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旭华,1924年2月24日出生于广东汕尾
[22
]
,祖籍广东揭阳,毕业于
国立交通大学
[23
]
,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29]
,中国著名船舶专家、核潜艇研究设计专家,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
[23
]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
719所名誉所长。
[24]
[26]
黄旭华早年求学之路坎坷,受
抗战
影响,从小辗转
揭西
、
梅县
、
韶关
、
坪石
、
桂林
、重庆等多地求学
[30]
。1945年,考入国立交通大学,系统学习造船专业理论和技术,在校期间,积极参加学生运动,逐渐成长为共产党员。
[25-26]
1949年,交大毕业后,辗转上海军管会船舶建造处、上海招商局(海运局)、上海港务局等处工作。1954年,被调到上海船舶工业管理局,参加苏联援华舰船的转让制造和仿制工作
[25-26]
。1958年,开始参与并领导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的研究设计工作,先后出任第一代核潜艇副总设计师、第二任总设计师,历任
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
及中船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所副总工程师、副所长、所长、党委书记。
[23
]
期间,为保密研制核潜艇,他隐姓埋名、彻底与家人亲友断绝联系,直至1987年才被长篇报告文学《赫赫而无名的人生》披露。
[27]
作为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为核潜艇研制和跨越式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17]
[28]
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4年2月10日,当选“
2013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2019年9月29日,获颁“共和国勋章”
[8]
;2020年1月10日,获颁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9]
- 职 业
- 教育科研工作者
- 代表作品
- 中国第一代核潜艇
- 主要成就
-
1994年当选为
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3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2019年获颁共和国勋章
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人物经历
1924年2月24日,黄旭华出生于广东省海丰县田墘镇(今汕尾市田墘街道),祖籍广东省揭阳县玉湖镇新寮村(今揭阳市揭东县玉湖镇新寮村),父母皆为医生,出生时,家中已有两个哥哥,父亲黄树榖按族谱秩序给他起名为“黄绍强”。
[32]
[34]
幼年时,黄旭华常随母亲曾慎其去教堂做礼拜,学会吟唱《米赛亚》《再相会》《圣诞夜之歌》等圣歌,还常跟随二哥黄绍振去海丰县田墘镇教会学校树基小学,成为二哥陪读。
[35]
1931年,进入海丰县田墘镇树基小学念初小
[36]
,1934年,转到海丰县田墘镇小学念初小四年级
[37]
,1935年,又转到海丰县汕尾镇教会所办作矶小学念高小,期间,受兼任国语、算数、 自然、体育多门课程的苏剑鸣老师影响较深,尤其国语课为其普通话水平打下良好基础
[38]
。1937年,完成小学学业,从作矶小学毕业,但因日军侵略中国,当地中学都处于搬迁之中,未能顺利转入中学学习,辍学期间曾参加田墘镇民间抗日宣传队,参演抗战宣传剧目。
[39]
[50]
1938年,黄旭华随大哥黄绍忠(后改名为黄誉),离开家乡,经海丰、陆丰,步行四天抵达揭阳县五经富镇,转入迁至该地的聿怀中学就读初中,期间曾参与抗日宣传队演出《放下你的鞭子》
[20]
[40
]
。1939年暑假后,转入韩山师范学校继续读初中二年级下半期,1940年,为方便二哥黄绍振顶替他的学籍就读,他将自己的名字由“黄绍强”改名为“黄旭华”,同年7月,因受战事影响,难以安心念书,决定前往广东梅县报考东山中学或梅州中学,又因错过二者招考时间,改考梅县教会学校广益中学,被录取后,进入广益中学读高中一年级。1941年,聿怀中学恢复办学,黄旭华转回聿怀就读初三,同年,从广东梅县出发,赴广西桂林就读省立桂林中学,途经兴宁、韶关、坪石,在坪石与大哥黄绍忠见面后,在大哥的带领下到达桂林,此后在省立桂林中学高35班,念至高三,期间,加入桂林中学校合唱团,常参与社会义演。1944年7月,因长沙战事紧张,桂林所有中学毕业会考取消,于桂林中学仓促毕业。在决定报考大学时,黄旭华看到日军频繁登陆海上,且深受后方敌机轰炸之苦,思想开始从志在行医向立志船舶、航空转变。8月,离开桂林并决定报考国立交通大学,路经柳州、独山、贵阳,在贵阳停留期间,参加唐山交通大学(现西南交通大学)招考后,又赶往重庆,在其大哥打工的某炼油厂落脚,后收到唐山交通大学录取通知,但已无返回可能,因而未能入读。9月,进入位于重庆江津白沙镇的由国民政府教育部为收容战区流亡学生所特设的大学先修班学习,着手报考交通大学造船系。
[22
]
[40
]
1945年,因成绩优异,获得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保送资格,后又接到交大造船工程系录取通知书,因志在船舶,故放弃中央大学保送资格,前往位于重庆九龙坡校区的国立交通大学造船工程系学习。1946年3月,随交大渝校第三批师生从重庆九龙坡校区走陆路经宝鸡、西安,复员上海徐家汇校园。在国立交通大学就学期间,
