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磡海底隧道(下簡稱紅隧),是世界上最繁忙的4線行車隧道之一,是
香港歷史
上第一條海底隧道,也是香港最繁忙的道路,不少香港人每日上下班,都會經過這裏。
香港歷史首條海底隧道通車 「肥肥」沈殿霞為紅隧揭幕
全場1.86公里的海底隧道,1969年9月開始動工,是香港歷史上一項劃時代工程。隧道採用沉管方式建造,由15節重6,000噸的沉管連接,由3分厚的鋼板鑄成,每1平方吋可抵擋7,000磅水力,管外有7呎厚的混凝土保護,呈緩斜型深入維港海底,最低的沉管離水面約40呎,整個工程耗資3.2億元興建。
1972年8月2日,
「肥肥」沈殿霞
乘坐老爺車穿梭隧道一幕,成為時代速寫,
見證香港歷史第一條海底隧道通車
。自此以後,來往香港島及九龍不用依賴渡輪,可以驅車直達。
1972年8月2日,「肥肥」沈殿霞乘坐老爺車穿梭隧道一幕,見證香港歷史上第一條海底隧道通車。自此以後,來往香港島及九龍不用依賴渡輪,可以驅車直達。(網上圖片)
50年代醞釀建紅隧 疏導維港渡輪交通
興建過海設施的想法,早於50年代醞釀。正值二戰結束,香港經濟發展蓬勃,連接維港兩岸的渡輪服務,無法應付社會需求,排隊過海的汽車,每每要在碼頭輪候一、兩個鐘,有時甚至等四小時,方可上船渡海。
1956年,夏利文置業曾向港府提出興建一條雙層跨海大橋,由灣仔摩理臣山道接連尖沙咀漆咸道,兩旁設有行人道,還有電車及單車的專屬通道。後來,立法局議員屈臣及私人發展商先後提出,以堅尼地城為起點,建橋闢道連接青州、昂船洲及深水埗,然而有關建議一直只聞樓梯響。
1977年由銅鑼灣望向紅隧港島出口。(圖片來源:Getty)
隧道與大橋誰佔優? 紅隧落成十年後飽和
1961年,維多利亞城市發展有限公司重提興建海底隧道及跨海大橋的方案。儘管興建大橋的造價比海底隧道便宜,不過港府考慮到大橋的高度,或影響啟德機場飛機升降,最終拍板興建海底隧道。
當時立法局議員鍾士元認為,4線方案未必足以應付未來車流量,於是提出6線行車的可能,可惜因成本過高未獲採納。結果,每日可容納78,000架次汽車的紅隧,十年後已經飽和,經常塞車。
70年代港島區的紅隧出口,當年道路交通還未算繁忙。圖片已見香港公路交通基建雛型,隨着經濟起飛,逐漸變得更有規模。(網上圖片)
香港歷史首項「建造、營運及移交」隧道工程
作為香港歷史上首項私營機構參與的「建造、營運及移交」隧道工程,紅隧剛通車時,私家車收費為5元。1984年,政府在原有隧道費上,向所有車輛徵收隧道稅,私家車收費由5元加至10元。1999年隧道專營權屆滿,再加價至20元。後來因為亞洲金融風暴,政府凍結公共服務收費,價格一直維持至今。
40多年來,維港興建了
多條海底隧道
,香港私家車數目亦由1979年不足15萬架,增至超過56萬架,塞車問題依然困擾港人。面對未來城市人口增長,除了完善三隧分流,似乎還得有探討更多可能。
訂閱電子通訊前,請先細閱我們的「
私隱政策聲明
」及「收集個人資料聲明」。
收集個人資料聲明
閣下提供個人資料純屬自願性質。請在本文下方空格內加上✓表示同意我們使用您的個人資料(如姓名及電郵)作直接促銷用途,例如向您發送電子新聞、我們舉辦或安排的活動及/或宣傳推廣通訊資料或促銷資訊。
您可以隨時聯絡我們的資料保障主任,免費取消訂閱並要求停止使用您的個人資料作直接促銷用途(詳情見「
私隱政策聲明
」中的「直接促銷」一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