之书,唐末诗人皮日休在《茶中杂咏序》中评价《茶经》“分其源,制其具,教其造,设其器,命其煮”,认为《茶经》分清了饮茶的源流,确定了制茶基本工具,教导人如何制作高品质茶叶,设定了饮茶整套器具,还确立了煮茶的方式。《茶经》因此成为中国第一部系统总结唐代及唐代以前有关茶事的综合性茶学著作,而且是最早、最全和最完整的。
陆羽所著《 茶经 》三卷十章七千余字,共十章,七千余言,分为上、中、下三卷。十章目次为: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
一之源,概述 中国茶 的主要产地及土壤、气候等生长环境和茶的性能、功用;二之具,讲当时制作、加工茶叶的工具;三之造,讲茶的制作过程;四之器,讲煮茶、 饮茶 器皿;五之煮,讲煮茶的过程、技艺;六之饮,讲饮茶的方法、茶品鉴赏;七之事,讲中国饮茶的历史;八之出,详细记载了当时的产茶盛地,并品评其高下,记载了全国四十余州产茶情形,对于自己不甚明了的十一个州的产茶之地亦如实注出;九之略,是讲饮茶器具何种情况应十分完备,何种情况省略何种:野外采薪煮茶,火炉、 交床 等不必讲究;临泉汲水可省去若干盛水之具。但在正式 茶宴 上,“ 城邑 之中,王公之门”,“二十四器缺一则茶废矣。”
最后,陆羽还主张要把以上各项内容用图绘成画幅,张陈于座隅,茶人们喝着茶,看着图,品茶之味,明茶之理,神爽目悦,这与端来一瓢一碗,几口灌下,那意境自然大不相同。
茶是因为陆羽摆脱自然束缚获得解放,一举成为华夏的饮食和精神缩影。
陆羽之前的时代,茶写作荼,有着药的属性。 华夏族 的鼻祖神农氏终生都在寻找对人有用的植物,神农尝完 百草 而成《 神农本草 》,里面记载的植物更多是功能性质,体现了华夏人对自然的简单认识:哪些草木是苦的,哪些热,哪些凉,哪些能充饥,哪些能医病……神农氏 “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很显然,在这里荼是类似于灵芝草之类的药物而已。
尔雅 》中槚,是荼的分类,特指味道比较苦的荼,是感官滋味层面上的直接体验,那个时候的国人观念,草木是一体,而不是现代植物学意义上的 乔灌木 之谓。
陆羽自己所列的其他几个字“蔎(shè)”、“茗”、“荈(chuǎn)”也只是对荼的进一步分类,赋予时令上的区别。也就是说,在荼时代,荼只是一种可用的药草而已,这点不会因为它在不同地方与不同季节的称呼而改变。
而“茶”不一样。《 茶经 》开篇就把茶作为主体,陆羽用史家为人作传的口吻描述道:“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自此开始了对茶的全面拟人化定义,陆羽以不容置疑的语气对茶作了评判辞,涉及到茶的出生地(血统)、形状(容颜)、称谓(姓名)、生长环境(成长教育)、习性(性格、品质)等等方面,而茶与人关系,就像茶自身因为生长环境有所区别一样,需要区别看待。
