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悲剧大师欧里庇得斯的悲剧《美狄亚》里女主人公美狄亚被丈夫抛弃,愤而复仇用法术杀死公主;莎翁悲剧《麦克白》中的三个女巫,在荒原之中,在狸猫精和癞蛤蟆出没中对着凯旋的麦克白祝贺:万福,麦克白!祝福你,葛莱密斯爵士!考特爵士!未来的君王!于是麦克白野心变成血腥的杀戮;雨果巨著《巴黎圣母院》里吉普赛少女埃斯梅拉达被宗教法庭认定为女巫,驱使黑衣魔鬼刺伤军官,连身边的山羊也成了被告;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萨勒姆的女巫》描写的就是1953年美国殖民地发生的“逐巫案”悲剧。众多的文学戏剧作品都涉及到了巫师的问题,那么如何定义巫师,为什么会出现猎巫行动,英国历史学教授罗纳德·赫顿的《巫师:一部恐惧史》就是一部全面的巫师研究学术专著,作者耗费二十五年,从巫师和魔法定义出发,从三个视角循环出发,用比较人类学方法,深挖欧洲、近东、非洲、泛欧亚大陆等世界范围内,从古代历史、中世纪与近代资料中寻找巫师信仰与魔法根源,并考察了全球巫师审判的模式和性质形成的原因。

如作者在导言中所说,关于臭名昭著的巫师审判,是这四五十年新文化史学研究的热点,比如社会政治权利结构以及两性关系方面等,这方面著作颇多,且成果显著。本书侧重点在挖掘全球化巫师信仰体系,寻找大众传统下的信仰模型与审判模型,从而向上游漫溯找到人类恐惧的源头。

在作者的“深度视角”“大陆视角”“不列颠视角”三个视角维度分析了巫师形象与巫术魔法。在占据大量资料的前提下,作者罗纳德·赫顿发现欧洲地区居民对巫师巫术的认知形成一个普遍公式,认为巫术代表了某个反宗教的异端组织,崇拜宇宙中的某种邪恶化身。他们相信巫术存在,并拒绝巫术信仰。这是因为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的发展,巫术信仰成为了衍生物并传播出去,两者相生相克。不仅是欧洲美洲地区,甚至原先非洲传统接纳巫术的地区也引起了新的恐慌。从19世纪到20世纪,乃至到2015年,遍布全世界的猎巫杀巫行动此起彼伏,呈现一种规律,时而在某个时间段达到高峰,时而绝迹。不管是恶童、妇女还是男巫,持续性杀戮与迫害一直在延续,恐怖受害数据还在剧增。比如2007年,尼日利亚在一行政区内搜捕一千三百多名巫师嫌疑人。2012年,首都两万名儿童因为儿童巫师恐慌流落街头。2005年,南非统计有五十万人为处理巫术的专家,这在量子力学手机科技发展的今天简直不可思议。猎巫行动给人类留下了长久的创伤和仇恨,进而加重了对巫术的恐惧,也让猎巫行动成为某些权力机构利用宗教或者专制强化权威的手段。

在对埃及、古希腊文化历史的研究下,作者也回答了为什么很多文学作品中浩如烟海的女巫形象,对于早期民族,对巫师与巫术的认知是有着民族传统的,不管是埃及神话还是希腊神话乃至文学作品,出现在浪漫幻想哥特小说中夸张的邪恶女性出现,正符合观众的偏见和预期。这种对女巫的刻板印象一直延续至今,对于文学作品而言是戏剧性效果或写作传统,对于女性而言则是成为了被迫害的对象。从美索不达米亚神话中延伸出来的诸如暗夜魔女,夜行食人者,都被投射在现实生活中。

除了立足欧洲与非洲基督教传统与神话体系,关于萨满教流行区域,在非基督教传播地域,也有诸如巫师巫术的存在,并且也存在少量猎巫行动。在不列颠视角描述中,魔鬼动物也被纳入了巫师的概念之中,而这些诸如蟾蜍、黑猫、猫头鹰、蛇等吸食血液、投喂食物,巫师化身动物等各类行为也在法庭文件上出现,用来审判巫师,这也迅速进入文学传统之中,成为了大家观念中的巫师形象。

在结论中,作者认为巫师形象仍然是传统西方文化遗留下来的极少数独立女性的体现之一。种种巫术信仰与“巫师”定义,都是一个出发点,即消除现在人们对巫师的恐惧仇视。“我要拯救世间所有的人!而夜晚是我的朋友,没有什么令我害怕的东西。”法国农村少女贞德带领军队收复法国失地,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然而1430年宗教裁判所以异端和女巫罪判处她火刑,1431年5月30日在法国当众处死。1456年法庭宣布了贞德的清白。如果没有这些光辉的形象与深刻历史惨痛经验,人类终究要保持常识才能去追求深度,在科技发展的今天仍然有“异化”的现象出现,回顾历史事件的同时也要敲响现实的警钟。

巴黎圣母院 作者  陶鹿镇 | 2020-12-23 22:13:05 阅读 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