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核是FPGA开发者的老朋友了,可以这么说,只要是做FPGA开发的,都会利用FPGA的IP核进行开发设计,这不像IC设计,什么都要自己设计,使用IP可以加快产生开发进程。
下面摘自《FPGA之道》对IP核的描述,来理解IP核相关的简单内容。
随着FPGA的集成度越来越高,规模越来越大,设计越来越复杂,IC行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产品的交付周期越来越短,这与人类有限的设计能力形成了巨大矛盾。如果FPGA设计还是全部由设计者从最底层的代码写起,那么必然不能在越来越苛刻的开发周期内完成相关项目。而IP核的出现,解决了这个问题。IP核是一段具有特定电路功能的硬件描述语言程序,该程序通常与集成电路工艺无关,可以移植到不同的半导体工艺中去生产集成电路芯片。由于IP核将一些在数字电路中常用,但比较复杂的功能块设计成可修改参数的模块,因此FPGA的设计人员可以通过调用相关IP核来完成所需逻辑功能,从而节省了大量的开发时间。调用IP核能避免重复劳动,大大减轻设计人员的负担,因此使用IP核必然成为将来FPGA设计的一个发展趋势。
IP代表知识产权,从它的名字我们就能猜到IP核应该不是可以随便使用的。事实上,大部分IP核都是需要付费的,例如RS编码器、FIR滤波器、SDRAM控制器、PCI接口等。不过仍有很多免费的IP核资源,这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每个FPGA厂商都会为自己的软件集成开发环境提供一些比较基本的免费的IP核来增加自家产品的行业竞争力。例如最最常用的FIFO模块、PLL模块等等。对于我们平常的设计来说,利用好这些免费的IP核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按IP核的硬件描述级实现程度,可将它分为三类:即软核、硬核、固核。
-
IP软核一般指的是用硬件描述语言描述的功能块,它并不涉及用什么具体电路元件实现这些功能,软核的代码直接参与设计的编译流程,就像我们自己编写的HDL代码一样,虽然一般会对软核的RTL代码进行加密,但是其保密性还是比较差。
-
IP硬核是以经过完全的布局布线的网表形式提供,由于不再参与设计的编译流程,因此它的性能具有很强的可预见性,并且保密性好,不过移植性差。
-
IP固核是软核与硬核的一个折中,它只对描述功能中一些比较关键的路径进行预先的布局布线,而其他部分仍然可以任由编译器进行相关优化处理。例如,当你使用IP核生成一个8x8的乘法器时,如果选择使用逻辑资源块来实现的话,那么此时的乘法器IP核就相当于一个软核;如果你选择使用DSP资源来实现的话,那么此时的乘法器IP核就相当于一个硬核;如果你要用DSP资源生成一个36x36的乘法器时,那么FPGA恐怕需要若干DSP资源来实现,这时候,每个DSP核的布局布线是固定的,但是到底选择那几个DSP资源来实现是可以由编译器来决定的,因此此时的乘法器IP核就相当于一个固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