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剑雄

葛剑雄(1945年12月15日-),出生于浙江湖州,毕业于复旦大学,中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王者荣耀》学术顾问,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会常务委员,复旦大学图书馆原馆长。 他的研究领域为历史地理、中国史、人口史、移民史,曾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评为“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

  • 书籍封面

    中国人口发展史

    葛剑雄

    45 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5.6%

    本书是著名学者葛剑雄教授研究中国人口发展的学术专著。正如葛剑雄先生所述:“就像国民应该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一样,中国公民都应该了解中国人口发展的历史。”本书通过爬梳史料,详细论述了中国两千多年间的人口现象、人口变化发展的过程及其原因,总结了其中的规律。全书分为上、中、下编,上编主要论述历代人口调查制度的起源、演变和发展,并对历史人口资料做了相应评价;中编以时间为脉络,分章具体阐述了先秦至清朝的人口发展情况,并剖析了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原因;下编则从人口的构成与再生产、人口的分布及迁移等方面做相关交代。在历史的回溯与重建中,本书既能使读者对中国人口发展的全过程有整体了解,从而进一步理解现在,思索未来;同时也能为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社会学、地理学等各相关学科提供有利条件。

  • 书籍封面

    中国人口三千年

    葛剑雄

    38 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5.5%

    历朝历代,人口问题始终是影响中国历史发展的关键。人口不仅关系到战争兵力,还与粮食生产、财政税收、赋役数量等密不可分: 从秦朝开始一直沿用的重农抑商政策看似迂腐,实则是为了保证国家人口增长;唐朝之所以能够迅速缔造盛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吸纳了数百万外族人口;破亿的人口数量,让南宋可以在蒙金夹缝中生存152年之久;明朝多达20万的宗室人口拖垮财政,加速了明朝灭亡。游牧民族与中原战争不断,究其根本,是他们bi须通过战争获得战俘,补充人口…… 人口的历史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国史,人口是掌握真实历史的一把钥匙。它不仅影响了中国的过去,更将决定未来的走向。 翻开本书,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带你从人口角度看中国史。 历朝历代,人口问题始终是影响中国历史发展的关键。人口不仅关系到战争兵力,还与粮食生产、财政税收、赋役数量等密不可分: 从秦朝开始一直沿用的重农抑商政策看似迂腐,实则是为了保证国家人口增长;唐朝之所以能够迅速缔造盛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吸纳了数百万外族人口;破亿的人口数量,让南宋可以在蒙金夹缝中生存152年之久;明朝多达20万的宗室人口拖垮财政,加速了明朝灭亡。游牧民族与中原战争不断,究其根本,是他们bi须通过战争获得战俘,补充人口…… 人口的历史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国史,人口是掌握真实历史的一把钥匙。它不仅影响了中国的过去,更将决定未来的走向。 翻开本书,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带你从人口角度看中国史。

  • 书籍封面

    葛剑雄写史——中国历史的二十个片断

    葛剑雄

    37 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0.3%

    从春秋、秦汉、三国、南北朝,到唐、五代、宋、元、明、清,史家葛剑雄选取了其间二十个重要的历史片断,夹叙夹议,以点带面,进行了照相式的呈现。其中有对今人不太注意的历史事件的细致挖掘,也有对今人错误的历史认识的颠覆性纠正。一代枭雄王莽,是“阴谋家”还是“改革先锋”?迁都之举,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还是千古罪人?“天可汗”唐太宗为何三番五次要看史官记录?……打开这本书,层层的迷雾将一点点被拨开,事件的真相在一点点被还原,欲知详情如何,且听葛剑雄娓娓道来。

  • 书籍封面

    不变与万变:葛剑雄说国史

    葛剑雄

    36 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2.8%

    “万变”之长河,“不变”之中国。历史学家、复旦大学资深教授葛剑雄讲述中国历史的血脉精神,在兴衰、传承与变迁中,寻找中国历史的源与流。如果我们把古代中国比作一个像人体一样精密庞大的协作系统,那么土地就是它的骨架,人就是它的血肉,而朝堂、政治就是它的神经中枢。漫长的中国历史就是在它们互相影响、互相磨合的过程中延续和发展,生生不息,成就了我们今日的中国。

