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帝

汉桓帝刘志(132年—167年),是东汉第十位皇帝,他是汉章帝曾孙,在位21年。祖父河间孝王刘开,父蠡吾侯刘翼。率初元年质帝崩,梁太后与兄大将军粱冀定策,迎立为帝,时年十五。太后临政。初由外戚梁冀掌握朝政。延熹二年与宦官单超等合谋诛灭梁氏,政权由是落入宦官之手。九年,朝中官员、太学生员与外戚联合反对宦官当权,他下诏逮捕李膺等二百余人,禁锢终身,史称“党锢之祸”。刘志一生崇尚佛、道。谥桓,葬于宣陵。


尹李氏

清代名宦尹会一 的母亲 李氏(1667–1744) 直隶博野 (今河北省博野县) 。李氏 自七岁起即 跟随父亲 李宗白读 小学 、《四书》,通晓大义 。其学业水平让她的堂 兄有 恨非男不以亢吾宗 ”的感 叹。康熙二十四年(1685) 李氏 给了博野县东章村 尹公弼 。27岁孀居。李氏一生勤俭持家,严于教子, 多作义举 协助儿子缔建治绩 而成为有清一代名宦。在中国的封建社会,李氏“女子而有士行”,在当时和后世为人景仰,正像方苞为其所写墓志铭所说“ 岂惟女仪,志士之师

康熙三十二年(1693)尹公弼 因病去世 ,后四年, 李氏 迎养 父母 到东章尹 家,缔建四老在堂的局面 ,李氏 “ 上侍四老,下抚孤雏 严洁自持,不苟言笑,毁容废妆,无论冬夏,惟以尺布裹头。亲戚家宴会,从未与席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李氏 以一外嫁女儿 身份 而能对父母生养死葬, 族党 称为 女中孝子 。此事既彰显了李氏在东章尹家的地位,也说明李氏敢作敢为的性格及为人处世的能力, 此举在清代芸芸节妇中 极为 见。

李氏的前半生 甘澹泊,勤纺绩, 场圃事亦躬亲之,有农家妇女所不能堪者 ”,“ 不惟心瘁力殚,资用半手所拮据 。 面对业儒而不得志、郁气成疾的丈夫, 李氏 侍奉汤药,无间昼夜,溽暑炎蒸,备极艰辛。 尹公弼死后 李氏 哀毁异常之余,筹办丈夫身后事。当时族人多所留难,尹母遂称”宅东有田,孤嫠便祭”,营葬丈夫于该处,植树其后,是为东章新阡。当时墓地仅九亩,其后经尹母规划,渐增至百亩,广植柏树与杨树,成尹氏永久祭田。 李氏 独力支撑整个家庭的经济, 内而薪米,外而束修,半取给于十指 乡中嫁娶衣裳,皆为代制 李氏 为人 乐善好施 , 虽然薄田数亩,所入有限,仍然借资族邻。

尹会一 两岁丧父,幼年 的教育完全由母亲 李氏 承担规划。 李氏 每日口授《论语》,严 约束 ,虽 尹会一的 祖母主张督教可稍宽,尹母却以丈夫临终吩咐 教子婴孩,晚恐无及 为理由而不愿稍怠。 李氏把父母接到东章后,请其父李宗白对尹会一“ 指示经书句读 。由于外祖父 怜爱外孙,不无宽假 ,所以 李氏“ 为严立课程 。尹会一十一岁 时进入私塾学习后, 归家, 李氏“ 必叩以书理,解则喜,否则涕泣,督之不少贷 。 尹会一十六 时进 入保定府学, 李氏勉励儿 努力前途 ”。 尹会一二十岁 ,与友人联社为文, 道义相磨厉,不以乡曲毁誉为重 李氏 持家俭约而宾燕则不惜费 尹会一早年 学习、师从、交游 都由 尹母设计,是名副其实的 以母兼父,以严成慈

雍正二年,尹会一 考中 进士,正式踏上仕途。 尹会一 守襄阳 治扬州 ,担任 两淮盐运使 河南巡抚,入补副都御史,无论升迁贬谪,大部份时间均与母亲相依过活。 李氏是 切切实实地活在儿子 尹会一政治 生命中的人。她的言行直接有助于儿子功业 建立。

雍正五年七月,尹会一出守襄阳 时,曾有六个月的时间出差不在襄阳 那时襄阳经常发生火灾,李氏“ 制水桶,遍置人烟丛集所,以防未然”。问题得到局部解决。雍正八年大雪, 天气异常寒冷,李氏让儿子尹会一“ 襄阳樊城民妇六十以上者给布一疋,七十以上者给帛一疋,八十以上者倍之” 达到社会教化的效果。尹会一 母子在襄阳 民望极高。雍正十年(1732),尹会一奉命调补扬州府知府,母子同行,当 百姓挥泪送别, 男妇送者舟车相望”

