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快与慢》太烧脑?十分钟带你学懂基本原理!
《思考,快与慢》解读(2):《思考,快与慢》第二部分内容详解
《思考,快与慢》解读(3):硬核解读《思考,快与慢》 之 科学决策从“预期值”到“前景理论”的飞跃
作为获得过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确实称得上是一本关于决策与判断方面的高水平著作。但对于很多看过本书的人来说,啃书的过程也始终伴随着艰涩和痛苦。尤其是第一部分,由于存在着大量的理论知识和实验,加上翻译中有时过度强调对原文逐字句的对照,这也让读者有时会觉得一头雾水。不过没关系,我经过认真地阅读之后,重新编排了思维逻辑,并整理成了思维导图,结合个人的一些理解,将第一部分关键知识点奉献给大家。
一、大脑双系统决策判断的基本原理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本书想要讲的到底是什么?就像在书中作者说的那样,写作本书的目标在于,在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最新发展的基础上展示大脑的工作机制。人类大脑到底有什么样的工作机制呢?经过包括本书作者在内的大批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这种机制可以概括为快思考与慢思考两个系统。快思考就是我们日常理解的直觉,它速度快,不需要消耗我们的精力,但很容易犯错,本书作者将其称作 系统1 ;慢思考则是我们常说的理性,它速度慢,非常懒惰,虽然容易被系统1所控制,但却有替系统1解决困难、纠正错误的重要功能,作者称其为 系统2 。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上的重要决策和判断,我们都是依赖这两个系统进行的,本书第一部分的主要内容就是深入细致的对系统1和系统2的特点进行分析,因此第一部分也是后续所有章节的基础。
二、关于系统1
无论是系统1还是系统2,其实都只是作者提出的概念而已,大脑实际上并没有相关的区域,而将系统1称为直觉,也是本人为了使更多人方便理解而用到的词汇。需要注意的是,人经常会不自觉地依靠直觉,也就是系统1来进行决策,这其实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有好处的,因为系统1的运作速度快,不消耗脑力,而且经常是正确的。比如我们看到一个人表情的时候,立刻就能意识到其心理的大致状态,这个过程多数完全不需要我们进行思考,而且经常是很准确的。但系统1带来高效快思考的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这是我们尤其需要注意的。经过我的整理,存在的问题大约一共有24种,这些问题被放在本书第一部分1-9章内容之中,大家可以看下我提供的思维导图,这里我仅就其中比较重要且有趣的内容进行说明。
(一)系统1不会被关闭
只要我们的视觉听觉神经处于激活状态,我们大脑的系统1就会一直在发挥作用,它会不断地通过直觉来对面临的问题和事物进行评估,其过程完全是不受控制的。比如当某个文字出现在你的眼前时,你就会不由自主的读出它,并马上会联想出它的含义。只有在你完全搞不懂这个文字的具体含义时,才可能去调用你的系统2进行思考。因此我们所有的思维活动都是建立在系统1这个直觉基础之上的。
(二)系统1很容易犯错
关于这一点,我们很容易理解,毕竟基于直觉得出的判断,其准确度显然不会很高。什么时候系统1更容易犯错呢?大约有下列几种情况:
1、认知放松
当人的思维处于放松状态的时候,就是系统1最容易犯错误的时候。比如看到更清晰的文字,简单押韵的语言等,实验表明,任何可以引起认知放松的方法都有助于使信息更加让人信服。我们之所以在练习作文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引用大量的名言成语,其本质就是因为这些短小精悍的语句对于读者来说,更加熟悉,更有说服力,进而能够引起读者的认知放松。
2、光环效应
本书中有一个例子说明了光环效应对人的影响,你能对如下两个人进行一下评价吗?
艾伦:聪明-勤奋-冲动-爱挑剔-固执-妒忌心强
本杰明:妒忌心强-固执-爱挑剔-冲动-勤奋-聪明
当然,每个读者肯定都看出来这两个人的性格特点是相同的,但现实中你能保证得出如此理性的答案吗?以上就是光环效应给我们大脑系统1带来的影响。
3、摩西错觉
“摩西上方舟时,每种动物各带了多少?”这其实就是一个脑筋急转弯式的问题,很多脑筋急转弯都是应用了摩西错觉原理,摩西、动物、方舟这些都是十分熟悉的词语,在不知不觉中让你的大脑处于放松状态,使你忘记了带动物上方舟的其实是诺亚,因此很快接受了这一问题。
4、眼见为实
我们在现实决策和判断过程中,往往会接触大量的事实证据,但这些证据往往都是片面的,而我们大脑的系统1经常会依据这些片面的证据做出判断和决策。首先是盲目自信,轻信自己已经掌握的证据,但却会忽略自己并不掌握的证据元素;其次是框架效应,我们很容易被别人的陈述所误导,手术存活率是90%,与手术死亡率是10%这两种说法,对于听者来说其实是完全不同的;第三是比率忽略,也就是我们在决策判断的过程中,经常会忽略基础客观的数据。一个聪明稳重的孩子长大后最可能成为一个图书管理员还是一个农民呢?显然农民占人口的比例更大,可能性更高,但人在判断这个问题的时候,往往会从职业与个性相似度方面得出结论。
(三)系统1善于联想
我们大脑的系统1非常善于联想,当我们看到“空调”和“冰块”的时候会不由自主的想到炎热;当我们听说某人在公交车上丢失钱包时,就会不自觉的想到“扒手”。以上这些例子都是自动发生的,钱包丢失可能未必是扒手所为,但大多数人根据公交车人多的常见思维模式联想出了扒手的结论,显然这些联想出来的因果判断都不是客观理性的。