  • 书籍封面

    历史学是什么

    葛剑雄 周筱贇

    15 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0.0%

    “未名·人文社会科学是什么”丛书由著名院校著名学者倾心撰写,旨在提高国民的人文素质,普及社会科学知识。每种书均包括该学科的产生背景、研究对象、主要代表人物及思想,就、学科价值及学科发展到今天的一些前沿问题。历史不仅是指过去的事实本身,更是指人们对过去事实的有意识、有选择的记录。而对于历史的专门性研究,就是历史学,它不仅包括历史本身,还应该包括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研究和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以及总结研究历史的方法和理论。《历史学是什么》一书作者围绕“历史”“历史学”“中国历史”等核心词汇高屋建瓴,结合普通读者熟悉的多个案例深入浅出地呈现了一个学科的精彩面貌。此版在版式、文字上做出适当修订,插入80-100幅图片。

  • 书籍封面

    谭其骧历史地理十讲(精)

    谭其骧著 葛剑雄 孟刚选编

    11 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9.9%

    本书由葛剑雄教授主编,在对谭其骧先生著作全面而深入的理解、梳理基础上,精选最能代表谭先生成就、主题比较完整又较接近大众的内容,汇为十讲。前加导言“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地理”,随后从最宏观的中国历史与文化、历代政区,到历史地理研究发凡以及地图,再到相对具体的黄河、海河、云梦泽水系,以及上海的历史地理,可以说涵盖了历史地理领域最重要的话题,以及谭先生的独到研究成果,有许多对当下仍具有举足轻重的指导意义。十讲的内容不是将《全集》中的文字简单抽出来,而是将同主题的几篇文章,以及相关讲座发言稿等有机结合,使每一讲都尽可能全面地体现谭先生对这个主题的研究成果与观点,同时也更接近大众,更容易被理解与接受。

  • 书籍封面

    葛剑雄写史:中国历史的十九个片断

    葛剑雄

    9 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4.6%

    葛剑雄是著名历史学家,同时善于写作面向大众的通俗历史作品,深受读者喜爱。本书从春秋、秦汉、三国、南北朝、唐、五代、宋、元、明、清等朝代选取了十多个有代表性并对当时及后代历史发生巨大影响的事件,夹叙夹议,以点及面,对中国历史进行了一次照相似的扫描。其中有对今人不太注意的历史事件的深刻挖掘,也有对今人错误的历史认识的颠覆性纠正。

  • 书籍封面

    黄河与中华文明

    葛剑雄

    5 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52.5%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自古以来,黄河安澜就是人民安居乐业、国家欣欣向荣的保证和象征。那么,为什么说黄河是母亲河呢?她和中华民族有怎样的关系,如何孕育出辉煌的文明,她的独特面貌是如何形成的,又应该如何治理呢?复旦大学资深教授、中央文史馆馆员葛剑雄撰写《黄河与中华文明》一书,对这些问题做出了回答。葛剑雄教授曾任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是历史地理领域的一流专家,他师承谭其骧先生,多年来一直关注河流文化领域。本书开首之“引言”部分,即高屋建瓴地阐述了河流与人类文明的关系,从理论角度为黄河治理以及黄河的重要性提供了充分论证。以下八章,首先梳理黄河地理全貌,随后从黄河如何孕育中华文明、古人对黄河的考察与认识、黄河为何浑浊而容易泛滥、自古以来中华儿女如何治理黄河等各方面娓娓道来,梳理黄河的历史沿革、地理变迁,展现黄河与中华文明的紧密联系。既有翔实数据,又有理论高度,并有专业地理绘图和多幅壮丽航拍图。

  • 书籍封面

    通识写作:怎样进行学术表达

    葛剑雄主编

    4 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90.1%

    本选题尝试打造成为大学生进入学术写作门槛的通识读本。由复旦大学一批中青年学者担纲撰写,全书分为学术论文写作入门、互联网时代的学术阅读和文献管理、学术写作与个人知识、文学论文的几种常见形式、从读书笔记到论文写作、学术史回顾的写法、通识课程论文的选题与写作、学术论文选题策略与写作技巧、参考文献的正文引用与文后整理等若干专题,帮助大学生直观、系统、可操作地掌握学术写作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规范,顺利适应大学的学术写作要求,乃至引领他们更好地进入学术研究和知识生产领域,为中国学术的有序积累、交流、发展与创新起到推动作用。

