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持
详细解释
1.
佛教寺院
主管僧的职称。佛教传入中国后,禅宗根据《
维摩诘经
》称寺院最高领导者为住持,道教全真派借用了佛教中的“住持”一词。与“方丈”有着本质区别。
《敕修百丈清规·住持章》:“佛教入中国四百年而 达摩 至,又八传而至 百丈 ……未有住持之名。 百丈 以禅宗寖盛……非崇其位,则
师法
不严,始奉其师为住持,而尊之曰‘长老’。” 明
都穆
《都公谭纂》卷上:“ 陈 氏既平,上至南京,置 颠仙 于
灵谷寺
, 颠仙 日与住持僧聒恼。” 清
阮葵生
《
茶馀客话
》卷七:“尝见庙宇寺观稍有规模者,必慎择住持,演法蓄众。”
2. 道教全真派语。负责一个道观或道院的道士。
道教“住持”一词是对道教道观当家的,领导者的称位。在正一派中的少数道观或道院也设有“住持”一职。
3. 指担任住持。
宋
蔡绦
《
铁围山丛谈
》卷五:“[僧
道楷
] 大观 间,住持东都之 净因禅院 。”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栖真》:“这里是女道住持,从不留客的。”
道教原无道观,后仿照佛教寺庙设立道观。“住持”之语义为“安住之、维持之”。原意指佛教
十方丛林
中的最高领导者,后乃被道教借用,来指称各道观之主持者。
说起“方丈”,一般都会首先想到佛家寺院里的和尚。如果说
道教宫观
里也有方丈,相信很多人会问:道教怎么也叫方丈?方丈原为
汉传佛教
名词,道教全真派也设有方丈,但两者有着区别。因此,“方丈”是通称,道观的主持和佛教的住持都可称为“方丈”,但佛道两教对“方丈”一词的解释,各有不同。
作为本土宗教,道教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而逐渐形成今天的体系。佛教从印度传入了中国,此时道教尚未形成,在佛教传入中国两三百年之后,民间的
黄老
之术,结合
道家思想
,发展成为道教。经常说“
儒释道
”三家是中国思想文化的根。既然为“根”,那么
佛家
与
道家
已是一个整体,不可割裂来看。
但是从
普罗大众
的认识层面上观察,却不难发现,相对而言,
大家更容易从佛家的角度切入,来理解
中国文化
的精髓。这是因为佛教在普法上要比道教做的好。道教有太多太多“三口不说,六耳不传”的“实用性法术”。
道士之名源于战国、
秦汉
时的
方士
,即有“
方术
”之士。道教创立之后,道士则专指从道修行的道教神职教徒。隋唐前后的道士,习惯上男称道士、黄冠;女称女冠、女真。至今,则分别称男、女道士为乾道和坤道。南北朝时代奉道之士增多,对在家修持的人,称为“火居道士”,以区别出家道士。
早期道教道士的位阶是同军事、
行政组织
结合在一起的,如
张角
的
太平道
设三十六方,相当于将军。
张鲁
的五斗米道,道士最高位阶为师君,其次为
治头大祭酒
或祭酒,最低为鬼卒。随着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消失,这些位阶制度也随之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