辛一心
、
叶在馥
、
王公衡
等多位名师的教诲使其专业知识的培养及阅读外文科技文献的能力得到锻炼及提升,同时,在于锡堃的介绍下,与
厉良辅
、蒋励君等加入交大进步学生社团“山茶社”,通过歌舞、短剧等艺术形式在学生运动中宣传进步思想。
[22
]
[40
]
1947年5月,在“
护校运动
”中,黄旭华表现出优秀的斗争能力。1948年,在“山茶社”继任社长许建秘密开设的学习班中,接触《论联合政府》《目前形势与任务》等毛泽东著作及《大众哲学》《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社会发展史》等文章,奠定革命理论基础,又经历“五四营火晚会”、“大江歌咏团”等活动,进一步强化了革命斗争能力
[40
]
[41]
。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29]
,同年7月,从国立交通大学工学院造船工程系毕业,在报名参军南下时,交大党总支书记庄绪良通知组织,决定送他进入上海中共市委第一期党校学习,黄旭华放弃参军,进入党校学习。
[40
]
[41]
1949年9月,黄旭华在上海中共市委第一期党校学习结束,次月,被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分配至当时的华东军管会船舶建造处工作,主要负责指导监督各私营船厂造船质量及施工情况。1950年,调至上海市招商局,任局长
于眉
的秘书。在招商局工作期间,上海市统战部抽调部分党员加入民主党派以帮助民主党派发展工作,黄旭华因此加入上海市国民党革命委员会。1951年,任上海市港务局共青团团委书记,任职期间仍然以党员身份参加上海市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组织工作。1952年,进入船舶工业管理局,任船舶试验筹备处技术组技术员兼秘书组组长,后调入船舶工业管理局“三反”、“五反”办公室,参与打击贪污分子的工作,同年5月12日,被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人民监察委员会聘请为监察通讯员。
[40
]
1953年10月,结束“三反”、“五反”工作后,调至船舶工业管理局设计处总体组,任总体组副组长,从事民用船舶总体设计,11月,作为国家商务代表团成员随团赴东德考察,了解东德造船情况并洽谈合作。
[42]
1954年4月,随团回国,6月,转入船舶工业管理局设计二处扫雷艇与猎潜艇科,从事苏联军用潜艇的转让制造,其后因保密原因停止与民革的活动。
[1]
[3]
[43]
1957年初,黄旭华由上海调至北京船舶工业管理局设计处工作,同年底,从北京调回上海,重回船舶工业管理局设计二处潜艇科任科长,继续从事转让制造工作,为日后核潜艇研制工作奠定了技术与管理基础。
[10]
[44]
1958年7月,被调往北京,8月,正式加入海军舰船修造部和一机部船舶工业管理局联合组建的“核潜艇总体设计组船体组”,10月,他与造船技术研究室的同事共同完成了导弹核潜艇总体方面的5个设想方案,其中3个为普通线型、2个为水滴线型,后初步选定为水滴线型、排水量为3000吨级的设想方案,该方案为中国政府专家代表团出访苏联谈判起到重要作用,11月,与造船技术研究室同事对核潜艇的主要器材设备的技术要求开始进一步地探讨论证,全面调研协作挂钩单位,制定关键项目的预先研究方案,考虑全船总体布置,筹划有关试验等,年底,在708所试验水池对导弹核潜艇水滴线型展开试验摸索。
[1]
[3]
[45]
1959年2月,带领崔继纲、单海扬等技术人员集中力量在上海交通大学试验水池对导弹核潜艇水滴线型进行模型试验,对导弹核潜艇普通线型和水滴线型的战术性能做更为细致的计算,但受当时交大试验水池尺度等硬件条件的限制,试验仅限于定性分析。
[46]
1961年初,和
钱凌白
一起参与指导702所实验水池的建造,并依据核潜艇试验的技术要求对水池建造进行审核,为核潜艇研制的水动力实验创造条件,同年11月,获海军任命为国防部第七研究院“09”技术研究室副总工程师。
[47]
-
进展缓慢
1962年3月,与“09”技术研究室同事完成并提交第一个核潜艇总体设计方案——《原子导弹潜艇初步设计基本方案(初稿)》,同年,“09”工程“下马”,他作为少数核心人员留下继续从事核潜艇研制工作,与总体方面同事重点进行了核潜艇水滴线型及耐压艇体结构强度等专题的研究,为工程重新上马时能快速进入科研设计阶段做了充分的技术储备。
[48]
1963年,七院“09”技术研究室并入新成立的潜艇原子能动力工程所(代号“71所”,隶属二机部七院),仍为副总工程师。1964年,715所总体参军,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技术少校军衔,为国防部第七研究院第十五所副总工程师。1965年,开始与719所同事共同研究设计091型首艇和092型核潜艇,全所论证核潜艇总体设计方案、设计指导思想和艇体线型。在艇型设计上力主采用最先进的水滴线型方案,并与技术人员进行反复试验确保其可行性。同年6月,退伍转业,与此同时,七院核潜艇总体研究设计所(代号“719所”)正式组建,设在辽宁葫芦岛核潜艇总体建造厂旁,他继续担任副总工程师。
[49
]
1966年,黄旭华拖家带口,和一批技术人员进驻辽宁的荒岛葫芦岛,参与组织并指导1:1全尺寸核潜艇木制模型的设计建造工作。
[52]
1967年初,受“文化大革命”批判,被勒令下放养猪,年冬,因中央军委《特别公函》指示下发,核潜艇研制工程得以排除干扰,随后结束养猪,恢复核潜艇研制的领导工作。1969年,由他参与组织和领导的1:1核潜艇木制模型建造完毕。
[53
]
-
潜艇下水
1970年12月26日,由黄旭华参与研制的我国第一艘攻击型核潜艇顺利下水。1974年8月1日,我国第一艘攻击型核潜艇被命名为“长征1号”,正式编入海军战斗序列,开始服役。1979年9月,为加强核潜艇工程的技术抓总和协调,国防科委、国防科工办任命