  • 书籍封面

    地图上的中国历史·民族大迁徙

    葛剑雄

    3 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59.4%

    这套书名为《地图上的中国历史》,包括《疆域与政区》、《古都与城市》、《交流与交通》、《民族大迁徙》四种,顾名思义,是以地图为纲,讲述中国历史的某一方面。前贤总结的学习历史的方法,强调要抓住几个W,其中一个就是Where(哪里)。因为任何历史事实,无论是人物、制度还是事件,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与一定的空间范围联系起来的,都发生或影响于地球表层的某一个点、线、面。正如先师季龙(谭其骧)先生言:“历史好比演剧,地理就是舞台;如果找不到舞台,哪里看得到戏剧!”空间因素对历史的作用如此重要,是了解和研究历史的重要内容,也是理解历史不可或缺的因……

  • 书籍封面

    长水粹编

    谭其骧 葛剑雄

    2 人今日阅读

    本书汇集了我国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有代表性的著作选编和学术文章。由谭先生的学生、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先生编写。旨在从多个方面揭示谭其骧先生的学术贡献。本书精选了谭先生在各方面和各时期有代表性的历史地理论文,如《新莽职方考》等。同时,编者增补了导读、学术年谱和小传,使该书更具有参考价值。

  • 书籍封面

    我们应有的反思:葛剑雄编年自选集

    葛剑雄

    2 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6.5%

    本书为著名学者葛剑雄先生迄今最为精彩的思想随笔集。作者年近七十,直面问题,以省思和追问警醒国人;全书以编年的形式,精选三十余年间的最具代表性的文章,或学术前沿,或畅谈文化,或分析历史迷局,或探讨社会热点,无论何种文字,都带着强烈的思辨精神与深厚的人文关怀,从酣畅犀利中显出精神风范和学者情怀。

  • 书籍封面

    历史学是什么(修订版)

    葛剑雄

    1 人今日阅读

    历史究竟是什么呢?对于这个问题,我想,用最简单的一句话说,历史不仅是指过去的事实本身,更是指人们对过去事实的有意识、有选择的记录。而对于历史的专门性研究,就是历史学,简称为史学,也可以称之为历史科学,它不仅包括历史本身,还应该包括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研究和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以及总结研究历史的方法和理论。

  • 书籍封面

    近代中外条约图志

    葛剑雄 费杰

    1 人今日阅读

    【内容简介】 本书设五篇,分别关于陆地条约、口岸条约、商埠条约、租界类条约、领事类条约,以图文互动形式,全面呈现近代中国领土、关税、贸易、司法以及文化思想等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的主权遭破坏和政治经济秩序的被动转变。同时,也反映历届政府对不平等条约的抗争与废除,记录近代中国人民致力于反对侵略、争取独立的斗争。

  • 书籍封面

    爱上历史丛书·泱泱汉风:两汉的兴衰(套装8册)

    葛剑雄

    今天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族即得名于汉朝。在中国历代上的大一统王朝中,汉朝历时最久。本书从汉朝四百年的沧桑变革中选取了若干重要的片断,如楚汉之争、西汉初年的内政外交、汉与匈奴的战和、汉武帝晚年施政的成败功过、空前庞大的疆域、王莽篡汉始末、商人阶层的崛起与商业的迅速发展、汉帝国与西方世界的交往史、东汉的党锢之祸、汉魏禅让等,希望能从一个崭新的视角解读汉朝历史的嬗变过程,以飨读者。

  • 书籍封面

    改变世界经济地理的“一带一路”

    葛剑雄 胡鞍钢 林毅夫等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构想。本书基于《光明日报》“光明讲坛”有关一带一路系列讲座内容整理而成,林毅夫、汤敏、胡鞍钢等国内知名的十几位学者和专家共同编撰,从国家战略、经济、文化、历史、外交、安全等角度,全面解读“一带一路”战略及其所带来的影响,以期为有兴趣了解该战略的广大读者有所参考和启发。

  • 书籍封面

    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

    葛剑雄

    著名历史学家葛剑雄不循惯例,不以王朝起迄为统一的终始,不以定论成说为立论的依据,返观纷扰的昔日天下,立足真实的历史疆域,用凝练的笔触,厘清统一与分裂的长度,诠释统一与分裂的标准,穿透千年时空隧道,追寻中国历史的分分合合。

  • 书籍封面

    中国移民史(共七卷,共10册)