尹会一母子在扬州期间 ,李氏 亦一如既往,多行善事 。李氏认为扬州 风俗奢华 教诲儿子在”繁华之地、财赋之薮”,应当”以澹泊处之”。尹会一任两淮都转盐运使,尹母指导儿子收课改在大堂,丝毫出入 明登印册, 政事 清白、出纳无私。尹母的明智,又表现在推却贵重礼物上。扬 州习俗 ”鲥鱼初出,渔人献富贵家,或赏至四五十金”。当时有人以鲥鱼相馈,尹母以婉辞不受,并感叹”风俗竞尚,何堪逐靡” ,为此 李氏 还亲自写了一首 劝好歌 》就 扬州风俗人情对症下药,苦口婆心 以资教化。

乾隆二年, 尹会一 河南巡抚 ,扬州人自发送行,“ 江淮数百里间,运河两岸如堵墙”。在这段时间 李氏 所行善事遍于 河南, 对儿子督诲不减。尹会一办公后回家, 李氏 所部署事 有不合,对案辄辍食 ,结果尹会一要 长跪请罪不敢起”。

乾隆四年, 尹会一 改授都察院左副都御史 先送母回乡,再赴京上任。 李氏 时开始,一直至乾隆九年病逝 再没有离开博野。在她生命中最后几年,仍不减善施, 义仓 、恤孤贫 ,遍及博野东章、辅平、白沙 张家庄 ,李氏 乐善好施的性格,始终如一。

乾隆八年 ,清 高宗特赐御制堂额、楹联、诗章。堂额 是“ 荻训松龄” 楹联 是“ 节励熊丸贻母教,恩荣翟茀乐天年”。赐诗 聆母多方训,于家无间言。庥风诚所励,百行此为尊。名寿辉比里,孝慈萃一门。犹闻行县日,每问几平反。”


李齐

李齐 (1301―1353) ,字公平 祁州蒲阴(今河北博野)人。李齐年少家贫,勤奋 学,工于辞章。元 元统元年(1333) 李齐科考高中 左榜状元。应试得中汉、南人榜进士第一名后,授承务郎。历官佥河北淮西行省廉访司事,移知高邮府。为政 有名声。 至正十年(135 0 ), 突然闯入 高邮 府驿站, 抢了 十二马而去。李齐奋起追而杀之。至正十一年,州民秦观保造兵仗武器,企图抢劫掠夺 被李齐抓获诛杀。至正十三年,张士诚作乱破泰州城。河南行省派遣李齐前往招安,被张士诚扣压。 因张士诚部 内讧,李齐得以返回。不久,张士诚又起事,杀参知政事赵琏,劫财掠民,攻破兴化。李齐出守甓社湖。张士诚攻破高邮城,李齐回救,张士诚闭门相拒。 恰逢 帝下 诏赦 叛逆者。张士诚声称:“李知府来,乃受命。”李齐受命于行省,前往,一到便被下狱。张士诚本无降意,故意拖延,官军攻城 张士诚 以李齐为质,让他下跪。李齐叱道:“吾膝如铁,岂肯为贼屈!”张士诚 ,让人 按李齐下 跪,李齐挺立被拉倒,继而被捶碎膝而后剐死。


程端中

程端中,南宋时期人,祖籍中山博野,宋太宗因为其家世功勋显重,赐第京师,程端中是程羽的曾孙,程 的孙子,程颐儿子,年少时,聪明过人有非凡的见识,笃信好学,博通经史,父亲和伯父都十分喜爱他,宋哲宗 靖康末年,随宋高宗南渡,管理云安的军事,兼管内营田事,推行了很多仁慈的政策。建炎三年,金军攻打六安,有人请他出城投降,他立刻命人推出去斩首,亲自率领军队去抵抗金军,敌军大败追赶了二百多里,到了撞山下,不想敌人杀了回来,端中奋力血战 牺牲 被金兵掳走 首级,天子听说,十分哀痛,派人铸了一个金头,安在尸体上安葬。 程端中三个儿子 ,长子 易,次子 晃,三子 晟。


程元白

程元白(944~992)中山博野人 (今河北博野县程委村)。 太平兴国五年 (980年) ,程元白以明经中第, 先后担任 虔州赣县 尉、蔡州上蔡主簿、袁州宜春令 。程元白做官 不求 ,爱护百姓,颇有政声。 事母至孝, 其兄弟 相处融洽 ,为乡里所称 赞。从宜春县令卸任后,在 蔡州退 隐闲居 ,淳化三年 (992年) 七月, 在家中病故 ,享年四十九 程元白 子程 瓘,官至太常博士; 四子程 琳, 担任 相国太师; 五子程 琰,国子博士。