茶不久从自身的药物属性中脱离出来,也从其他类植物中脱离出来。一旦喝了茶,醍醐、甘露之类的上古绝妙饮品都要做出让步,成为附庸。
茶的秘密被写进了三卷十节,不过7000字的《茶经》里,陆羽秉承神农衣钵,凡茶都亲历其境、“亲揖而比”、“亲灸啜饮”、“嚼味嗅香”,尽显虔诚姿态,此后,华夏人的喝茶便定格在陆羽的论述里。
在《茶经》后面的几节里,茶之具,谈采茶 制茶 的用具,如 采茶篮 蒸茶 灶、焙 茶棚 等;茶之造,论述茶的种类和采制方法;茶之器,叙述煮茶 、饮茶的器皿,即造 茶具 二十四事,如风炉、 茶釜 纸囊 、木碾、 茶碗 等。茶之煮,讲烹茶的方法和各地水质的 品第 ;陆羽认为水有“三沸”:“一沸”、“三沸”之水不可取,“二沸”之水最佳,即当壶边缘水珠像珠玉在泉池中跳动时取用。茶之事,叙述古今有关茶的故事、产地和药效等;茶之出,将唐代全国茶区的分布归纳为山南(荆州之南)、淮南、 浙西 、剑南、浙东、黔中、江南、岭南等八区,并谈各地所产茶叶的优劣;茶之略,分析采茶、制茶用具可依当时环境,省略某些用具;茶之图,教人用绢素写茶经,陈诸座隅,目击而存。
陆羽外出从事研究茶叶的时间很多,遍游了江苏 苏州 无锡 、南京、 丹阳 宜兴 和浙江的 长兴 、杭州和 绍兴 嵊县 等地,以后又到江西 上饶 。对茶叶采制、饮用和 茶事 深入研究和实践,因而积累了丰富的茶事知识。更重要是在湖州时,得到 颜真卿 的支持,皎然的帮助,才有大量的文献可以参考,《茶经》才能写成。
李季卿 宣慰江南时,召嗜好茶叶的 陆羽煮茶 或根据陆羽对宜兴贡茶的推荐:“……野人陆羽以为茶香甘冠于他境,或荐于上。栖筠( 李栖筠 常州 刺史)从之,始进万两。”便认为陆羽已成为茶事权威。没有《茶经》的出世,难成为社会权威。这样推断还是不够全面的,因为陆羽擅长煮茶、品茶名闻各地也可成为一个权威人士,不必一定要著书,才可以成为专家。
据《茶叶全书》:“陆羽晚年处境甚佳,为唐皇所器重。以后为了寻求生活的玄奥,至七七五年成为一隐士,五年后即出《茶经》一书,八O四年逝世”。陆羽过江后的十年间,大都居无定所,周游各处,过着流浪的生活。
上饶 《地 方志 》陆羽寓信城(现上饶)北三里,自号东岗子。性嗜茶,环居多植茶,因号茶山,茶山寺在城北隅,一名广教寺,有陆羽泉。又据府志记述:“府城北茶山寺唐陆羽曾寓其地,即山种茶,有泉品为天下第四泉。其水似井傍山,色白味甘,是为乳泉,土色赤,又名胭脂井,长汀 黎士宏 改为陆羽泉”。
江西婺源茶校刘隆祥,婺源茶厂王钟音和上饶农业局同人考证,认为陆羽761年以后由苕溪(今浙江吴兴)迁移到上饶来建寺定居种茶,照茶树生长后采收加工所需时间,当在五年以上。然而认为《茶经》是在上饶时期茶山寺完成的,这根据也是不足的。
陆羽在765年以后,较长期地居住吴兴抒山妙喜寺与皎然成为忘年之交。并为湖州刺史颜真卿所器重,推荐给唐王朝,任陆为 太常寺 太祝 ,这是很合情理的。颜鲁公并为陆羽在吴兴 杼山 修筑一座“三癸亭”。
《名胜志》载“三癸亭,在杼山,鲁公为陆鸿渐建。”其时为唐大历八年癸丑岁十月癸卯朔二十一日癸亥落成。

