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的所有作品都是写给羽管键琴的,而羽管键琴本身没有音量变化,为何现代钢琴弹奏巴赫作品要体现强弱?
21 个回答
这个问题本身硬伤太多。我先把这些问题捋清楚,再回答题主的问题。
1、J. S. 巴赫都有些什么样的作品?
首先,“巴赫的所有作品都是写给羽管键琴的”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最最根本的:键盘音乐在 J. S. 巴赫(本文假定题主要讨论的是 J. S. 巴赫而不是其他巴赫)的作品中虽然占据重要地位,但也终归也只是一部分。我们先顺着巴赫作品目录,来看看巴赫都写过什么:
- 康塔塔(BWV 1—224)
- 经文歌(BWV 225—231)
- 弥撒曲,单独的弥撒乐章和圣母玛利亚颂(BWV 232—243)
- 受难曲和神剧(BWV 244—249)
- 为众赞歌配的四部和声(BWV 250—438)
- 歌曲,咏叹调和混编曲(BWV 439—524)
- 管风琴曲(BWV 525—771)
- 不需要脚键盘的键盘乐器曲(BWV 772—994)
- 琉特琴曲(BWV 996—1000)
- 室内乐(BWV 1001—1040)。包括小提琴、大提琴和笛子的独奏曲,以及为多个演奏者所作的室内乐作品。
- 协奏曲(BWV 1041—1065)
- 序曲(BWV 1066—1071)
- 卡农(BWV 1072—1078)
- 音乐的奉献(BWV 1079)
- 赋格的艺术(BWV 1080)
当然这个表不能反应对巴赫作品目前的研究水平:有些有编号的作品现在不再被认为是 J.S. 巴赫的作品,但仍占有以前的编号。一些新发现的作品,比如 Neumeister 众赞歌前奏曲集中的曲目,被赋予 1080 之后的编号。
在以上作品中,可以用羽管键琴独奏的只有第8类全体,第7类中的一小部分(比如 Clavier-Übung III 里,Kirnberger Chorale Preludes 里一些不需要脚键盘的众赞歌前奏曲:当然这些众赞歌前奏曲一般还是应该用管风琴演奏),第13类中的一些卡农,音乐的奉献(14)中少数几首,以及赋格的艺术(15);作为数字低音乐器,羽管键琴被广泛地应用在非宗教题材的室内乐作品和乐队作品中,在 BWV 1052——1064,BWV1044,BWV 1050 里羽管键琴(甚至多台羽管键琴)担任独奏乐器(之一)。况且,第8类曲子也并不一定要用羽管键琴演奏。在巴赫的时代,它们就也可以用击弦古钢琴,管风琴,还有一种据说巴赫非常喜欢、但没有一件历史乐器被流传下来的 Lautenwerck (Lute Harpsichord:巴赫在逝世时家里有两台这种乐器),与及早期的 Silbermann 钢琴来演奏。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四首二重奏(BWV 802—805):这四首曲子是在 Clavier-Übung III 这个曲集里发表的,而 Clavier-Übung III 是一部管风琴曲集。与此类似,第7类中的一些作品也不一定非要用管风琴来演奏:比如当代的一些音乐学家认为这里面有些作品是为带脚键盘的羽管键琴或击弦古钢琴而作的。BWV 的这种分类方法并不一定就真的符合巴赫的本意:它只是把需要脚键盘演奏的键盘乐作品都放到第7类里,把所有宗教体裁的作品放到第7类里,认为它们应该由管风琴来演奏;把其他键盘乐独奏作品放到第8类里,认为它们应该由羽管键琴或者击弦古钢琴来演奏。但这不代表了羽管键琴或者击弦古钢琴就是演奏第8类作品最理想的乐器:《平均律键盘曲集》里一些持续时间很久的长音(pedal point),不用管风琴是难以表达出效果的。而且,在使用击弦古钢琴演奏时,演奏者不仅可以控制强弱,而且可以产生类似于揉弦的效果(这种特别的 vibrato 被称为 Bebung):这是任何其他键盘乐器,包括钢琴,不具备的特征。
2、羽管键琴真的没有音量变化吗?