彭士禄
为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和
黄纬禄
、
赵仁恺
为副总设计师。1981年,任潜射导弹发射试验副总师、试验基地副指挥。1982年,升任719所所长,同年10月7日,参与并指挥代号为“9182”任务的“长城200”号弹道导弹常规潜艇水下发射首枚潜地导弹“巨浪1”号试验,主要负责艇的保障工作,第一次潜艇发射潜地导弹试验中,艇体和导弹发射正常,但点火后不久,因导弹失控翻转,在空中自毁,任务失败,团队分析问题后,10月12日,第二枚潜地导弹发射获得圆满成功。
[53
]
[54]
-
核潜艇总师
1983年,“09”工程原总设计师彭士禄改为顾问,黄旭华升任总设计师,由此成为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的总设计师。1984年10月19日,我国第一艘弹道导弹核潜艇交接。1985年4月,兼任719所党委书记,同年,指挥导弹核潜艇水下发射潜地导弹试验,但因试验复杂,连续三次遭遇失败。1986年,参与渤海海域进行的导弹核潜艇瞄准精度试验,同年,卸任719所党委书记。1987年,黄旭华参与在抚顺举新行的402钢中间试验,以及代号为“916任务”的弹道导弹核潜艇第二次水下模型弹弹射试验,同年,卸任719所所长职务。
[53
]
[54]
1988年4月,参与并指挥“091”型“404”号核潜艇在南海进行极限深度下潜试验,并成功下潜到极限深度300米,成为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参加深潜试验的第一人,同年,成功指挥“091”型“404”号核潜艇的极限深度下潜、水下全速航行、大深度发射鱼雷三项深水试验任务,以及“092”型弹道导弹核潜艇水下发射“巨浪 1”号遥测弹试验
[1]
[55]
,此后,黄旭华将接力棒传给第二代核潜艇研制人员,退岗不退休,致力于培养和选拔技术人才。
[56]
从1988年开始,黄旭华陆续在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工学院、华中理工大学、湖北审计署、武汉水利电力学院等单位做专题报告
[55]
[57-58]
,并参与多项潜艇技术评审会。
[59-61]
1994年,当选为
中国工程院院士
[10]
。1996年,被聘为
哈尔滨工程大学
兼职教授
[63]
。1999年,被聘为
华中理工大学
教授、交通学院名誉院长、解放军总装备部舰艇总体技术专业组顾问,同年,作为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的专家代表参加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
[62]
。2000年后,黄旭华参加了“潜艇总体建造技术研究”、“超低频潜艇深水通信系统”、“潜艇AIP动力预研”、“第一代潜地导弹作战训练系统成果验收”、“水下修理平台(ROY)技术研究”等众多潜艇技术性会议,为潜艇研究发展发挥余热。2006年6月,成为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资深院士
[64
]
。2014年2月10日,黄旭华当选“2013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他的事迹榜样,被媒体广为报道
[6]
。2016年10月26日,参与录制的中国青年电视公开课节目《
开讲啦
》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
[7]
。2017年11月17日,黄旭华参加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接受表彰,此时,他仍未退休,还担任着中船重工第七一九研究所名誉所长的职务,每天上午坚持工作半天。
[66]
2019年9月29日,在人民大会堂获颁“
共和国勋章
”。
[8]
2020年1月10日,在人民大会堂获颁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9]
主要成就
时间
|
科研项目
|
荣誉奖项
|
---|---|---|
2020年
|
中国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和战略导弹核潜艇
|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5]
[75]
|
2017年
|
核潜艇研究
|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76]
|
1996年
|
导弹核潜艇研制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5-6]
|
1995年
|
/
|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技术科学奖
[70]
|
1993年
|
导弹核潜艇设计与制造
|
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
1988年
|
“982”实验任务
|
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一等功
[55]
|
1985年
|
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研制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
1982年
|
/
|
国防科工委二等奖
|
1978年
|
核潜艇总体研究设计
|
全国科学大会奖
[53
]
|