陆羽 社会贡献

陆羽之被尊为“ 茶圣 ”或茶叶专家,基本上是他逝世以后的事情。在他生前,他虽然以嗜茶、精茶和《 茶经 》一书就名播社会或已有“ 茶仙 ”的戏称,但在时人中,他还不是以茶人而是以文人出现和受到推崇的。这是因为其时茶叶虽在《茶经》问世以后已形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但时属初创,其影响和地位,无法和古老的文学相比。其次,《茶经》一书,是撰于陆羽在文坛上已崭露头角之后,即陆羽在茶学上的造诣,是在他成为著名的文人达士以后才显露出来的,是第二位的成就。
《茶经》的成书年代,坊间说法很多,笔者是从万国鼎撰于“758年左右”说。
天宝五年 李齐物 贬官竟陵时,陆羽还身在伶界,被李齐物发现后,才弃伶到“火门山邹夫子墅”读书。但至十一年 崔国辅 谪任竟陵司马时,陆羽便学成名遂,文冠一邑了。据记载,崔国辅到竟陵以后,与陆羽“游处凡三年”,“谑谈永日”,并把他们唱和的诗还汇刊成集。
崔国辅其人据载,在贬竟陵前一年, 杜甫 献《 三大礼赋 》, 唐玄宗 奇其才,诏试文章,命崔国辅、于休烈为试文之官。 崔国辅 以诗词尤其是以古诗见长。《 河岳英灵集 》载:崔国辅的诗“婉娈清楚,深宜讽咏,乐府短章,古人不及也。”陆羽与崔国辅游处三年,不但名声由崔而更加显要,同时也从崔国辅身上,显然进一步学到了不少学问。
陆羽不但在撰写《 茶经 》以前,就以文人著名,就是在《茶经》风誉全国以后,以至在陆羽的后期或晚年,他还是以文人称著于世。如 权德舆 所记,他从信州(今江西上饶)移居 洪州 (今 南昌 )时,“凡所至之邦,必千骑郊劳,五浆先辣”;后来由南昌赴湖南时,“不惮征路遥,定缘宾礼重。新知折柳赠,旧侣乘篮送”。所到一处,每离一地,都得到群众和友朋的隆重迎送。社会上所以对陆羽有这样礼遇,如权德舆所说,不是因为他茶学上的贡献,而是他“词艺卓异,为当时闻人”,在文学上的地位使然。
所以,从上面的种种情况来看,陆羽在生前和死后,似乎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形象。如果说他死后,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为《茶经》所掩”,成为茶业的一个偶像的话,那么,在生前,相反,他在茶学方面的成就,是为文学所掩,他是以“词艺卓异”闻人的。
陆羽生前和高僧名士为友,在文坛上是活跃和有地位的。但可能他受当时社会上某些名士“不名一行,不滞一方”的思想影响,他对文学和对茶叶的态度也一样,喜好但不偏一。所以,反映在学问上,他不囿于一业,而是涉猎很广,博学多能。
陆羽煮茶图
过去笔者根据陆羽一生的活动和著述,曾提出陆羽不但是一位茶叶专家,他同时还是一位著名的诗人、音韵和小学专家、书法家、演员、剧作家、史学家、传记作家、旅游和地理学家。
如果笼统称陆羽是一位历史学家,除去他编著过《江表四姓谱》、《南北人物志》、《吴兴历官志》和《吴兴刺史记》等一些史学著作外,他还是一位考古或文物鉴赏家。
陆羽在流寓浙西期间,为湖州、无锡、苏州和杭州,曾编写了《吴兴记》、《吴兴图经》、《慧山记》、《虎丘山记》、《灵隐天竺二寺记》、《武林山记》等多种地志和山志,说明他对方志的学问也是很感兴趣和极有研究的。
陆羽写的《 僧怀素传 》对研究 怀素 晚年创作的“ 天下第一小草 ”的《 小草千字文 》纸本真迹有重大意义,探索怀素“二王”( 王羲之 王献之 父子)笔法的传承渊源,也是中国书法史上研究怀素的第一手宝贵资料。
陆羽多才多艺,《 茶经 》之外,其他著述亦颇丰。据《文苑英华·陆文学自传》载:“自禄山乱中原,为《四悲诗》,刘展窥江淮,作《天之未明赋》,皆见感激当时,行哭涕泗 。著《君臣契》三卷,《源解》三十卷,《江西四姓谱》八卷,《南北人物志》十,《吴兴历官记》一卷,《占梦》上、中、下三卷,又据《 咸淳临安志 》载,陆羽寓居 钱唐 (今浙江杭州)时作有《天竺灵隐二寺记》和《武林山记》。可惜这些著述传世甚少。 全唐诗 》中收录的陆羽作品有诗二首,句三条、联句十五首。