    葛剑雄 等

    本书研究自先秦时代至20世纪末发生在中国境内的移民历史,对各个时段主要的移民运动,般都说 明其起因、迁移对象、迁移时间、迁入地、迁出地、迁移路线及方向、定居过程和产生的影响,并尽可能作定量分析,总结其规律。在掌握传世与出土历史文献的基础.上,本书充分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力求大可能地反映历史真实。全书共分七卷:第一卷为全书导论和大事年表,第二卷至第七卷分别为先秦至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辽宋金元时期、明时期、清时期和清末至20世纪末的断代论述,均列有大量统计表格和地图。各卷按统一的体例撰写,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其考证过程和编写结构因不同时期的移民情况而有各自的侧重点。本书是目前国内外最完整、系统的中国移民通史,可供历史、人口、地理、社会、经济、文化、民族、地方史等学科的专业人员,政府有关部门,高等院校的教学和科研人员使用,也可作为相关学科研究生的教材。

  • 书籍封面

    四海之内

    葛剑雄

    编辑推荐: 历史地理学泰斗、百家讲坛主讲葛剑雄最新力作!40个历史片断背后,藏着怎样的真相?走入历史的细节,看历史的全景! —————— “中国”这个概念是怎么来的?古人记载的是史实,还是价值观?刘邦这个“流氓无产者”是如何完成逆袭的?唐太宗不惜违背祖制,要看自己的《起居注》,他究竟有什么心病?都说唐朝开放,但实际是“开而不放,传而不播”?宋朝为什么没有成为五代十国后的第六代?朱元璋为什么要出动大军查户口?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寻找建文帝的下落,还是为了巩固朱棣的政治合法性? 哪些看似没那么重要的事件左右了历史的走向?哪些人物在历史进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历史的发展更多是出于“偶然”还是“必然”?对于一段历史的解读,是否存在所谓的“标准答案”?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选取了中国历史的40个重要片断,从浓墨重彩的具体事件出发,在旧史料中挖掘新观点,把藏在历史背后的真相与细节娓娓道来。他笔下的历史片断,不是尘封的故纸堆,而是常读常新的文化养料。读者通过这些考究的史料与鲜辣的观点,得以拨开层层迷雾,轻松准确了解中国历史。

  • 书籍封面

    人文社会科学是什么(套装共6册)