系统1的联想还体现在思维的发散性上,大多数时候是无法控制思维的发散性的。“这段道路就是一条蛇!”这句话也许就是打错了字的病句,但很多人却能够理解,因为他们会发散思维,把这句话看做一个比喻,并迅速地接受了发散思维得出的结论。
(四)系统1容易习惯成自然
我们生活中经常会遇见一些令人惊喜或者意外的事情,但如果这些事情反复发生,这种惊喜或者意外也就变得习惯成自然了。如果这种事情出现频率过高,也许就会逐渐演变成为我们无比信赖的观点和科学规律。说到这里,不得不感叹一下哲学家休谟的贡献,他在因果方面的研究真是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全新世界的大门:自然科学其实是建立在一个非理性基础之上的科学,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专门学习一下,相信学习以后一定会对习惯成自然这个说法有颠覆性的理解。
(五)系统1喜欢用简单问题替换困难问题
人总是很难被问倒,因为系统1经常会用简单问题来替换困难的问题。一旦遇到很难的问题时,如果脑海中马上出现了一些与之相关联且容易回答的“启发性问题”的答案,系统1通常便会采取这种“替代”的做法,采用替代问题的答案。关于这个问题,曾经有一个著名的实验。受测者被分成了两组,两组都需要回答两个相同的问题,即:
你最近觉得幸福吗?(这个问题其实并不好回答。)
你上个月有多少次约会?(这个问题很简单。)
虽然问题一样,但问题的次序两组截然相反。测试的结果显示,两组受测者的回答明显产生了不同,首先被问到约会次数的那一组受测者,在回答幸福问题的时候,明显受到了约会次数的影响,并倾向于根据约会次数的多少来回答幸福感觉问题。
(六)系统1在创新、跨维度解读和察觉反常现象方面具有较强能力
前面所述的大都是系统1存在的不足,这会给读者一种错误的感受,那就是系统1总是那么不靠谱,现实情况当然不是这样的,系统1不仅大部分决策都是正确的,而且还是人类大脑的主导,这似乎也印证了人类的直觉通常很准确这一说法。
系统1在很多方面还有十分突出的优势。首先就是创新方面,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创新与出众的记忆力有关,同时,当人们心情好时,直觉和创造力会增强,就像做梦一样。但系统2也会因此放松警惕,导致此时的系统1较易犯逻辑性错误。其次,系统1还具备一种十分奇特的能力,那就是跨维度解读强度的能力,比如我们会用颜色来代表强度,深红色表示严重风险,红色表示一般风险,黄色表示少量风险等等。第三,系统1特别擅长发现反常现象,当你身边出现任何与众不同的现象时,你会瞬间做出反应,这种机制会让你对各种潜在危险保持充分的警惕。
三、关于系统2
相比于系统1,系统2则显得理性多了,但系统2也有很多的局限性。首先,系统2不是自主运行的,它必须被调动,而且非常消耗脑力,需要通过意志力的支撑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其次,系统2受到系统1的控制,其本身非常懒惰,很容易形成对系统1的依赖;第三,当存在认知负担、精神状态不佳等不良状态时,系统2的作用会有所减弱。同时,系统2在运行过程中,也会不断产生自我耗损,使精神状态逐步下滑。
(一)系统2负责人的自我控制
当你面临困难局面的时候,你会怎样做?多数情况你会首先让自己慢下来,充分调动自己的系统2解决问题。例如你在大街上散步的时候,突然接到一个重要的电话,你很可能会放慢甚至停下脚步,在确保自己不会分心的情况下进行处理。当我们日常交往中面临冲突的时候,我们的系统2会提醒我们降低自己的语调,改变语气和音量,控制自己的行为,防止冲突进一步激化?
(二)系统2负责监督和纠正系统1的错误
虽然系统2非常理性,但系统1才是大脑的主导,如果把系统1比喻成一个不靠谱的皇帝,那系统2就像是皇帝任命来监督自己的御史言官,它负责不断提醒和纠正系统1的错误。比如下面这个问题:
球拍和球一共1.1美元,球拍比球多1美元,问球多少钱?即使是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如果没有系统2的监督与努力,恐怕很多人都会脱口而出的说出0.1美元这个错误答案。但系统1都会敏锐地察觉到了其中可能存在的陷阱,系统2则会运用理性进行慎重的分析计算,来验证答案的可靠性,最终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三)系统2能够处理“多重任务”
系统2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是它能够处理“多重任务”,当你的工作需要“既要做到……又要做到……”的时候,就必须要充分的调动系统2。这种情况很多,例如既要快,又要准;还比如当一项任务结束,并开启新任务的时候,你既要控制自己前不久刚刚形成的思维定式,又要形成自己新的工作模式。
(四)对系统2可以进行细分
系统2可以被细分为算法和理性两个部分,其中算法主要依靠智力,属于天赋范畴;而理性则主要使人不过分依靠直觉,更加理性之人往往更加谦虚谨慎,他们更容易怀疑自己的直觉,更多地运用算法来解决问题。就像曾国藩的名言:天下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天下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聪明的人虽然智商很发达,但也会因为骄傲,导致过度相信自己的直觉,因此更容易犯错误,这样的人在历史上可以说是比比皆是。
以上内容就是《思考,快与慢》一书的基本原理,书中有大量的实验和研究成果,本书后续内容都是在上述原理的基础上进行的。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总是难免会要进行各种决策和判断,大量正确认知的积累可以让我们的直觉更加准确,但我们依旧需要学会调动我们大脑中系统2的积极性,对我们面临的问题进行谨慎的判断和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