郭进

郭进( 922 979 , 深州博野 ( 今河北博野 ) , 出身贫贱 , 早年曾为富家做保镖,和五代时期许多的豪杰一样,充满尚武志向。《宋史》记载郭进“有膂力, 倜傥任气,结豪侠 , 嗜酒蒲博”。

后汉高祖刘知远准备进军汴梁时,郭进主动请命,率奇兵间道先至洺州 , 占领了河北诸郡。北宋建国后,宋太祖赵匡胤非常倚重郭进并任命为西山巡检,并将其官衔迁为防御使,以负责太行山一线防御重任,抗击北汉及契丹近十年,多次大破进犯的契丹军队。公元 976 年,宋太祖亲征后汉,郭进担任河东道忻、代等州的行营马步军都监,率军进攻忻州、代州等地,“俘北汉山后诸州民三万七千余口”,夺取寿阳县。

《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宋代的御马直是千百人中才能挑选出来一两个的勇士,宋太祖曾精选御马直三十人充任郭进属下,这些御马直在和北汉作战时往往退怯,郭进斩杀了十余人,毫不留情。赵匡胤闻之说“御马直,千百人中始得一二人,少违节度,郭进遽杀之。诚如此,垄种健儿亦不足供矣”。

郭进虽然治军极严,然而能以权道任人,因此为部下所服,受到部下的拥戴。曾有一名军校从山西到汴京诬告郭进,宋太祖让人把此人送到郭进那里,当时正遇北汉军队来犯,郭进对诬告者说:“汝敢论我,信有胆气,今舍汝罪,能掩杀并寇,即荐汝于朝,如败,可自投河东。”此人感奋,战场告捷。郭进上奏朝廷为其请功。

郭进曾先后在地方担任乾、坊、磁州刺史及洺州团练使。郭进在地方任职期间平盗灭窛,约束部属,保护百姓,深受百姓爱戴。《续资治通鉴长编》载“ ( ) 进知人疾苦 , 所至人为立碑纪德政。”郭进在洺州城四周种植柳树,在城壕中种荷蒲。这些柳树荷蒲“后益繁茂 , 郡民见之有垂涕者,曰:‘此郭公所种也。’”(《宋史》)。

宋太宗继皇帝位后,对带兵武将极为猜忌,派田钦祚做郭进的监军,田钦祚不顾军情紧急,从事不法勾当牟利,引起郭进及其部署不满,郭进“虽力不能禁,亦屡行于言”,得罪了田钦祚,田钦祚对郭进进行了恶毒的报复,他利用监军身份对郭进百般凌辱,并向宋太宗诬告郭进,郭进不堪凌辱,自缢而亡,终年58岁。

后世学者认为郭进是北宋时期和杨业齐名的良将,这两个人的经历和所建功业基本相同。可惜郭进的事迹没能像杨业那样家喻户晓,广为流传。随着岁月的流逝,其事迹、功业尘封在了故纸堆中。


