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造吗?我们每天吃的酱油可是最古老的调味品之一:已经将近3000岁了,四舍五入就是一个亿呀。
大概在7世纪的时候,我们的人类祖先将“大酱”从中国传到了日本,并在日本生根发芽,衍生出了另外两个调味品——“味噌”和“日式酱油”。正是因为日式酱油和中式酱油的身世不同,一代代传承下来,二者的风味也相差甚远。
▲
日剧《孤独的美食家》中,五郎大叔喝了一口火锅汤,感慨道,“不矫揉造作的酱油味,让人安心,果然日本人的原味最终还是回到这里。”
按照日本有机农业标准,日式酱油
根据成品的不同,可分为
5种
:浓口酱油(Koikuchi)、薄口酱油(Usukuchi)、溜酱油(Tamari)、二次酿造酱油(Saishikomi)和白酱油(Shiro)。按照酿造方式分类,又可以分为本酿造酱油、混合酿造及混合方式
3种
。
在日本,
超过85%的酱油都属于浓口酱油
。浓口酱油颜色呈红棕色,含盐量在16%以上,属于万能的调味品,鲜味浓郁,咸味中还伴随着一点点甜、酸、苦,适用于所有的料理,像我们平时吃寿司和生鱼片时调味的酱油就属于浓口酱油。
薄口酱油是日本第二常见的酱油种类,约占全国酱油市场的11%。虽然薄口酱油色泽较淡,
但它的含盐量实际比浓口酱油还要高
,达到了18%-19%。由于它发酵时间较短,除大豆和小麦外又添加了大米酿造,风味并不是十分浓郁,所以这类酱油一般用于乌冬面、荞麦面、煮物等汁水较多的食物。
薄口酱油不会使这些食物的颜色变深
,又可以起到调味的作用。
溜酱油与传统的中式酱油类似,主要产自日本中部地区,原料以大豆为主。虽然“溜酱油”在中国非常受欢迎,在日本只占了酱油市场的2%左右。这类酱油色香浓郁,除了适合寿司刺身外,还经常用于制作照烧、佃煮的菜肴以及日式煎饼。
二次酿造酱油
二次酿造酱油又叫甘露酱油,主要产自日本山口县,与普通酱油不同的是,二次酿造的酱油在经过第一次发酵之后,会加入米麹进行第二次发酵。这样制作出的酱油,味道甘甜,香味更加浓郁,颜色较深,用于搭配刺身、寿司、豆腐冷盘等,
几乎不被用于烹饪
。
白酱油诞生自爱知县碧南地区,并不十分常见,主要以
小麦
酿造而成,具有独特的甜味。盐分约为18%。因为白酱油不会改变食物的颜色,常常用于清汤、茶碗蒸和色拉调料
。
记不住?没关系!
小妖精帮你总结
本酿造酱油
除了以上几种酱油,我们还常常听到“本酿造酱油”的说法。那么,什么是本酿造酱油呢?
本酿造是最为传统的酱油酿造工艺,将大豆、小麦、大米等谷物蒸煮处理后,加入麴菌(一种曲霉属的丝状真菌),盐水等经过
数月到一年
不等的时间发酵而成,酱油风味较为细腻。
▲
Aspergillus oryzae
,
一种常用的麴菌
日本85%的酱油都用本酿造的方式制成,类似于中国的酿造酱油,只不过在中国,酿造酱油是允许使用添加剂的。在中国,
60%的酱油都属于配制酱油,酿造酱油只占了40%
。
混合酿造酱油指的是在酿造原料中加入氨基酸液、酶解液、甘味料等成分后制作酱油的方法。而混合酱油则更加直接,在生酱油中直接添加这些成分,混合后就可以充填装罐啦!
传统的中国酱油讲究
“春曲、夏酱、秋油”
,也就是利用自然变化的规律,在合适的温度经历不同的酱油酿造过程。而日式的本酿造工艺恰恰是通过对温度、pH等的控制,模拟了这一季节交替:先用冷却为0-5度的食盐水和冷却后的曲料混合,在15度发酵1个月,然后提高温度至28-30度发酵3-4个月,再降温到常温发酵1个月以上。
▲
古法酿造的中式酱油
当然,现代化的中式酱油也已经采用了现代化的工艺,市场上也逐渐多了许多“零添加”的酿造酱油。相信在不远的未来,中国的酱油市场也会有越来越多的高端酱油啦!
References:
1. http://www.huffingtonpost.ca/entry/soy-sauce_n_5105861
2. Fermented vegetable (soybean) protein and related foods of Japan and China.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il Chemists’ Society. March 1979, Volume 56, Issue 3, pp 357–362.
3. https://geriplates.com/2016/07/10/shoyu/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