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欢迎关注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
在读大学之前,记者这一职业对我来说非常陌生。我所在的贫困小乡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让我对大山之外的世界认知太少。
但在读高三的时候,我从一本借来的《读者》杂志上,认识到一个胸前挂着相机风尘仆仆的青年,看后才知道,原来拍摄“希望工程”大眼睛照片的,正是这位名叫解海龙的《中国青年报》记者!要知道,因为家贫,我弟弟妹妹在失学边缘是让希望工程给拉回教室的!
在报考大学时,志愿一栏里我毅然选择了新闻这个专业,并如愿进入兰州大学新闻系就读。
感谢讲新闻写作的老师,带领我们认识了《中国青年报》,我们的教材就是中青报,从新闻写作的最基本要素——标题、导语开始,再到消息、通讯、特写、评论等体裁,老师都是拿中青报为范例给我们讲解。
每节课后,老师给我们布置的作业,是让我们把从中青报上复印的某一篇报道,重新制作标题,或重新改写导语,或者把一篇通讯缩写为一篇消息,再根据消息撰写评论。在大学里总是以中青报为例,进行新闻写作训练。
同时,在这样的专业训练中,我深深喜欢上了这份报纸,尝试去体会她那悲天悯人,匡时济世的办报思想。慢慢地知道了中青报至今被奉为经典的稿件——大兴安岭火灾后《红色的警告》、《黑色的咏叹》、《绿色的悲哀》(即“三色”报道)3篇深度报道;知道了大侠式记者麦天枢,为此我在大学期间还曾效仿他重走西部移民之路,从兰州一路向西向北沿丝绸之路,去农村调研移民,可惜因路费不够而半途返回。
其实我的记者生涯,就是从进入大学那一刻开始的,除了老师课堂的训练之外,在校园的阅报栏中,中青报成了我必读的报纸。进入新闻单位工作,中青报更是成为案头必备的报纸。只要在办公室,我每天都要仔细阅读,有一次“冰点”因节日原因没有出版,我赶紧打电话给中青报工作的校友,询问是不是要停办。我因工作关系在报社会带一些实习生,总是拿中青报来给他们说新闻如何写,应该关注哪些民生和社会问题,我总是会给他们说:“你看,这样的稿子,中青报是这样写的,你看,这个题目,中青报前几天已经报道了。”
从大学到工作,时光如电已经17个年头了,从上大学起,《中国青年报》这份报纸,已融进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血脉之中。要感谢中青报的是,当年那个受希望工程资助的贫困学生——我的弟弟,如今也从事了记者这一行业。感谢中青报,海运仓2号这个散发着油墨香味的地址,成为一个新闻工作者永远的精神图腾。
(作者系《齐鲁晚报》记者、山东省第十二届人大代表)
-------------------------------------------------------
“寻找《中国青年报》金牌读者(第二届)暨邀请报道对象回家”活动已接近尾声,参选材料请发送邮件至[email protected]或邮寄至:北京市东直门海运仓2号中国青年报社发行部收,邮编:100702,4月10日截稿。详情请登录中青在线(www.cyol.net)活动专区或关注“中国青年报读者俱乐部”官方微博和微信(cyd-reader)。
在读大学之前,记者这一职业对我来说非常陌生。我所在的贫困小乡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让我对大山之外的世界认知太少。
但在读高三的时候,我从一本借来的《读者》杂志上,认识到一个胸前挂着相机风尘仆仆的青年,看后才知道,原来拍摄“希望工程”大眼睛照片的,正是这位名叫解海龙的《中国青年报》记者!要知道,因为家贫,我弟弟妹妹在失学边缘是让希望工程给拉回教室的!
在报考大学时,志愿一栏里我毅然选择了新闻这个专业,并如愿进入兰州大学新闻系就读。
感谢讲新闻写作的老师,带领我们认识了《中国青年报》,我们的教材就是中青报,从新闻写作的最基本要素——标题、导语开始,再到消息、通讯、特写、评论等体裁,老师都是拿中青报为范例给我们讲解。
每节课后,老师给我们布置的作业,是让我们把从中青报上复印的某一篇报道,重新制作标题,或重新改写导语,或者把一篇通讯缩写为一篇消息,再根据消息撰写评论。在大学里总是以中青报为例,进行新闻写作训练。
同时,在这样的专业训练中,我深深喜欢上了这份报纸,尝试去体会她那悲天悯人,匡时济世的办报思想。慢慢地知道了中青报至今被奉为经典的稿件——大兴安岭火灾后《红色的警告》、《黑色的咏叹》、《绿色的悲哀》(即“三色”报道)3篇深度报道;知道了大侠式记者麦天枢,为此我在大学期间还曾效仿他重走西部移民之路,从兰州一路向西向北沿丝绸之路,去农村调研移民,可惜因路费不够而半途返回。
其实我的记者生涯,就是从进入大学那一刻开始的,除了老师课堂的训练之外,在校园的阅报栏中,中青报成了我必读的报纸。进入新闻单位工作,中青报更是成为案头必备的报纸。只要在办公室,我每天都要仔细阅读,有一次“冰点”因节日原因没有出版,我赶紧打电话给中青报工作的校友,询问是不是要停办。我因工作关系在报社会带一些实习生,总是拿中青报来给他们说新闻如何写,应该关注哪些民生和社会问题,我总是会给他们说:“你看,这样的稿子,中青报是这样写的,你看,这个题目,中青报前几天已经报道了。”
从大学到工作,时光如电已经17个年头了,从上大学起,《中国青年报》这份报纸,已融进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血脉之中。要感谢中青报的是,当年那个受希望工程资助的贫困学生——我的弟弟,如今也从事了记者这一行业。感谢中青报,海运仓2号这个散发着油墨香味的地址,成为一个新闻工作者永远的精神图腾。
(作者系《齐鲁晚报》记者、山东省第十二届人大代表)
-------------------------------------------------------
“寻找《中国青年报》金牌读者(第二届)暨邀请报道对象回家”活动已接近尾声,参选材料请发送邮件至[email protected]或邮寄至:北京市东直门海运仓2号中国青年报社发行部收,邮编:100702,4月10日截稿。详情请登录中青在线(www.cyol.net)活动专区或关注“中国青年报读者俱乐部”官方微博和微信(cyd-rea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