我在学习演奏羽管键琴之前,以及在刚开始学习羽管键琴的时候,也认为羽管键琴是没有音量变化的(不考虑音栓变化和双层键盘的话)。然而,有一次我老师给我示范时,我惊奇地发现,羽管键琴并不是完全没有音量变化的。我和老师说:“I am suprised that the harpsichord also has dynamics”,老师回答:“Yes, only a little bit. But it is important”。
和钢琴巨大的音量变化范围比起来,羽管键琴的音量变化范围要小得多。而且我们也不能用在钢琴上弹重音的那种重量去弹羽管键琴:这种乐器根本经受不住那种力量。但是羽管键琴确实是有音量变化的,而且这种音量变化是可以被感觉捕捉到的。下面这篇论文就专门研究了这个问题:
根据这项研究,羽管键琴演奏者的触键力度不仅仅对拨弦有影响,而且触键的能量会从琴键传递到琴体(谐振腔)上,从而影响各种振动模式的辐射强度。文章中的听感测试实验证明了这些因素所造成的影响,是可以被人类所感知的。
所以,说管风琴在不变换音栓,不使用 swell box 时无法控制音量(稳态下)是正确的(巴赫那个年代的管风琴一般也没有 swell box),因为它在达到稳态振动时,风压、空气密度、温度、音管的各个物理参数在演奏音乐作品的这个时间尺度内基本都是固定不变的,因此音量是不可能改变的(但在音头和音尾这些非稳态下,还是有很大的控制和表达的空间;另外即使是音量相同的音,如果演奏长度不同,设计的 timing 不同,仍然会让人感到音的重要性是不同的,甚至是非常不同的)。对于羽管键琴则不是这样:拨弦的力度毕竟是不同的,所以我们无法从原理上直接分析出这种不同不会对音量有任何影响。为了探究究竟有没有影响,我们要仔细运用我们的听觉进行分辨,并辅以理论上和实验上的研究。
3、使用现代钢琴演奏巴赫需不需要使用强弱这种表现手段
通过以上的说明,我们明白了巴赫不仅仅是一个羽管键琴作曲家,他的音乐想象力也不可能被局限在羽管键琴上。巴赫的键盘音乐作品,结构扎实,在任何键盘乐器上都可以演奏,一般来说并不会针对某种特定的键盘乐器作很多“优化”(当然这种作品也是有的)。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法国的巴洛克/洛可可羽管键琴作曲家们,比如 Chambonnières、d'Anglebert、 Le Roux、库普兰和拉莫:这些作曲家的羽管键琴作品是很难在钢琴上演奏的,事实上他们的羽管键琴作品集基本上都叫“Pièces de Clavecin”,指明了是为羽管键琴而作的。这和巴赫的 Clavier-Übung、Das wohltemperierte Klavier 之类的作品是非常不同的:巴赫只指明了要用键盘乐器演奏。
而且,我们要理解,像巴赫这种作曲家,即使他在写羽管键琴作品,他的脑中经常也是有一个乐队概念的。比如 BWV 972—987 就是巴赫根据其他作曲家的协奏曲改编成的羽管键琴曲。这些改编曲当然在羽管键琴上演奏时有很好的效果(对于熟悉这种风格、这种乐器的人而言),但是那些原本的协奏曲,难道也没有明显的强弱变化吗?再举一个管风琴的例子:在六首三重奏鸣曲(BWV 525—530)和六首舒伯勒众赞歌(BWV 645—650)里,有很多的乐章或者曲子,直接就是从康塔塔和室内乐中的段落改编来的,那些改编之前的版本难道也没有强弱变化吗?再比如,巴赫键盘音乐的手稿中,很多连线也不是把音连起来的意思(比如 BWV 530 第一乐章中连接三个相同的音的连线),而是类似于小提琴作品中的弓法记号。巴赫键盘乐作品中的很多音型也事实上来自于其他乐器的常用音型,要演奏好这些音型,我们就要理解这些音型具体的来源。因此,不管在什么键盘乐器上演奏这些擅于为乐队创作的大作曲家的作品,我们一定要建立乐队思维。我们可以去想,如果巴赫要把这个曲子改编成用乐队来演奏,具体要怎样改编呢?用什么乐器演奏什么声部(当然这需要一些配器的知识和关于古乐器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了解巴赫的键盘乐作品,也要多听听他的康塔塔、受难曲、弥撒曲、协奏曲以及其他乐器的独奏曲,甚至对巴赫有很大影响的作曲家的曲子来了解他们的典型创作方法,来体会和研究巴赫在写作音乐时,究竟是怎么想的,究竟要实现什么样的效果。