李茂贞


李茂贞(856-924年)原姓宋名文通,唐深州博野 白塔宋村(唐代末期,因为洪水泛滥,此村被分为两半,成为现在白塔村和宋村的雏形) ,其祠堂在现白塔村 ,因平叛护驾有功,唐僖宗赐姓李名茂贞,并亲制字正臣,并入皇家典籍。李茂贞自幼出生农家 由于社会动荡不安,加之天灾人祸,兵荒马乱,民不聊生,其父母为了使终成大器,以解救穷苦大众,报效国家,在家境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仍将儿子送入学堂念书,并给儿子起名 通,意即通读诸子百家文理,解透人间真谛,可谓用心良苦。而文通天性聪慧,具有过目不忘的天资、超群的理悟,少年时便天文、地理、宗教、学派、兵法、论策、哲理、人伦、自然等无所不通,才华超群。青年时,便告别父母,辞别故里,周游他乡,遍访仁人志士,强身习武,考察异土乡情,了解民间疾苦,耳闻目睹官场腐败,并对之深恶痛绝。立志解民于水火,除社会之积弊,为其后的社会生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公元874年,唐王朝摇摇欲坠,为保京畿安全,朝廷下令在深州博野征兵抽丁,编入博野军,调往长安,以护卫京都。此次,宋文通的父亲宋瑞,亦在强征之列,向长安进发之际,宋文通自异乡归来,见状遂代父从军。因其威望高、有胆识、会武功,被任命为队长,该队奉调驻守长安北大门奉天(今陕西乾县)。至此,宋文通踏上了创功建业的征途,最后成为名扉朝野、功勋盖世的一代名人。881年1月8日,黄巢农民起义军攻占长安,唐僖宗出逃四川,责成宦官杨复恭调各路人马围攻长安,宋文通 率队参战。5月,唐军攻入长安,宋文通遂留守宿卫京师。885年 3 月,起义平复后,唐僖宗自成都回长安,宋文通升任右神策指挥并赐名李茂贞。886年2月15日,风翔节度使李昌符、邠宁度侦玫反叛,朝廷宦官、神策军中尉田令孜挟持唐僖宗经宝鸡逃往兴元(今陕西汉中市),李茂贞扈皇驾左右。887年2月,唐僖宗任命李茂贞为洋州刺使兼陇州使,率部讨伐盘踞在陇州的李昌符部。 9 月,平息叛乱。唐僖宗又任李茂贞为风翔、陇右节度使,兼风翔尹,加封检校司空、同平章事、御使大夫、上柱国、陇西郡公等。888年3月,唐僖宗李儇病死,其弟李晔即位,号昭宗。唐昭宗为了加强朝廷统治力量, 5 月,又加封李茂贞检校侍中,自此李茂贞进入唐高层统治集团。888年11月,宦官杨恭复被任风翔不久,反叛朝廷逃往兴元与朝廷对峙。893年 1 月,唐昭宗任李茂贞为西道招讨使,起兵讨伐。 8 月,攻克兴元,唐昭宗任李茂贞兼领山南西道节度使,加封中书令。至此,李茂贞已拥有四镇十五州的地盘,甲兵雄盛颇有问鼎之志。897年 2 月,唐昭宗任李茂贞专任西川节度使,令其让出风翔节度使,李茂贞不从。 9 月,又任李茂贞兼领彰义节度使。900年12月,宦官发动内乱,逼唐昭宗退位,901年 2 月,宰相崔胤指使神策军,斩杀宦官,率百官迎唐昭宗复位。李茂贞率部来朝,唐昭宗下诏封 他为 歧王,并加封守尚书令。这是唐太宗李世民以来,第一次以此高官授以外戚,尚书令位居百官之首,权倾朝野。907年5月,梁王朱金忠灭掉唐朝,建立后梁。923年。晋王李克用之子李存勖,灭掉后梁,建都洛阳。924年2月。李茂贞遣子李继唁赴洛阳朝贡,唐庄宗封李继唁为中书令,仍奉李茂贞为秦王。924年4月,李茂贞薨于风翔府私第。925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移葬于陵原“先考大茔”,享年69岁,谥号忠敬。


刘志


刘志(132—167),涿郡蠡吾县(今博野县)人,汉章帝曾孙,东汉第十位皇帝,在位21年。

刘志一生崇尚佛道,沉湎女色,信任宦官,察举非人,时人讽刺说“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刘志在位期间,受制于外戚终于诛杀外戚,诛杀宦官但是却过分依赖宦官,政治腐败,卖官鬻爵,诛杀大臣,造成党锢之祸。东汉王朝自此江河日下,濒于灭亡。

刘志的父亲是蠡吾侯刘翼。汉顺帝永建五年(130年),刘翼被封为蠡吾侯,蠡吾县成为刘翼的侯国,治所在今博野县里村。刘志出生于蠡吾县。刘翼死后,刘志继承侯位。

汉质帝本初元年(公元146年)汉质帝驾崩,时年十五的刘志当了皇帝,但是朝政为外戚梁冀把持。延熹二年(公元 159 ),刘志与宦官单超等合谋诛灭梁氏,五位有功的宦官被封为侯,朝政落入宦官之手,更加腐败。延熹九年( 166 ),朝中官员、太学生员与外戚联合反对宦官当权,刘志下诏逮捕李膺等天下贤士二百余人,禁锢终身,史称“党锢之祸”。之后,对宦官五侯的胡作非为,刘志 也开始担忧, 于是 重用宦官侯览等,分夺他们的权力,继而对他们进行打击, 宦官五侯中的 左氏兄弟都被迫自杀 ,其他先后被贬免爵,这就是 所谓的 一除内嬖 但是, 新被重用的宦官侯览 更加 残暴专横,鱼肉人民。


尹嘉铨

尹嘉铨,尹会―之子,乾隆元年(1736年)由举人授刑部主事,后升为郎中,官至大理寺正卿(中央审判机关主管长官),稽察觉罗学(清朝皇家子弟学校)主管,正三品,嘉铨奏请皇上令旗籍(满族)子弟读朱子(朱熹)《小学》。深得乾隆赞同。后,尹嘉铨将《小学》加疏,六卷考和“释义”“或问”各一卷及《后编》二卷合为《小学大全》。乾隆四十二年(1771年)得到到皇上的嘉评。

