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11月出台的《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其中明确提出“启动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我国为什么要发展转基因生物?转基因食品是不是安全?
最近尼尔森调查公司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消费者并不担忧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并表示可能会购买具有特定益处的生物技术食品。
记者了解到,在本次调查中,中国消费者对食品生物技术总体是持支持态度的。72%的被调查者对利用生物技术生产食品持赞成或中立的看法。94%的被调查者表示,如果生物技术能带来可持续性的益处,那么他们就支持利用植物生物技术而进行的食物生产。那么,转基因食品为什么还是引起人们的争议呢?
人类从未停止过作物遗传改良
“863”农业高新技术领域专家委员会成员、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副所长朱祯介绍说,其实,转基因育种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从本质上讲是一回事。“自从人类耕种作物以来,我们的祖先就从未停止过对作物的遗传改良。”
所谓转基因食品,即通过生物技术,科学家可以把某个基因从生物中分离出来,然后植入另一种生物体内。例如,北极鱼体内的某个基因有防冻作用,科学家将它抽出,植入西红柿里,于是就制造出新品种的耐寒西红柿。像这样含有转基因成分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
“转基因技术的发明,为人类改良作物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途径。”朱祯解释道,与传统育种技术相比,转基因育种技术有以下特点:首先,传统育种技术的遗传物质交流只能在同一个物种之间进行,比如小麦只能在小麦中进行,转基因技术则打破了这一限制,可以在不同物种之间进行;其次,传统育种技术的操作对象是整个基因组,不可能准确地对某个基因进行选择;而转基因技术所转移的是经过明确定义的基因,后代所表现出的性状可以准确预期。
我国已实现转基因作物产业化
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转基因作物研究。上世纪90年代中期,转基因抗虫棉的育成打破了跨国公司的技术垄断,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自主开发并拥有抗虫转基因技术专利的国家。在这项成果的带动下,转基因水稻、玉米、小麦等多种作物以及林木的研究进展迅速。
目前,除抗虫棉以外,转基因抗虫杨树和抗病毒木瓜已被批准大规模生产应用,其它转基因作物正在进行田间试验和安全性评价,尚未推广应用,产品也未进入市场销售。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黄大昉研究员介绍说,自1996年到2007年,全球转基因农作物种植面积累计达到6.9亿公顷,12年间转基因农作物种植面积增长了67倍,推广应用速度之快为近代农业科技发展上所未见。
经过20年的发展,我国基本建成了转基因育种研究与开发体系,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拥有自主基因产权,并独立实现转基因作物产业化的国家。
转基因食品上市前要过四道关
朱祯认为,对于这样一个新生事物,社会上存在一些疑虑,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他说“只要人们对转基因作物有足够的了解,就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转基因食品完全可以放心食用。”
黄大昉介绍说,任何一种转基因作物从研究立项到大面积推广,都要依次经过4个阶段的评估和审批。最后还要把结果送交农业部审批,由农业部组织各方专家进行综合评估,取得商业化许可证后,方可进行大面积推广。
对于转基因食品,更是要由国家相关权威部门进行全方位检测:食品成分、食品毒性、致突变效应、过敏反应等等。对转基因食品检测的全面、严格程度,超过了任何食品。
同时,黄大昉透露,尽管转基因食品种类在不断增加,但至今仍没有发现由于食用转基因食品而对健康造成损害的事例。
“社会上有一种说法:人吃了转基因食品后,转基因会被人体吸收,由此会引发潜在风险。其实这完全是一种误解。”朱祯解释说,任何一种来源于动、植物的食品本身都含有3万—5万个基因,转基因食品只不过比原有食品增加了一两个,而转基因的性质跟其他基因的理化特性是完全一样的。所有这些基因进入人体后,都会被消化成单个的核苷酸,不再含有任何的遗传信息。“人类吃动、植物食品几千年了,都没有发生问题,就是这个道理。”
未来将有更加激动人心的转基因食品
专家指出,转基因作物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研发抗虫、抗除草剂作物,以提高产量、降低投入;第二个阶段是研发品质改良,使转基因食品营养更丰富、更可口;第三个阶段是研发具功能性、治疗性食品,比如糖尿病、心血管病患者和减肥人群用的特殊食品。
黄大昉说,目前各国研究开发的多是抗虫、抗病、抗除草剂的转基因作物,它们的效益主要表现在减少农药使用,节约劳力、增产增收和保护生态环境上。
黄大昉透露,下一代转基因作物将以抗旱抗盐碱、有效利用氮磷钾肥为目标;从广大消费者的需要考虑,品质优、营养丰富、具有医疗保健功能的食品更是未来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
展望21世纪基因食品的发展,未来生物技术不仅有助于实现食品的多样化,而且有助于生产特定的营养保健食品,进而治病健身。在与环境协调的粮食生产方式方面,生物技术将降低农用化学品的使用量,并使农作物更好地适应于特定的环境。(记者 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