要注意的是,虽然管风琴没有力度变化,羽管键琴没有明显的力度变化,但这不代表在这些乐器上演奏这些乐曲,效果就要打折扣。每种乐器都有自己特殊的、别的乐器所不具备的表现力。换到钢琴上也是一样的。如果完全照搬演奏管风琴或者羽管键琴的方法来在钢琴上演奏巴赫,那就凸显了钢琴的劣势而拒绝了它的所有优势:现代钢琴并没有那么直接而精准的 timing,发出的声音里也没有那么多高频泛音。对于巴洛克管风琴和羽管键琴来说,精确的 timing 控制甚至可以说是一切表现技术的基础,而丰富的泛音则可以让多声部音乐听起来层次清晰。现代钢琴在这两个方面与管风琴和羽管键琴是不能比的,但是钢琴也有它自己的优势和特点:强弱控制和音色控制。这两个表现手段大大增强了钢琴在演奏巴洛克音乐时的表现力。演奏一段音乐,最重要的是传递出 musical idea,至于如何表现,则是如何实现 musical idea 的问题,是次一级的问题:在演奏管风琴和羽管键琴时,我们同样要对自己的表达进行设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要不断在乐器上做实验。所以,我们千万不能在用钢琴演奏巴赫作品时,机械古板地复制管风琴和羽管键琴上的表达方式:当然,合理借鉴那些方式是很有用的,甚至是必须的,但在我们这样做的时候,不能忘记更高的原则:musical idea 有没有被传递出来,表达所使用的风格是不是正确,整体的表达是不是统一,是不是 convincing 的。
再说几句关于巴赫和钢琴的事儿。首先,巴赫见过甚至可以说熟悉 Gottfried Silbermann 制作的早期钢琴。巴赫在开始时,对 Silbermann 的钢琴提出了一些批评,比如高音太弱,触键太重,但他同时认为 Silbermann 钢琴的声音是令人愉悦的。在 Silbermann 改进了他的钢琴之后,巴赫完全认可了这种改进版的钢琴,甚至介绍其他音乐家来购买这种钢琴。巴赫在1747年拜访腓特烈大帝时,在 Silbermann 钢琴上创作了《音乐的奉献》中的三声部和六声部(当时未现场完成)Ricercar:它们属于最早的为钢琴而作的音乐的行列。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巴赫了解钢琴,也并不反对在键盘乐器上做强弱变化。然而,同时我们还要知道,巴赫见过的早期钢琴和现代钢琴相去甚远:大多数现代钢琴的音色是适合演奏浪漫派主义时期以及之后的音乐,而不是很适合演奏巴洛克音乐的。在现代钢琴上,我们也有很广阔的表达空间,但这也使得我们更难找到巴赫本来想使用的表达方式,因为这种方式在钢琴上不是最自然的,表达出来的效果在很多对这种风格不熟悉的人听来也不一定是最好的。因此,如果我们想用钢琴弹好巴赫,我们就要思考,如果巴赫弹现代钢琴,哪些表达方式他会用,哪些表达方式他不会用。比如,巴赫会使用强弱,但他大概会经常用强弱的突变来实现哥特式教堂般的感觉,而不经常用大部分人更熟悉的那种渐强和渐弱的方式来实现平滑变化的感觉。
最后,我要反驳一个流传甚广,毒害至深的观点:巴赫要是演奏现代钢琴,他也会充分发掘这件乐器的潜力,所以我们就觉得怎么弹好听就怎么来了。这个说法的前一半没有错,但后一半是极端错误的。如果巴赫在现代钢琴上创作,他可能根本就不会创作那种风格的作品,而会去创作更合适这种乐器演奏的作品。我们要演奏巴赫的作品,首先要理解它究竟要传达什么样的审美,使用的什么样的风格,并忠实地把它表达出来。对于一个有一定水平的钢琴家来说,弹得好听并不是什么难事儿,难的是弹什么像什么。这就好比一个蹩脚的厨师做菜也好吃,但是他做什么菜都是一个味儿,而一个高明的厨师则能达到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境界。要是一个厨师不理解一道菜究竟应该是什么味道,可能就把食材炸一炸,想着多放点糖,多放点醋,搞个甜酸口的碗汁儿,再多放点儿味精提鲜,觉得基本大家都会喜欢吃(就像很多国外的中餐馆那样)。但是如果一个真的吃过那个菜的、味觉比较灵敏的人吃到他做的那个版本,就会觉得,这是什么玩意儿?
有些人持有演奏巴赫只能用其同时代乐器类型的观点,这是音乐中绝对的法西斯主义,而更重要的是如何释放(曲子)内在本身的美。——格伦.古尔德
(可能不字字一致,详情请看glenn gould——the question of instru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