乾隆四十六年(178年)3月,皇上巡幸保定,已致仕回家的尹嘉铨,派儿子呈送奏章,为其父尹会一请谥,得到的朱批是“谥乃国家定典,岂可妄求?此奏本当治罪,念汝乃父子私情,故免之。若再不安分家居,当罪不可逭矣!”尹嘉铨不惧威胁,又追加一本,内容是“请许我朝老臣汤斌,范文成,李光地,顾八代,张伯行等从祀孔庙,至臣父尹会一,既蒙御制诗章褒嘉称孝,已在德行之科,自可入祀,非臣敢请也。”这次奏章激怒了乾隆,于三月十八日朱批“竟大肆狂吠不可逭矣。”即令将嘉铨平去顶戴,锁交刑部审讯,同时查抄其老家和在京寓所,销毁嘉铨著述93种,抽毁其写过序跋的书籍6种,磨毁撰写的碑文七块。乾隆四十七年尹嘉铨被处死。


尹会一


字元孚,号健余,东章人,幼时丧父,以孝闻名于乡里,雍正甲辰年(1724年)进士,授吏部考功司主事,后升员外郎。雍正四年(1726年),充任广西乡试副考官,五年任襄阳知府,十一年任两淮盐政,兼佥都御史。乾隆三年(1738年),诏署广东巡抚,次年,改调河南。十一年授工部侍郎,提督江苏学政。十三年转吏部侍郎,升吏部尚书。尹会一决心重振理学,增订《洛学编》。每月初一、十五集诸生讲论道德。从中查找孝悌忠义者,进行褒扬。乾隆年,尹会一以母病为由,请准回家。

尹会―时刻不忘母亲的养育之恩,做官,行事常向母亲请教。其孝闻名于世,皇上自制诗章匾联赐之。

尹会一居家期间,博览群书,讲学著述。精益求精,人称健余先生。他还出钱购置义田,开设义仓以赈济饥民。


颜元

颜元,字易直,又字浑然,号习斋,清代博野北杨村人。

颜元其父被蠡县的朱九祚收为养子,遂改姓朱,生父戍辽东殁于关外,母亲改嫁。颜元三十岁方知其本姓颜,四十岁归宗,他从小刻苦自励,不应科举,以躬耕、行医自给,曾经设立学塾教农家子弟学习。老年时主讲

肥乡(今河北肥乡县)漳南书院,遇漳水决口,院舍被淹,终老于家乡。他的主要著作有《四存编》、《四书正误》、《朱子语类评》、《 习斋纪余》等。

作为唯物主义思想家,颜元在我国历史上有较大影响,他是清初反对织最为鲜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在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唯心主义理学方面, 旗帜最为鲜明。 在反对唯心主义理学中,颜元最大的贡献是提倡唯物主义认识论。他 重视实践,反对脱离实际, 仅从书本上去认识事物 主张在实际中去观察。从而否定了程朱 理学的唯心主义。 倡导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学风。

在教育上,颜元提倡学生到具体的实际中去求知识,提倡“ 学”、“实习”作为教学 的基本 要旨,要学者“垂意于习之一字 。” 在教学内容上,颜元也有很多突破。在他六十 岁主讲漳南书院时 ,“ 习讲堂”内设四斋,分文事、武备 经史、艺能四大学科,分别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大大突破了前代的教学规范和教学内容。这在我国的教育史上是 个大胆的创新。

在教育实践中颜元还倡导教学先生,要为人师表,严于律己,从“行”到“知”都做学生的表率。为了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颜 元还制定了严格的学规,要求求学生遵守,对迟到、斗殴 旷学的给予重责。

对待现实社会上的政治、经济问题,颜元也有自己的主张。他说 “如天不废予,将以七字富天下:垦荒 均田、兴水利;以六字强天下:人皆兵、官皆将;以九字安天 下: 举人 材、 正大经、兴礼乐 ”这些主张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其中富国强民的主张至今也有一定借鉴意义,颜元还反对重文轻武和歧视妇女的世俗观念,主张文武并 举和 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这些都是颜元思想中比较进步的一面。

由于颜元所处的时代是封建社会,所以他的唯物主义思想也是朴素的、不彻底的。 他并 没有真正弄清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他说的“读书愈多,愈惑”就忽视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但颜元不愧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徐行


徐行,南林里人,明嘉靖癸丑年(1553年)进士,十九岁授山东济南府司理,审判定案,执法严明,一次审理凶杀案,徐行寻踪觅迹,在柴堆里发现了死者尸体,使冤案洗雪。

徐行为官至四川廉察使,始终两袖清风,对贿赂正色拒之,做河南左布政使时,掌管全省钱粮,一毫不染。五十岁时,因病退归故里。


吴檟

吴檟,字大用,大西章人,明景泰丙子年(1456年)举人,天顺甲申(1464年)进士,为礼科给事中,遇事敢言,任陕西布政时,上书朝廷提出数条救荒措施,都被皇上采纳。后任湖广巡抚时,恩威并用,治理有方,很得民心,升任南京京总督粮储,后病死。