陆羽 不慕荣华

据说,唐代竟陵积公和尚,善于品茶,他不但能鉴别所喝是什么茶,还能分辨沏茶用的水,而且还能判断谁是煮茶人。这种品茶本领,一传十,十传百,人们把积公和尚看成是“茶仙”下凡。这消息也传到了代宗皇帝耳中。代宗本人嗜好饮茶,也是个品茶行家,所以宫中录用了一些善于品茶的人供职。代宗听到这个传闻后,半信半疑,就下旨招来了积公和尚,决定当面试茶。
积公和尚到达宫中,皇帝即命宫中煎茶能手,砌一碗上等茶叶,赐予积公品尝。积公谢恩后接茶在手,轻轻喝了一口,就放下茶碗,再也没喝第二口茶。皇上因问何故,积公起身摸摸长须笑答:“平日所饮之茶,都是弟子陆羽亲手所煎。饮惯他煎的茶,再饮别人煎的茶,就感到淡泊如水了。”皇帝听罢,问陆羽在何处?积公答道:“陆羽酷爱自然,遍游海内名山大川,品评天下名茶美泉,如今何处贫僧也难知晓。”
于是朝中百官连忙派人四处寻找陆羽,不几天终于在江南的舒州(今 安庆 境内)的山上找到了,立即把他召进宫去。皇帝见陆羽虽说话结巴,其貌不扬,但出言不凡,知识渊博,已有几分欢喜。于是说明缘由,命他煎茶献师,陆羽欣然同意,就取出自己清明前采制的好茶,用泉水烹煎后,先献给皇上。皇帝接过茶碗,轻轻揭开碗盖,一阵清香迎面扑来,精神为之一爽,再看碗中茶叶淡绿清澈,品尝之下香醇回甜,连连点头称赞好茶。接着就让陆羽再煎一碗,由宫女送给在御书房的积公和尚品尝。积公端起茶来,喝了一口,连叫好茶,接着一饮而尽。积公放下茶碗,兴冲冲地走出书房,大声喊道:“鸿渐(陆羽的字)在哪里?”皇帝吃了一惊:“积公怎么知道陆羽来了?”积公哈哈大笑道:“刚才品的茶,只有渐儿才能煎得出来,喝了这茶,当然就知道是渐儿来了。”
代宗十分佩服积公和尚的品茶之功和陆羽的茶技之精,就留陆羽在宫中供职,培养宫中茶师。但陆羽不羡荣华富贵,不久又回到苕溪,专心撰写《 茶经 》去了。
陆羽《茶经》何时开始撰写?何时 成书 ?没有明确的文字可稽。
一般认为《 茶经 》完成于780年,如果陆羽出生于729年,则《茶经》完成之年正是五十一岁;如果他出生于733年,则是四十七岁。根据《茶经》的丰富内容和凝炼的文字来看,似非青年时期所能胜任。有人认为《茶经》成书于764年,根据陆羽传:“上元初,更隐苕溪,闭门著书”,上元年号只有两年,上元初当指760年,是说开始动笔撰写,未必在当年就可以完成。
据《茶经》“四之器”所说的煮茶 风炉 ,在炉脚上铸有古文“圣唐灭胡明年铸”七字。灭胡是指唐王朝平定 安禄山 史思明 叛乱的年份,在763年,到第二年也就是764年。因此可推断《茶经》成书时间是764年以后的时期,并根据李季卿“宣慰江南”时,召请常伯熊煮茶,对常很欣赏,又有人推荐陆羽,请陆羽来后,李不以礼相待,使陆羽气恼,“更著《毁茶论》”。论证《茶经》767年(大历二年)到768年期间已在社会上流传开了。
如果说《 茶经 》是成书于764年时陆羽只有31岁(或者27岁),就写出这样渊博的《茶经》,殊令人难以相信。实际上陆羽居住苕溪之后,住处时常变动,又时常外出,并非闭门著书(应以对著为是)。这可从皎然、 皇甫冉 李冶 等人赠诗中看出。
文学泉(湖北天门)
天门 还有不少与陆羽有关的遗迹。现天门市保存有一座“ 古雁桥 ”,传说是当年 大雁 庇护陆羽的地方。镇北门有一座 “三眼井”,曾是陆羽煮茶取水处。井台旁边有一块后人立的石碑“唐处士陆鸿渐小像碑”,碑上刻着陆羽坐着品茶的情景。
位于 竟陵西湖 之滨的 陆羽纪念馆 ,包括陆羽故居、纪念陆羽的古迹、陆羽茶事活动等建筑群,游览该馆,可以获得陆羽事迹和传说的许多信息。

陆羽 陆羽亭

陆羽亭 位于湖北省 天门 市市区北官池畔,和 文学泉 相邻。初为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天门知县马士伟所建,后毁于兵燹。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安襄郧兵备使 陈大文 专程来访陆羽遗迹,并修亭、立碑、兴建 涵碧堂 。到清末、民初,战乱不已,亭、堂毁于一旦。1956年5月,经周恩来总理过问后,由天门县人民委员会拨专款重建。1961年6月被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陆羽 湖州杼山与陆羽墓

杼山与陆羽墓位于湖州市西南妙西乡境内。杼山又名宝积山,因山南原有宝积寺,山因寺名。宝积即梁代妙喜寺。妙喜寺住持为 皎然 。唐大历七年,颜真卿为湖州刺史,因陆羽与皎然均是颜真卿的吟友和朋友。故颜真卿、陆羽、皎然等人常在杼山雅聚。唐大历八年(773)十月二十一日,颜真卿为陆羽建亭,因建亭时间是癸丑年癸卯月癸亥日,故称“三癸亭”。 姚超益主编;陶书治副主编;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天门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文化天门丛书 石家河文化与天门文物 :长江出版社 ,2007.12 :第225-226页 蒋寅.陆鸿渐生平考实[J].古今农业,1992:21-26. 朱自振编著 .茶史初探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6.05 :第243页 陆羽:唐朝茶圣 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 .荆州市人民政府 [引用日期2023-03-23]
  • 宋时磊:陆羽《茶经》与唐代茶文化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引用日期2023-05-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