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真题 |鲁迅为什么称《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同学们好!我是文小研。2023年考试将近,我们继续为大家推送干货——真题!并附上较为权威的解析,以期同学们在复习时候取得理想的效果,圆梦理想的院校!


《史记》是中国史传文学的集大成者,虽然是一部历史著作,但其文学成就亦不可忽视,堪称中国古代文学叙事艺术的高峰。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称赞它是“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更成为了我们对《史记》最熟悉的评语。从这句经典评语出发,进行古代文学的考察,是文学考研中的一道经典命题。围绕这一话题,文小研为大家整理了部分院校的真题情况和答题思路。

一.经典真题

1. 如何理解《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武汉大学2019年)

2. 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评价《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请结合《史记》这部作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南京大学2015年)

3. 鲁迅说“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谈谈看法。(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4. 鲁迅先生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谈谈你的理解。(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5. 为什么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天津师范大学2017年)

6. 鲁迅先生以“史家三绝唱,无韵之离骚”评价《史记》, 请你联系作品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中南大学2019年)

7. 请结合具体作品简述鲁迅先生评价《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内涵。(安徽大学2015年)

8. 简述鲁迅评价《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内涵。(安徽大学2016年)

9. 如何理解《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复旦大学2021年)

二.答题思路

面对类似题目,应围绕鲁迅“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评语展开,同时结合《史记》的内容特点和具体例证。“史家之绝唱”肯定了它的史学地位,“无韵之离骚”又指出了司马迁对屈原《离骚》的继承,肯定了它的文学性。


首先,“史家之绝唱”指明了《史记》在中国古代史传文学中的特殊地位。 对于《史记》,鲁迅的完整评论是这样的:“ (司马迁)恨为弄臣,寄心楮墨,感身世之戮辱,传畸人于千秋,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在这里,鲁迅强调了《史记》与《春秋》以来的正统史学的不同之处。比起微言大义、谨慎克制的传统史家,司马迁在著作中更自由真切地传达了自身的强烈情感,敢于坚持对权威的叛逆。正是这种独特的史学品质使其成为史学舞台上空前绝后的强音。此外,《史记》对史书体裁的开创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既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抱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修史宗旨,司马迁在综合前代史书各种体例的基础上,创作了纪传体的同时。《史记》由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五种体例相互补充,形成了沟连天人、贯通古今的结构框架,在设计上颇具匠心,能够展示比较全面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总体风貌,是传记文学的典范。


其次,“无韵之离骚”说的是《史记》的文学性 (文学特色、风格和文学成就)。《史记》是一部史学著作,又是一部文学名著。司马迁写作《史记》,本身就有文学创作的动机。《史记》的文学性,概括的说,表现在几个方面。


第一是《史记》的 抒情性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每篇传记的最后都有一段“太史公曰”的文字,作者直接对所记人和事议论、抒情。例如《伯夷列传》,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司马迁在传中愤然议论道:二是在叙事中抒情,即把深沉的感情寄寓在叙事之中。《史记》成功地塑造了一大批悲剧人物形象,并在叙述这些人物的事迹中寄寓了司马迁的同情和不幸遭遇,使全书具有浓郁的悲剧气氛。例如《项羽本纪》、《李将军列传》。


第二是 叙事艺术 。为了再现历史上的场景和人物活动,《史记》的很多传记,是用一系列栩栩如生的故事构成的。故事的传奇色彩和戏剧性是《史记》叙事艺术的一大特色。这是先秦史书和汉代以后的史书所不能相比的。司马迁善于在逼真的场景和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展开故事,塑造人物形象。例如《项羽本纪》中“鸿门宴”的故事,简直就是一场精彩的独幕剧。为了追求作品的故事性和戏剧性,司马迁在保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真实的前提下,它运用了很多传说性的材料,在细节上作了一些必要的虚构,这是典型的文学叙述手法。同时,实际使用互见法。


所谓“ 互见法 ”,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人物和事迹互见,即将一个人的事迹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其本传为主;司马迁这样做,是为了避免行文重复。因为其人物传记的写法是“以人系事”,有时一事涉及数人,如果在每个人的传记里都详写此事,势必造成叙事重复。采用人物互见法,将该事系于一个主要人物,而在其他传记里,或者略写,或者不写,或者以“语在某某事中”作交代,这就避免了内容重复。


例如“鸿门宴”一事,在《项羽本纪》中详写,在《高祖本纪》中略写,在《留侯世家》中只交待一句“语在项羽事中”。这样安排,主要还是为刻画主要人物服务的。因为“鸿门宴”主要是表现项羽性格的另一面:麻痹轻敌,优柔寡断。二是文史互见,即既有史学的可信性,又有文学的可读性。


第三是 人物塑造。 司马迁笔下的一些主要人物,既是历史人物,又是文学形象。总的说,具有数量众多、类型丰富、个性较鲜明三大特点。他以个人传记组合成一部宏伟的历史,其中写得比较成功、能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如项羽、刘邦、张良、韩信、李斯、屈原、孙武、荆轲等等,就有数百个。这些人物,可以分成各种类型,如主帅、将军、谋士、士人、名人等;而这些人物又各有较鲜明的个性。


例如同为刘邦谋士的张良、陈平,一个洁身自好,一个不修细节;在人物塑造上,司马迁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外貌肖像描写(“怒发上冲冠”)、场景描写(“垓下之围”)、细节描写、语言描写、对比映衬(不同人物性格、命运的对比以及同一人物前后不同命运的对比)描写等等(在作品讲读中体会)。总的来说,司马迁塑造人物形象,主要是在具体的行动中,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在人物的命运变化中,在不同人物之间的对比中完成的。


四是 语言艺术 。《史记》的语言艺术,代表了 先秦两汉所谓“古文”的最高成就。 从战国和汉初散文语言骈俪化的风气中解脱出来,抛弃了铺张排比,形成充满情致、淳朴简洁、疏宕从容、通俗流畅的散文风格。虽然《史记》用的是当时的书面语,但有的篇章几乎接近于当时的口语,新鲜活泼,很有情感,很有生活气息。同时,《史记》中引用古代史料,都经过适当处理。对最古老的、同当时语言已经差距很大的《尚书》,是彻底的翻译;对《左传》、《国语》,有很多的改动;对同当时语言很接近的《战国策》,则主要是做剪裁的功夫,有时也大段抄录(如《刺客列传》中“荆轲刺秦王”的文字)。


《史记》以记录史实为根本,又写得栩栩如生,因此不仅是史学家研究历史的有力依据,还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代文学的人物形象以及性格描写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鲁迅评它是没有韵的“离骚”,可见把《史记》提到了一个相当高的地位。

文研青年点拨 :对这道题来说, 关于《史记》的评价,应结合鲁迅先生的评语展开,论述其历史性、文学性两大特性。对于文学考研来说,尤其要重视作品文学性的论述。 特别是《史记》作为史传文学的叙事艺术,及其以情入史的文学手法,对诗骚传统的继承等。围绕鲁迅的评价进行分析时,要尽量贴合作者原意,了解完整内容。在答题过程中,应尽量结合书中例子,对《史记》的内容和体例有一定的了解。同时也可与其他古代文学作品进行纵向、横向的对比,拓展答案的深度和广度。

编辑于 2022-08-25 1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