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曾有齐白石,余墨尚存人世间。
若问余墨哪里求,白石山堂少白处!
白石山堂是中国齐白石书画院全资子公司:是目前收藏齐白石作品最多的一家书画院,全权负责齐白石文创、齐白石风尚等品牌的创立与发展致力于对齐白石书画、艺术、篆刻鉴定及拍卖等资产进行内容挖掘、体系梳理、产业推动、业态创新、价值观重现等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打造基于齐白石文化艺术的产品创新平台的重要环节。各位藏友大家好,今天我们有请时任齐白石传人、齐良芷弟子、中国齐白石书画院院长、清华美院客座教授、网易集团官方形象代言人、特邀教研主任、北京画院及荣宝斋签约画家,齐白石书画大数据鉴定专家、上海齐白石艺术研究会会长、白石山堂文化传媒的首席运营官-汤发周先生曾听他师父齐白石小女齐良芷这样说道:这样说道:“齐派”篆刻艺术以独特的表现形式崛起于印坛,他的篆刻之所以能独领风骚,也同其他篆刻名家一样,经历了一个学习、借鉴前人的过程,经历了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齐白石将这些不同时期所刻的印章铃于书画作品中,就为我们判断齐白石作品的年代,以至真伪创造了条件。根据齐白石一生的篆刻作品,可大致将其分为三个时期:即齐白石早期的篆刻因处于模仿前人阶段,故又可称为临幕期。
从齐白石的年龄上看,临墓期约从三十岁左右至四十多岁。他在早期虽属临摹,但仍能分为三个阶段。
(1)初将文何入印痕
齐白石曾言“印见丁黄始入门”,笔者以为言外之意,尚有一个“未见丁黄未入门”的阶段。事实证明,齐白石在治印的最初阶段存在一个“初将文何入印痕”的阶段明代文彭工刻印,后人奉为金科玉律。明代何震精篆刻,与文彭盖在师友间。齐白石自二十六岁住进胡沁园家后,结识不少文人雅士,他们谈论的话题包括篆刻,事实也证明他在三十四岁前已有篆刻作品。如在《小桥思诗》、《倚虎仕女》、《花鸟四屏》等,已铃有“齐伯子”、“名璜别号濒生”“齐大”“频公”“濒生”、“臣璜私印”“齐璜私印”等,从风格上看上述印章在文、何之间,无金石韵味(-〇四,早期)。
(2)印见丁黄始入门
齐白石称“印见丁黄始入门”,是指他三十四岁见到丁敬、黄易治印拓本后,才真正步入篆刻门庭。清代丁敬的篆刻直追秦、汉,于文彭、何震外别树一帜,力挽矫揉妩媚二者之失,世所称“浙派”之初祖。清代黄易为丁敬之高足,治印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誉,所治印章深得三昧。迄今为止所见齐白石师丁、黄的印章最早的例证要算“金石癖”印。齐白石说:“这是我刻的第一颗印,刻得很不好。”笔者认为“第一颗”应指学丁、黄的第一颗,而非治印的第一颗。该印刀法尚幼稚,用刀过碎,布局也欠妥。而“一个钝汉”、“湘州寄隐”要比“金石癣”成熟些。由于齐白石有雕刻功底,故在短时期内技艺有长足进步。他三十六岁时曾为王湘绮刻有“湘绮楼印”,众人看后,认为不世之才。同年,齐白石还为郭葆生刻“菟丝从长风,根茎无断绝。无情尚不离,有情安可别印。
(3)下拜独怜双蝶变
齐白石于四十二岁在黎薇荪家中见到赵之谦的《二金蝶堂印谱》后,借去用朱笔不走样地勾下来。从此他在治印方面便私淑赵之谦,印风为之一变。齐白石对赵之谦的刻艺术十分崇拜,说:“刻印能天趣浑成,别开蹊径,不失古代名碑的遗模,眼中所见,只有赵叔一人。”清代赵之谦字扔叔,工刻印,师承邓石如,所治印章工整秀逸。齐白石借鉴赵之谦的篆刻艺术固然重要,而更重要的是他对赵之谦所走过的艺术之路有了认识,这为齐白石以后的印风变化,形成“齐派”打下了理论基础。由目前掌握资料得知,齐自石在学习赵之谦时很认真,如“齐白石观”与赵的“郑斋所藏”基本一致,其中“齐”和“斋”的刻法如出一辙。“名余作璜字余作濒生”与赵的“会稽赵之谦字执叔”基本一致,“王国桢”与赵的“王懿荣”基本一致等。(未完待续)注:以上图文节选自讲座《少白公子趣说齐白石》 主讲人:汤发周
甲辰年 【龙年】编撰于华东上海齐白石书画院(上海浦东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