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信仰指那些在民间广泛存在的,属于非组织的,具有 自发性 的一种情感寄托、崇拜以及伴随着精神信仰而发生的行为和行动。即“民众中自发产生的一套神灵崇拜观念、 行为习惯 和相应的仪式制度。”
一般是指乡土社会中植根于 传统文化 ,经过历史练沥并延续至今的有关“ 神明 、鬼魂、祖先、圣贤及天象”的信仰和崇拜。也有学者称之为“民俗宗教”(folklore religion)或“普化宗教”(diffused religion)。
意识形态 上讲,它是 非官方 的文化;从文化形态上讲,它重在实践、较少利用文本并以地方的方言形式传承;从 社会力量 上讲,它受社会中的多数(即农民)的支撑并与民间的生活密不可分。
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传统的信仰、仪式和象征不仅影响着占 中国社会 大多数的一般民众的 思维方式 、生产实践、社会关系和 政治行为 ,还与 上层建筑 和象征体系的构造形成微妙的冲突和互补关系。因而,民间的信仰、仪式和象征的研究,不仅可以提供一个考察中国社会——文化的基层的角度,而且对于理解中国社会——文化全貌有重要的意义。
民间信仰主要是指俗神信仰,即非 宗教信仰 ,包含 民间神话 。这种信仰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比佛教信仰和道德信仰更具有民间的特色。中国民间的俗神信仰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把传统信仰的神灵和各种宗教的神灵进行反复筛选、淘汰、组合,构成一个杂乱的神灵信仰体系。不问各路神灵的出身来历,有灵就香火旺。这鲜明地反映了中国世俗信仰的 多元性 和功利性。 中国民间信仰 具有多教合一, 多神崇拜 的特点。
中国的民间信仰的发展在实质上可以看做是一个由人至神和由神至人的社会互构过程.
“中国民间信仰”指的是流行在中国民众间的神、祖先、鬼的信仰;庙祭、年度祭祀和生命周期仪式;血缘性的家族和 地域性 庙宇的仪式组织; 世界观 宇宙观 的象征体系。
民间信仰、仪式和象征这一系列的 文化现象 具有双重特性:一方面,它们颇类似于原始巫术和 万物有灵论 的遗存并且与“世俗生活”分不开;另一方面,它们又与宗教现象有相当多的类似之处。因而,虽然汉学家、人类学者在具体的 调查研究 过程中都十分重视 民间文化 模式,但是他们不可避免地对民间中国是否存在“一个宗教”这一问题存在很大的争议。
在传统中国,无论是政府、士大夫还是宗教实践者,都未曾采用过“ 民间宗教 ”这个名称来描述一般民众的信仰、仪式和象征体系。封建政府对民间的宗教式活动采用的是自相矛盾的态:一方面,为了避免民间非官方意识形态的发展,对民间的祭祀活动实行排斥的政策;另一方面,为了创造自己的象征并使之为民间接受,有时选择性地对民间象征加以提倡。这种“分而治之”的政策,当然导致官方对民间信仰的系统化意义的否定。接受 儒家哲学 宋明理学 的士大夫,只支持“孝道”和一定范围的祭祖,对民间的神、鬼、灵、物崇拜等等多取否定的态度,更不用说他们会承认民间信仰为“宗教”了。相比政府和士大夫,与民间社会有密切联系的民间 佛教徒 和道士,因依赖民间的祭祀和巫术活动为生,对民间的“神圣行为”较为支持。他们不承认其宗教体系的所在,而是把后者当成比他们自己的宗教体系低等的仪式看待。作为民间信仰的主要实践者的一般民众,因为缺乏自我界定的力量并且视自己的 宗教活动 为世俗生活的一部分,故也不把它们看成“宗教”。
如中国民间的信仰行为看成宗教体系的主张有两个来源:
其一,汉学家德格如特的古典文本与仪式的关系的分析;
其二,后来在社会人类学界发展起来的 功能主义 学说。
19世纪末, 荷兰 籍的汉学家德格如特依据福建民间调查写成《中国宗教体系》(1892)一书。他把民间的信仰和仪式与古典的文本传统相联系,认为民间信仰体系是中国古典 文化传统 的实践内容,是一个系统化的宗教。在功能主义风行的19世纪20至50年代, 社会人类学 界把中国民间仪式看成与宗教具有同等地位和功能的体系。例如,社会人类学大师 拉德克利夫·布朗 在他的《宗教与社会》(1945)一文中花了较多篇幅谈论中国宗教的特性。他认为,中国古典的哲学家和官员对宗教的 社会功能 给予极大的关注,他们认为合乎规范地举行仪式是社会赖以维系自己的秩序的关键,这种看法在民间被广泛接受。 布朗 进一步认为,中国人对仪式的重视,不仅证明中国宗教的主要内涵是仪式,而且为理解世界上的所有宗教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在他看来,因为宗教的支柱是仪式而不是信仰,因此不管是 文明社会 还是 原始社会 ,仪式可以作为宗教体系加以研究。
民间信仰的存在有几千年的历史,它代表一个丰富的 文化史 。为什么在现代化的过程中许多所谓“旧”的礼俗会得以再生?如果我们可以把民间信仰的复兴界定为传统的再发明或主观历史的出现的话,那么这种传统复兴现象的出现应与不同区域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表现出来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有关。换句话说,民间信仰的复兴,反映了民间把“过去”的文化改造为能够表述当前 社会问题 的交流模式的过程。
我们不可否认,作为占中国大多数人口的 农村居民 和一般民众的文化,民间信仰是 中国文化 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同等重要的是,中国民间信仰是复杂社会的宗教,但它不具有制度化的宗教的某些特点、与社会中的文本传统、官方文化和 社会精英 有相当微妙的关系,因此,构成世界上少见的宗教类型。在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中人们不免会思考民间信仰作为一种传统势力是否与现代化的需要相适应这个问题。因此,考察民间信仰和现代化的关系,成为一个重要的学术课题,这种研究包括民间信仰是否包含现代化或反现代化的精神和伦理,以及现代化过程中民间信仰的实际遭遇和现状的反思。对于学界而言,我们相信,中国民间信仰素材所能提供的理论阐述,将具有前所未有的独特体系。
其是源自中国 社会历史 ,以 自然崇拜 、图腾崇拜、 祖先崇拜 以及其他地方 神灵 崇拜为核心,缺乏统一信仰体系和 宗教经典 ,具有地域性、 分散性 、自发性、民间性的非制度化的 自然宗教 及其相关信仰习俗。多数拥有不可以 科学解释 的内容,或是迷信成份。也有称为 江相派 的老千利用人们的 迷信心理 ,以欺骗手段开坛作法骗取金钱。
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 宗教信仰自由 的恢复,广大乡村出现宗教信仰复兴的现象。普化宗教的势力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深刻影响着当代民众的正常生活和社会的稳定。崇拜对象纷繁复杂,组织形式松散无序,崇拜目的功利性强。
这些民间信仰有人说是一门学说,美名叫玄学,如算命、掌相 风水、问米 道术 术数 星座 占卜、占挂、问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