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宝生 | 《世界文学》主编

196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副所长、所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理事。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198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有著作《印度古代文学》和《印度古典诗学》,译著《印度哲学》《惊梦记》《佛本生故事选》和《故事海选》等。专著《印度古典诗学》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二届优秀科研成果奖。

知中:如何评价鸠摩罗什在中国佛经翻译史上的地位?

黄宝生: 在中国佛经翻译史上,鸠摩罗什和玄奘双峰并峙,是两位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佛经翻译家。

鸠摩罗什于姚秦三年(401年)来到长安,姚兴「侍以国师之礼」,「请入西明阁、逍遥园,译出众经」。他先后译出《般若经》《金刚经》《妙法莲华经》《大智度论》《维摩诘所说经》《中论》《百论》和《十二门论》等数十部经。其中一些是旧经新译,而鸠摩罗什所译「新文异旧者,义皆圆通,众心惬服,莫不欣赞焉」(《出三藏记集》)。

参与鸠摩罗什译事者,有僧肇、僧睿、道生和道融等高僧。僧肇在《注维摩诘经序》中记叙了鸠摩罗什翻译《维摩诘所说经》的情景:

「什以高世之量,冥心真境,既尽环中,又善方言。时手执胡文,口自宣译。道俗虔虔,一言三复,陶冶精求,务存圣意。其文约而诣,其旨婉而彰,微远之言,于兹显然。」

僧肇也在《百论序》中提到此论鸠摩罗什「先虽亲译,而方言未融」,于是,安成侯姚嵩「集理味沙门,与什考校正本,陶练复疏,务存论旨,使质而不野,简而必诣」。僧肇这些记载准确地说明鸠摩罗什译经的风格特点及其取得杰出成就的原因。

首先,我们应该知道鸠摩罗什本人是一位佛教高僧,「道流西域,声被东国」。同时,他有众多的译经助手。 这些助手都是汉地博览经史又精通三藏的佛学高僧。 他们与鸠摩罗什一起反复探讨经义和译文。

鸠摩罗什曾赞赏僧睿说:「吾传译经论,得与子相值,真无所恨也。」又赞赏道融说:「佛法之兴,融其人也。」他也对僧肇「嗟赏无极」(《高僧传》)。

中国佛经翻译始于汉代,至鸠摩罗什,已经历二百多年。 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此时汉地高僧已对佛教义理和佛经文体了然于胸。 故而,高僧们对佛经译文的理想标准也就是僧肇所说的「质而不野,简而必诣」。

「质而不野」是考虑到佛经文体原本质朴,因此,译文不必忌讳质朴。但文字质朴,又不能流于粗俗。

「简而必诣」是考虑到佛经文体不惮繁复,而汉文传统崇尚简约,因此,译文应该适应汉地阅读习惯,可以适当简化。但文字适当简化,又必须保证义理的准确表达。 应该说,鸠摩罗什所译的众多佛经是符合这种翻译理念的。

总之, 鸠摩罗什的译经活动在促进佛经汉化方面取得非凡的成就,使中国的佛经翻译出现一个质的飞跃。

而我们也应该看到,鸠摩罗什的译经成就有一半应该归功于他的那些参与讨论和担任笔受的译经助手。鸠摩罗什与这些译经助手可谓珠联璧合。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正是这些优秀的译经助手造就了中国佛经翻译史上鸠摩罗什这样一位译经大师。

△鸠摩罗什译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清拓本)

知中:鸠摩罗什所译的一些佛经饱含戏剧性和故事性,这对中国古代小说或戏曲有什么影响?

黄宝生: 鸠摩罗什所译佛经中,《维摩诘所说经》富有戏剧性,仿佛在一幕一幕的场景中,人物进行戏剧对话,而《大庄严经论》和《妙法莲华经》中充满譬喻故事。

但是,单就鸠摩罗什所译佛经说明其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则很难说清。 对于这个问题,可以宏观地考察佛经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中国叙事文学的充分发展是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后。许多佛经采用譬喻故事说理,具有明显的叙事文学色彩。在古代印度,这是所有宗教派别共同的特点,故而印度古代寓言故事文学十分发达。

印度古代的戏剧产生较早,也是因为此前有神话传说和两大史诗这样的叙事文学,戏剧的产生以叙事文学为前提。同时,在两大史诗和故事文学的基础上,也产生了长篇小说。无论小说或戏剧,都以虚构的人物和情节为基础,为其本质特点。

鸠摩罗什译本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清拓本

而与印度相比,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不算发达,也缺乏史诗。叙事文体主要用于历史著作,如《春秋》《左传》《史记》和《汉书》等,虚构的叙事文学则不够发达。然而,佛经的传入,扩大了中国文人的文学视野,也激发了他们的艺术想象力。

例如, 唐代盛行一种韵散杂糅的说唱文学体裁变文,就是在佛经直接影响下产生的。 韵散杂糅也是佛经通常采用的文体。变文的形式很多,包括变文、讲经文和词文等。最初主要用于宣讲佛经故事,宣传佛教教义。在众多的讲经文中,也包括鸠摩罗什所译的《阿弥陀经》《维摩诘经》和《妙法莲华经》。

后来,变文也用于宣讲中国历史故事。 唐代变文后来发展成宋元话本,也促进唐宋小说的发展。 宋元话本和唐宋小说又发展成明清长篇小说。明清长篇小说如《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和《红楼梦》乃至近代章回小说中,保持着散文叙述中夹杂一些诗词歌赋,都是保留着唐代变文韵散杂糅的这个原始特征。

同时,以虚构为特征的叙事文学的产生和发展为戏剧的诞生奠定了基础,转换成戏剧表演也就指日可待。中国古代,「传奇」既是唐宋小说的用名,也是元杂剧和明清戏曲的用名,就能印证这个道理。

事实上,在元末明初的戏剧史料中,就有将传奇视为戏曲源头的说法。如夏庭芝说:「唐时有传奇,皆文人所编,犹野史也,但资谐笑耳。宋之戏文,乃有唱念,有诨。」(《青楼集志》)陶宗仪说:「稗官废而传奇作,传奇作而戏曲继。」(《南村辍耕录》)

017特集 《幸会!鸠摩罗什》

撰文 | 齐乎巽

C O N T A C T

李小龙:遇到叶问师傅,我才知道什么叫老师

快速获取 《幸会! 鸠摩罗什》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