    陈波 周宪 胡军 葛剑雄 何怀宏 崔丽娟

    《历史学是什么》:历史不仅是指过去的事实本身,更是指人们对过去事实的有意识、有选择的记录。而对于历史的专门性研究,就是历史学,它不仅包括历史本身,还应该包括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研究和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以及总结研究历史的方法和理论。《历史学是什么》一书作者围绕“历史”“历史学”“中国历史”等核心词汇高屋建瓴,结合普通读者熟悉的多个案例深入浅出地呈现了一个学科的精彩面貌。  《伦理学是什么》:良心是什么?道德是什么?人为什么要讲良心、有道德?善是什么?恶又是什么?人为什么要区分善恶?在追求个人欲望的满足和个人利益的实现的道路上,人可不可以无所顾忌?在个人利益和他人的利益或者是群体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该如何抉择……相信每一位对人生有省察意识的读者都思考过这样一些问题。在这本旨在回答伦理学是什么的小书里,作者用一种充满思辨色彩的行文方式告诉我们:伦理学并非是知识精英们纸面上的智力游戏,而是致力于思考、研究、解决上述这些人之为人所不可回避的的伦理命题的性命之学。学习伦理学,除了满足我们知识上的兴趣,更重要的,有助于我们确立为人处事的正确的价值标准和行为标准。   《逻辑学是什么》:在许多人心目中,逻辑学实在是一门艰深的学问,那些符号、规则、命题看着就令人生畏难之心。不过,在这本《逻辑学是什么》里,原本晦涩、艰深的逻辑学变得好玩起来了。“上帝能够创造一块他自己举不起来的石头吗?”“白马非马”?“织女爱每一个爱牛郎的人?”“奥林匹克长跑冠军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书里尽是这些个好玩的问题,每一个都引得你好奇心大发,不进行一番头脑风暴誓不罢休。于是,在解题的兴奋和迷惑之中,不知不觉地,你跟随着作者,走进了逻辑学那个由纯理性的砖石搭建的庄严殿堂。《逻辑学是什么》中有两根线索,一条是逻辑学的历史的时间线索,一条是逻辑学的基本内容的空间线索,沿着这两条线索,作者对逻辑学勾画了一个清晰的轮廓;而作者设计的那一个个妙趣横生的逻辑问题恰如这两根线索上连缀的珍珠、饱满、浑圆,彰显了逻辑学的神奇魅力。原来,逻辑书也可以这样写!  《美学是什么》:所谓审美活动的真谛——审美活动和作为其理论形态的美学,蕴含了一种平等的对话理念。美学不是颐使气指的专断知识,也不是专家的自语独白,从柏拉图的《对话录》对到 《论语》的语录对话体,这些洋溢着美学精神的文本都是对话性的。《美学是什么》恰似一个带风景的房间,我们通过这个房间去欣赏一祯祯美学的风景,边看边聊。那一个个的小 话题,恰似房间里不同朝向的窗户,透过这些窗户,我们瞥见美学风景的不同侧面。相信你最终会把这些局部景观在心里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美学图景。  《心理学是什么》:心理学有个漫长的过去,却只有短暂的历史。心理学看似令人望而却步,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不仅社交有心理学,恋爱有心理学,教育有心理学,管理有心理学,消费有心理学,连犯罪自杀都牵扯到心理学。心理学是关于人的学问,是关于生活和社会的科学与技巧。《心理学是什么》用通俗的语言从心理学的各个流派、心理学家对个体心理过程的研究与解释、心理学家对社会人的研究、认知心理学等四个方面深入浅出的论述了心理学的相关原理。  《哲学是什么》?古今中外的哲学典籍浩如烟海,却似乎很少有人专门论及这个问题。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我们了解了哲学,其实,我们了解的只是学院化、专业化了的哲学史。那么,哲学到底是什么呢?本书的亮点就是:把哲学从狭小的精英圈子里解放出来,让她回到了人的生命、生活之源。它告诉读者:哲学是人的存在的基本方式;是指导人们生活的艺术和智慧;是对于人生道路的系统的反思;是美好的、有意义的生活的向导;是我们正不断地行进于其上的生活道路;是爱智慧以及对智慧的不懈追求;是力求提升人生境界的境界之学。《哲学是什么》围绕“哲学为何物”这一问题,层层展开,对“哲学的问题”“哲学的方法”“哲学的价值”等难以通俗论述的问题做了清晰的分梳。清晰有力的框架、深入浅出的讲解使本书成为一本经典的哲学普及读物。有志于提高哲学素养、提升人生境界的读者不可不读。

  • 书籍封面

    简明中国史(全12册)

    张宏杰 葛剑雄 许宏 胡阿祥 邓小南 亚历山大·特鲁多 吕思勉等

    3 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64.8%

    涵盖中国历史的方方面面,由史学家张宏杰、吕思勉、葛剑雄、许宏、胡阿祥等人著。套装共12册,分别为《简读中国史》《简读中国史.中国历代腐败背后的权力与财政》《不变与万变:葛剑雄说国史》《中国通史大师课》(全3册)《神秘到开放:一段理解现代中国的旅程》《吕思勉极简中国史》《中国大历史(全2册)》《中国近代史》《中华帝国的衰落》《中国史纲》。

  • 书籍封面

    上海纪

    葛剑雄李天纲张乐天等著

    本书汇聚葛剑雄、李天纲、张乐天等16位致力于上海文化研究的知名专家学者,从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红色文化方面,多维度展现上海的人文魅力,是一部兼具学术性与通俗性的著作。全书分为“史话上海”“潮起上海”“烟火上海”三个部分,既从地理、考古、方言等方面解读上海的历史变迁与江南底蕴;又聚焦近代,带领读者回到20世纪,感受上海经历的思想洗礼和社会变革,讲述了红色文化在上海的孕育与传播;此外从饮食、服饰、书信等多个侧面,与读者共读上海市民的日常生活。书中还配有140幅表现上海风貌的精美插图,图文并茂地展示了上海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特色。

  • 书籍封面

    葛剑雄说城(精装)

    葛剑雄

    本书是一部关于城市的杂文集,作者是复旦大学资深教授葛剑雄。全书收录了六十多篇文章,分为城市品性、城纳百川、古城遗风、异域之城四个部分。这些文章或是展现了作者对城市本质的长远思考,或是表达了作者对于城市生活的独特见解,或是凭借深厚的学识叙述城市的来龙去脉,或是记录了作者在中外城市的所见所闻。文章写作时间跨度大,内容贯穿古今。有态度严肃、见解深刻的学术文章,有文字轻松、色彩明亮的随笔。作者用细致动人的笔触让一座座或繁华至今、或掩于黄土的城市鲜活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 书籍封面

