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 所吃 的许多食品,本源上是为寒食节所做的。因此,清明节食品虽在各地大有不同,但基本保持了冷食的特点。 最能代表清明节的食品便是青团了,青团子是南方多地民众在清明节时必吃的食物。

据《琐碎录》记载:蜀人遇寒食日,采阳桐叶,细冬青染饭,色青而有光。明代《七修类槁》也说:古人寒食采杨桐叶,染饭青色以祭,资阳气也,今变而为青明团子,乃此义也。清代《清嘉录》对青团有更明确的解释:市上卖青团熟藕,为祀祖之品,皆可冷食。

清明节为啥吃青团?团子为啥是青色的?

说是跟祭大禹有关,当年大禹用疏导之法,使三江通流入海,太湖水位下降,水患得以平息,为种植冬小麦创造了条件,深得苏州人的爱戴。清明节时正是冬小麦返青的时候,把糯米粉染成青色,以示不忘大禹治水之恩。

一说是和李秀成有关。 传说有一年清明节,太平天国李秀成得力大将陈太平被清兵追捕,附近一位农民将陈太平化装成农民模样,与自己一起耕地。没有抓到陈太平,清兵在村里添兵设岗,检查每一个出村 人,防止他们给陈太平带吃的东西。回家后, 这位 农民思索带什么东西给陈太平吃时,一脚踩在一丛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来时手上、膝盖上都染上了绿莹莹的颜色。他连忙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净煮烂挤汁,揉进糯米粉做成米团子 然后把青团子放在青草里,混过村口的哨兵。陈太平吃了青团,觉得又香又糯且不粘牙。天黑后,他绕过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营。后来,李秀成下令太平军都要学会做青团以御敌自保。吃青团的习俗就此流传开来。

青团子是怎么做成的?

将新鲜艾青下到沸水过一下,切成细末,然后将糯米粉和面粉拌匀,再加入艾青揉成面团,里面放入自己爱吃的馅 (糖豆沙、枣泥、玫瑰等) ,隔水蒸 15 分钟就可以吃啦。

其实, 青团不仅流行于江南地区,还是客家人、闽粤赣多地的代表性食品,只是各地叫法不同,比如在粤东及台湾客家地区称“艾粄”。所谓“粄”是为客家方言里各类糯米糕点的通称。客家人有许多种清明粄,以所用着色植物不同而加以名字上的区分,包括了“艾粄”、“田艾粄”、“苎叶粄”等。与青团相类似的食品还有绍兴艾饺、浙江与安徽部分地区的清明馃、台州、温州等地的清明饼等。

(共产党员网 黄杏洁据澎湃相关稿件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