截至2017年12月,黄旭华培养锻炼了一大批优秀的科技人才,其中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1位、
船舶设计大师
2位、中国船舶重工集团首席技术专家2位、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1位、型号总设计师7位、型号副总设计师30余位。
[15]
-
培养理念
黄旭华对自己的定位是当好青年科研人员的“啦啦队长”,给他们撑腰,给他们敲锣打鼓。他更愿意当“场外指导”,不当教练,放手让青年科研人员去干,大胆去干。黄旭华说,年轻人需要支持、需要鼓励。黄旭华会利用做报告、接受采访的机会,“苦口婆心”地讲故事,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年轻人。
[6]
时间
|
荣誉/表彰
|
授予方
|
---|---|---|
2019年
|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
|
2019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
|
2018年
|
改革开放杰出贡献表彰推荐人选
|
/
|
2018年
|
2017-2018影响世界华人盛典终身成就奖
|
华人盛典组委会
|
2017年
|
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敬业奉献类奖项
|
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
|
2017年
|
潮汕星河奖成就奖
|
/
|
2014年
|
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
|
感动中国组委会
[74]
|
2012年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所2011年度“优秀共产党员”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所
[73]
|
2011年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所2010年度“优秀共产党员”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所
[72]
|
2011年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所2010年度安全保密工作“优秀个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所
[72]
|
2010年
|
感动荆楚首届“十大杰出老人”奖
|
湖北省
[64
]
|
2010年
|
湖北省感动荆楚“十大杰出老人”
|
湖北省
[64
]
|
2010年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所“优秀个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
[64
]
|
2009年
|
荆楚楷模
|
湖北省
[64
]
|
2009年
|
湖北最具影响力劳动模范
|
湖北省
[64
]
|
2009年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所2008年度“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所
|
2009年
|
新中国成立60周年十大海洋人物
|
国家海洋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2006年
|
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第十三届理事会名誉理事
|
中国造船工程学会
[64
]
|
2002年
|
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第十二届理事会名誉理事
|
中国造船工程学会
[64
]
|
1994年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中国工程院
|
1989年
|
全国先进工作者
|
中共中央、国务院
|
1989年
|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
国务院
[57]
|
1986年
|
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劳动模范
|
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
|
更多参考来源:
[67]
|
社会任职
时间
|
职务
|
---|---|
/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名誉所长
[17]
|
2010年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二届军工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64
]
|
2010年
|
宁波市国能核科技应用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级顾问
[64
]
|
2010年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第二届委员
[64
]
|
2009年
|
孝感市人民政府核技术发展产业顾问
[64
]
|
2009年
|
第一届国防科技下业局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