吴檟为人谦恭谨慎,乐善好施。多次捐资办学修桥筑路,施药救治。人们称他做官无愧于皇上,居里无愧于先民。


程羽

程羽,字冲远,程委人,宋太祖年间进士,任山西虞乡(今永济市 )、

陕西醴泉,四川新都县令皆有政绩。程羽初任开封府判官时,太宗赵光义做京兆尹,对他非常敬重,太宗即位,拜羽为给事中,后为文明殿学士。羽辅佐太宗有功,升任兵部侍郎。太宗在京师赐羽住宅一套,羽死后追赠礼部尚书。羽之曾孙程 珦即二 程(程颐、程颢)之 父。


刘吉

刘吉,字佑之,大程委人。明正统十三年( 1 448年)进士,后改庶吉士,任国史 编修官, 负责为皇帝讲解经传史鉴,其间,因编纂《寰宇通志》有功,晋升为修撰。天 顺四年(1460年), 充任侍讲侍读,讲论文史,供君主顾问,后因母丧回家守孝。146 4年,宪宗即位,组织编纂《英宗实录》, 吉上奏章,请求守孝二年期满后再赴任,皇上 不允。《英 宗实录》修成后,升为侍读学士,兼经筵讲官,后晋升为礼部左侍郎

成化 十一年(14 75年 吉与刘羽同受命入阁,为翰林院大学士,参与军机要务,人称他为“刘阁老”,不久升任礼部尚书。孝宗即位后,吉离开内阁,为太子少保兼文渊 阁大学士。孝宗十八年(1505年),刘吉丧父, 回家守孝,未满三年,孝宗召吉回京 ,吉三次上书, 恳求守孝三年期满后,再回京赴命,并暗中派人活动,皇上没有答应 ,《文华大训》写成后, 加封刘吉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后晋升为户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寻加少保兼太子太傅。

孝宗刚继位时,庶吉士邹智,御史姜洪竭力诋毁万安、尹直和刘吉。刘吉非常痛恨。万安、尹直都被免职。唯独刘吉留下。且孝宗对刘吉更加信任,让其任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刘吉并建议皇上超级升迁科道官,起用刘吉推荐的已经废滞的给事中贺钦,御史张珍等十人,以此笼络言路。放逐继续制造谣言的庶子张升,囚禁庶吉士邹智,给事中方向,远贬御史姜洪。刘吉居内阁十八年,屡劾不倒,其智数颇高。


孟鉴


孟鉴,本县小店村人,明宣德年联捷进士,初任吏科给事中,后擢升户部左侍郎 ,广 东海寇黄养肖做乱,朝廷选将出征命孟鉴总参戍务。在离广州城百余里时,左右请求为他增加护卫军校,他没答应,只以五人为随从。广州城门已关闭近两个月,城内柴米奇缺。孟鉴下令大开城门,让人们随便出入,黄养肖见状请求投降。孟鉴知其有诈严备以待,果然海寇夜间袭广州,孟鉴令精锐部队出击。擒获黄养肖,并把黄的首级送到京城,悉平海寇。景泰年间,孟鉴调往山西边储,总理湖广军饷,所至有功


程颢

程颢,字伯淳,人称明道先生。十五岁就学于周敦颐。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中进士。历任鄠县主簿,上元县主簿,泽州晋城令、著作佐郎、监察御史、镇宁军节度判官。在鄠县期间作《定性书》。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程颢四十一岁,罢归洛阳,次年在洛阳讲学。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任扶沟县知县。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程颢在洛阳讲学。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在家中病死。

程颐(1032-1107)、程颢(1033-1085),祖籍博野县程委村,出生于黄州黄陂县(今属湖北省武汉市)。程颢、程颐兄弟都是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北宋理学的奠基人,世称二程。

程颐、程颢自幼幼承家学熏陶,共创“洛学”,为理学奠定了基础。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圣人。在教育内容上,主张以伦理道德为其根本,“学者须先识仁。仁者蔼然与物同体,义、智、信,皆仁也。”教育以德育为重,强调自我修养,其途径为致知、格物、穷理。致知乃在穷理,即尽天理;致知的办法是格物,“格”是内感于物而识其理,认识事物的关键乃在心。心“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非在外也”,故致知重“内感”而不重外面事物。在学习方法上,强调求其意,“凡看文字,先须晓其文义,然后可求其意,未有文义不晓而见意者也”;主张读书要思考,“不深思则不能造其学”,“学者亦有无思而得其乎?”其教育主张和思想对后世教育影响极大。程颢曾说过:“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理”因此成为二程哲学的核心,宋明理学也就从此得名。二程兄弟所谓的“理”,既是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是指人类社会的当然原则,它适用于自然、社会和一切具体事物。这就把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形式表达了出来,中国上古代哲学中“天”所具有的本体地位,从此开始用“理”来代替,这是二程对中国哲学的一大贡献。但二程理学提倡静坐读书严重脱离实践,为后世学者所诟病。