[64
]
|
2007年
|
沈阳市人民政府咨询顾问
[64
]
|
2007年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军工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64
]
|
2007年
|
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船舶与海洋工程》学术委员会委员
[64
]
|
2003年
|
沈阳市人民政府科技顾问
[64
]
|
2003年
|
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第二届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64
]
|
2002年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一届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
[64
]
|
2001年
|
中船重工集团第七研究院第五届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
[64
]
|
2000年
|
“武汉·中国光谷”建设委员会顾问
[64
]
|
1999年
|
解放军总装备部舰艇总体技术专业组顾问
[62]
|
1999年
|
华中理工大学教授,华中理工大学交通学院名誉院长
[62]
|
1999年
|
春兰集团公司科技咨询委员会委员
[62]
|
1999年
|
国防科技工业技术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船舶专业组委员
[62]
|
1997年
|
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荣誉委员
[18]
|
1997年
|
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荣誉委员
[71]
|
1996年
|
上海交通大学学生科技协会顾问
|
1996年
|
哈尔滨工程大学兼职教授
|
1989年
|
海军核安全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57]
|
1987年
|
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第三届委员会常委
[53
]
|
个人生活
关系
|
姓名
|
简介
|
---|---|---|
祖父
|
黄华昌
|
清朝武秀才、粗通医术,育有三子,黄旭华的父亲黄树榖是其二儿子。
[31
]
|
父亲
|
黄树榖
|
又名黄义林,黄育黎,1892年出生于揭阳县新寮村,曾在汕头教会所办福音医院修习内科,后开办黄育黎医务所、育黎药房、广和兴米铺等,曾参与捐资兴建
白沙中学
。1961年12月3日逝世,享年71岁。
[31
]
[32]
[33
]
|
母亲
|
曾慎其
|
|
大哥
|
黄绍忠
|
1919年生,早年考入西南联大,1948年参加革命,194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作后改名黄誉,先后在中国第一重型机械厂、一汽、二汽工作,在二汽副总工程师任上退休,育有子女2人,1994年在湖北十堰逝世。
|
二哥
|
黄绍振
|
1921年生,早年辍学后,协助父母打理自家的米铺、药店及商贸,支持弟弟妹妹们读书,后育有子女5人,1985年逝世。
|
大妹
|
黄秀春
|
1926年生,后改名黄牧,家中排行老四,大专毕业,中共党员。1950年7月在广东云浮市卫生局工作,1986年2月调至肇庆市中医院工作,有子女3人。
|
大弟
|
黄绍富
|
1929年生,家中排行老五,中专毕业,1951年11月参加工作,有子女2人,1993年在海丰卫生防疫站站长任上退休。
|
二妹
|
黄秀阳
|
1931年生,后改名黄秀园,家中排行老六,中专毕业,1951年参加工作,1983年在海丰彭湃纪念医院退休,有子女3人。
|
二弟
|
黄绍荣
|
1933年生,后改名黄荣,家中排行老七,大专毕业,中共党员。1951年参军,先在哈尔滨任空军轰炸机的导航员,后转至武汉,并在武汉复员转业至湖北省侨办任处长,1993年在侨办退休,有子女2人。
|
三弟
|
黄绍赞
|
1936年生,家中排行老八,大专毕业,中共党员,与老九黄绍美是孪生兄弟,1951年参加工作,最初被分配至广东云浮工作,后调往肇庆,曾任林业局局长,有子女2人。
|
四弟
|
黄绍美
|
1936年生,家中排行老九,大专毕业,中共党员,与老八黄绍赞是孪生兄弟,1951年参加工作,曾任外贸局办公室主任。1996年2月,在肇庆外经贸委副处级职务退休,有子女3人。
|
更多参考来源:
[21
]
|
关系
|
姓名
|
简介
|
---|---|---|
妻子
|
1951年,在上海港务局工作期间,与黄旭华相识,1954年,两人逐渐发展为恋爱关系,1956年结婚。
[1]
[49
]
|
|
大女儿
|
黄海燕
|
又名黄燕妮,出生于1957年9月6日。
[2]
[49
]
|
二女儿
|
李骊
|
1966年4月8日,出生于上海。
[49
]
|
小女儿
|
黄峻
|
1973年7月2日,出生于上海。
[53
]
|
在20世纪40年代末的“国立交通大学”校园里,黄旭华喜欢打球、音乐、舞蹈。1947年,在去南京请愿的“护校”运动中,黄旭华指挥大家唱《
国际歌
》《
马赛曲
》。当看到国民党统治下的黑暗和腐败后,黄旭华参加中国共产党的地下组织,把“山那边哟好地方,一片稻田黄又黄……你要吃饭得做工哟,没人给你做牛羊”这首当时的“流行歌曲”,改编为“解放区哟好地方……”教同学们唱。
黄旭华会吹口琴、拉二胡、打扬琴。他自称“看五线谱不太行”,但五六岁时就熟悉简谱,随手拿起一个新歌的简谱,他都能唱出来
。
[2]