程琳

程琳 字天球,程委人,其先祖为周朝大司马乔伯,封国于程,后遂以为氏,程琳 理学家程颐,程颢之父程 珦之 伯仲,宋朝大中祥符举人,四年服勤辞学高第,试秘书 省, 校书郎 泰宁军节度,推官改著作佐郎。宋仁宗即位,琳升太常博士,会修《真宗 实禄 》,追修《大中祥符》,八年以后成书,遂修《起居注迁祠》。仁宗命程琳接待契丹使者,使者妄有所言,琳以理折服。是年底中迁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第二年拜枢 密直 学士 知益州,捕杀妖人,谤者诬其枉杀人命,天子遣人查实,程琳确为诛妖止乱 仁宗益知程琳贤能,召为给事中,知开封府,程琳居开封府数年,久治精明,盗讼能少,狱屡空,又迁户部、吏部二侍郎。尚书左丞资政殿学士,契丹遣使到宋朝数有所 求, 并在西北宿有重兵,是时天子常委以河北、陕西之重,留守大名威信尤著,敌人不 敢窥 边。凡四年 工部尚书,资政殿大学士,河北安抚使,居大名府前后近十年,人皆爱之,立生祠,第二年改任镇安军节度使。至和三年闰三月七日己丑死于陈州,享年六十九岁,赠中书令,谥文简。宋大学士欧阳修与程琳交往深久,琳死后为其撰文,以示 追念。


史弼

史弼,元朝大臣,字君佐,又名塔刺浑,本县北阳庄人,身材高大,膂力过人,力举五百斤,踏壁上下如飞,通蒙古语,读书明大义,潼关守将王彦见弼奇才,荐于左丞相耶律铸。中统末,授金符,管军总管,辅佐刘整元帅攻襄樊,取松堡,屡战屡胜,升怀远大将军,副万户。随丞相伯颜南征,攻沙洋堡时,臀中飞箭,坚持到城破,赐金虎 后进定远大将军。至元十三年 (1276年)破扬州,授 昭勇大将军,扬州路总管府达鲁花赤,兼万户。入朝升中奉大夫,江淮行中书省参知政事,行黄州等路宣慰使。后除佥书沿江行枢密院事,镇建康(今南京)。至元二十九年 (1292年),征爪 哇(今印 度尼 西亚),率五千人,渡海二万里,俘其王。升平章政事,加银青荣禄大夫,封鄂国公 著有《景行录》


王商


字子威。西汉蠡吾(今博野)人。其父王武以“宣帝舅父封东昌侯”。

王商少时为太子中庶子,管宫中护卫,侍从君王和太子,“以肃敬敦原称”。甘露三年(公元前52年)其父死。大臣荐商为“诸曹侍中中郎将”,元帝时至右将军,光禄大夫。

元帝崩,成帝即位,甚敬重商,“徙左将军”。而元帝舅大司马大将军王凤“专权行多骄奢”,商议论不能平凤,凤亦疏商。

建始三年秋(公元前30年),关内雨四十余日,“京师民无故相惊,言大水至,百姓奔走相蹂躏,老弱号呼,长安城中大乱。天子视御前殿,召公卿议。王凤以为太后与上及后宫可御船,令吏民上长安城以避水。群臣皆从凤议。王商独曰:此必讹言,不宜全上城,重惊百姓,上乃止,有倾稍定,问之,果讹言,帝对商大为赞扬。凤大惭,自恨失言。

第二年, 商代匡衡为丞相,益封千户,天子甚尊任之。王商为人有威重,长八尺余,容貌甚过绝人。河平四年(公元前25年)匈奴单于来朝,商引见白虎殿,单于拜谒商,商起,离席与言。单仰视商,大畏之,迁延却退。天子闻而曰:“此真汉相矣 。”

王凤获罪其姻亲杨肜说情 ,商拒 并奏免其职。由于王凤的周旋,未能准奏,后王凤对王商愈加不满。王凤网罗匡衡、史丹等人诬陷王商,帝因王凤的“固争”制诏御史,说王商“为丞相,出入五年,未闻忠言嘉谋,而有不忠执左道之辜,陷于在辟……惟商与先帝有亲,未忍臻于理,其嫠商罪,使者收丞相印绶

王商被锡丞相三日,呕血而死, 帝诏长字嗣爵采品侯。直臣京兆尹王章上封事如见,讼商忠直无罪,言凤诬罔,天子纳之。


赵广汉

赵广汉,字子都,西汉时期涿郡蠡吾(今博野人),是汉代有名的清官。

赵广汉早年做过郡吏、州从事等小官,比较了解民众的疾苦,他还能够知人善任,注意发挥每个人的天才,因此,手下人都愿为他尽力,他为了洞察民情,创造了一种“钩距法”,就是通过婉转的方法,求得实际情况,这样以来,赵广汉较准确地掌握了他所管辖地区的情况,加之他办事果断,执法不避权贵,有力地打击了一些恶人,政声卓著,很受百姓拥护。

汉宣帝时,赵广汉升任颍川(今河南颍阳)太守,颍川的原氏、诸氏两大家族养客行盗横行乡里,民愤极大,前任太守对他们的恶行束手无策。赵广汉就任后,大胆 办了原 诸两家中行盗猖狂者,接着又以分化瓦解,逐个解决的策略,对原氏和诸氏进行了严惩 这一举动,沉重打击了当地的邪恶势力,使那些贪赃枉法的官吏、地方豪绅不敢轻易为非作歹,客观上满足了人民的愿望,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显示了赵广汉不凡的胆略和才干,后来,他被调到长安任京兆尹(负责京都行政的最高官职

京都地方的豪绅杜建也豢养了大批宾客,经常四处作恶,兼并土地,残害百姓,赵放对他进行警告,不听,就坚决把他抓了起来,京都许多与杜建有牵连的豪绅,官吏都来说情,赵广汉不允。人们便密谋劫狱。赵广汉派人警告他们说“如果你们敢于劫就一律满门抄斩 ”他将杜建绑在大街上示众,没有哪个敢于行动,这一下,大大轰动了长安城,群众赞扬说“自汉以来,做京兆尹的没有人比得上赵广汉 来,连匈奴上下也知道了赵广汉的政绩,称赞不已。

西汉末年,不仅皇帝,一般贵族官僚、大地主都拥有大量奴婢,他们任意蹂躏、宰割奴婢,奴婢问题成了仅次于土地兼并的社会问题。公元前65年,赵广汉从维护封建国家利益出发,上书控告宰相随便杀害了他府下的一个奴婢 被汉宣帝以控告证据不足 诬陷大臣为名逮捕入狱。赵广汉不服拿出证据,汉宣帝恼羞成怒,竟将赵广汉处以 腰斩的极刑。

勇于威制豪强的赵广汉被处死了。贪官污吏、地主豪绅弹冠相庆,平民百姓、下层官吏都痛哭呼号,深深地怀念他。



程颐

程颐字正叔,人称伊川先生。十四岁时就学于周敦颐。十八岁上书宋仁宗,但是没有得到重视。程颐入太学,得到胡瑗的赏识,担任学职,时年24岁。不久四方之士跟随程颐学习的人日益增多。嘉佑四年(1059年)中进士,但是程颐认为自己学问还不够,不愿出仕为官。元丰五年(1082),文彦博将鸣皋镇(今河南洛阳伊川县境)的庄园赠给程氏,建成伊皋书院,讲学其中将近20年。元祐元年(1087年),经司马光推荐,程颐进京担任秘书省校书郎、崇政殿说书。元佑九年因参与党争免官回乡,送涪州(今四川涪陵)编管。在程颐被贬期间,完成著作《周易程氏传》。大观元年(1107),在家中病死。程颐为人严正,诲人不倦,程氏门人,多出于他的教诲。嘉定十三年(1220),赐谥正公。淳佑元年(1241),封伊阳伯,从祀孔庙。

程颐(1032-1107)、程颢(1033-1085),祖籍博野县程委村,出生于黄州黄陂县(今属湖北省武汉市)。程颢、程颐兄弟都是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北宋理学的奠基人,世称二程。

程颐、程颢自幼幼承家学熏陶,共创“洛学”,为理学奠定了基础。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圣人。在教育内容上,主张以伦理道德为其根本,“学者须先识仁。仁者蔼然与物同体,义、智、信,皆仁也。”教育以德育为重,强调自我修养,其途径为致知、格物、穷理。致知乃在穷理,即尽天理;致知的办法是格物,“格”是内感于物而识其理,认识事物的关键乃在心。心“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非在外也”,故致知重“内感”而不重外面事物。在学习方法上,强调求其意,“凡看文字,先须晓其文义,然后可求其意,未有文义不晓而见意者也”;主张读书要思考,“不深思则不能造其学”,“学者亦有无思而得其乎?”其教育主张和思想对后世教育影响极大。程颢曾说过:“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理”因此成为二程哲学的核心,宋明理学也就从此得名。二程兄弟所谓的“理”,既是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是指人类社会的当然原则,它适用于自然、社会和一切具体事物。这就把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形式表达了出来,中国上古代哲学中“天”所具有的本体地位,从此开始用“理”来代替,这是二程对中国哲学的一大贡献。但二程理学提倡静坐读书严重脱离实践,为后世学者所诟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