黄旭华的祖父是清朝的武秀才,他的父亲也略通武术。黄旭华幼时练过套路,中年又学过长拳、习过太极,晚年他又依据自己的身体特点,结合长拳与各派太极的特点,自创了一套拳法,每天晨起研习,风雨不辍。
[10]
1960年4月,黄旭华在海直乒乓球联赛中取得第三名,经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审查,授予国家乒乓球三级运动员称号。
[69]
黄旭华的生日在相关媒体的报道中,有1924年2月24日、1926年3月12日等说法。经与黄旭华院士本人核实,以及与相关知情人、档案资料考证对应后,确认1924年2月24日为其真实生日(农历一九二四年正月二十)。出现生日错误的原因是,早年学校管理不严,为让辍学的二哥顶替他上学,他弃用自己的原名黄绍强,且将自己的出生年月改小,曾登记过1925年1月20日、1926年1月20日等多个出生日期信息。此外,1984年,中国开始办理
第一代居民身份证
,因信息录入错误,他的身份证出生年月被录入为1926年3月12日。
[22
]
人物评价
他远离家乡、荒岛求索,从此深藏功名三十载,从一穷二白中“头拱地、脚朝天”,研制出了我国第一代核潜艇。他先后担任我国核潜艇工程副总设计师、总设计师,主持了第一代核潜艇的研制。他一生致力于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开拓与发展,为我国核潜艇的从无到有、跨越发展探索赶超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用自己的人生经历诠释了核潜艇精神,感召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献身国防科技事业”。
(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颁奖词)
[77]
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三十载赫赫而无名,花甲年不弃使命,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
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
颁奖词)
[4]
恪尽职守,你们彰显责任如山使命如天,铸就岗位奉献的丰碑。你们忠诚勤勉、精益求精、为国铸剑、为民服务,将事业做到极致,把平凡化为传奇。你们旨在高山之巅,为了挺起民族复兴的脊梁,向你们致敬。
(
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
颁奖词)
[78]
黄旭华是国防科技战线上无数无名英雄的缩影,一旦“许国”,便隐姓埋名、无声奉献。黄旭华和老一代核潜艇人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完美诠释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的核潜艇精神,这种精神必将感召一代又一代年轻人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献身国防科技事业。
(新华网 评)
[6]
黄院士呈现的精神品质,是一颗共产党员的初心,一个科技工作者的爱国情怀。新时代更需要老一辈核潜艇人那不惧艰难、无私奉献的精神,更需要他们留下的精神遗产和独特的创新基因。
(新一代核潜艇研制人员、高级工程师钱家昌 评)
[68]
黄总提出的“尖端乃常规之合”的科研思路,是尖端与常规、创新与传统的哲学关系,揭示了从基础研究到高精尖的发展规律,是有永恒的指导意义的。虽然现在的科研条件已与当年今非昔比,但老一辈科学家提出的创新思路仍没有过时。
(时任中船重工董事长
胡问鸣
评)
[81]
人物影响
-
科学基金
武汉科普发展公益基金
2021年7月29日,“武汉科普发展公益基金”成立,黄旭华捐款100万元。黄旭华的捐赠重点面向武昌区青少年,组织开展中小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推进科技创新进校园,组织开展“专家院士进校园”等特色活动,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
[16]
黄旭华科技创新奖励基金
2021年10月28日,黄旭华向中国船舶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捐赠1100万元个人所获奖金作为科技创新奖励基金,以助力更多优秀人才为装备研制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船舶集团公司
第七一九研究所遵照黄旭华意愿,设立“黄旭华科技创新奖励基金”,制定《黄旭华科技创新奖励基金管理办法》,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奖励基金每两年评选一次,用于奖励为推动装备研制事业创新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科研人员。
[12]
除武汉科普发展公益基金、黄旭华科技创新奖励基金外,黄旭华还给自己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桂林中学等捐款或设立基金,支持教育事业发展。为支持科普事业,黄旭华还向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科协分别捐款。截至2021年9月,黄旭华院士已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终身成就奖、潮汕星河成就奖等各级各类奖项奖金累计捐赠出近2000万元。
[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