    看得见的沧桑

    葛剑雄

    《看得见的沧桑》主要收录了葛剑雄教授多来年发表在各种媒体上的文史随笔和散文游记,广泛涉及中国历史地理、文化古迹、师友交往、人文反思等。写作语言生动,史料扎实,在平易通俗的文风中,讲述中国历史的各种旧闻新知,具有一定的可读性和知识性。作者还新撰写《再版后记》一篇,说明了相关编选情况。

  • 书籍封面

    谭其骧日记(珍藏版)

    葛剑雄

    《谭其骧日记(珍藏版)》是我国历史地理学学科创始人、奠基者谭其骧先生在1951年—1972年间写下的个人日记。全书共分为四部分,包括“土改日记”、“京华日记”、“‘文革’日记”和“虔诚的忏悔——思想改造手记”。作者以片断式的叙述,如实反映了自己在中国历史现代化进程当中的个人生活与见闻。作为一个历史样本,《谭其骧日记(珍藏版)》对探讨中国历史、文化、社会等问题,具有着极高的文献资料价值。

  • 书籍封面

    西汉人口地理

    葛剑雄

    《西汉人口地理(纪念版)》系作者的博士论文,也是新中国出版的第一篇历史学博士论文。作者在系统梳理资料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西汉各阶段的人口数量与人口增长率,人口的地理分布及其形成原因,人口迁移。书后附有各郡国人口数量、增长及迁移的表格。《西汉人口地理(纪念版)》为研究汉代历史必备之书,也是目前博士研究生撰写论文的经典参考书。

  • 书籍封面

    天人之际

    葛剑雄

    葛剑雄先生是历史学者,其视野涵盖中外、跨越古今。本书中他回忆往事,书写历史变迁,探讨语言文化,甚至直论时人时事,无不站在历史与现实的时空轴上,微言大义,智慧动人。其独到的眼光与深切的关怀同时兼具,优美的文笔与深刻的思想融于一炉。

  • 书籍封面

    悠悠长水——谭其骧传(精简版)

    葛剑雄

    本书为谭其骧先生的精简版传记。作者葛剑雄遵照恩师谭其骧嘱托,“求是师求真”,客观记录事实,公正发表议论,为传记能尽可能真实作*大努力。本书除作一些文字精简外,主要删去了原书中纯学术部分、一些引用的原文,以及反映传主所处形势、参加的重要活动和与他人关系的内容等,客观记录事实,真实还原一代学人形象。

  • 书籍封面

    也是读书

    葛剑雄

    本书辑录著名学者、历史地理学家、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撰写的各类随笔七十余篇,写作时间横跨几十年,包括序、跋、引言、后记等多种形式。读自己的书,读他人的书,读学生的书,其内容或是陈述个人作品的主旨、创作的经过,或是对朋友、同道著作的点评,或是对学生作品的寄语。葛剑雄教授的学术研究之精、涉猎之广,可窥一斑。这些文字既有思想价值,又内涵丰富,充满了读书的乐趣和人生的省思,集中展示了作者在学术和写作上的研究与思考。

  • 书籍封面

    日本人眼中的中国

    尾形勇/鹤间和幸/上田信/葛剑雄/砺波护

    ★★★臺灣版獨家收錄,四位重量級歷史學者對談!★★★ 〈國史館館長〉吳密察 〈輔仁大學歷史系主任、教授〉林桶法 〈東華大學歷史系副教授〉蔣竹山 〈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副教授〉藍弘岳 ★探究日本學者如何養成以東洋(亞)史出發的史觀, 循著他們的研究脈絡,重新認識這個21世紀的中國。 臣屬、遣使、侵略、征服── 位在東亞末梢的日本,四度與改朝換代的中國激起火花, 從倭王到天皇,萬世一系的大和民族, 如何看待一海之隔的漢族風土更迭? 「對於日本人來說,中國早已不再是那片孕育出中國文明與中華帝國的遙遠大陸世界,也不再是書本中的那個想像的世界。日本人必須要有接受中國目前這個樣貌的氣度,相互理解、彼此往來,才能有所進步與成長。」 中國的改朝換代,並非是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驗證,而是確保皇帝能專制的新陳代謝;以地形解構中國文化發展,可以驗證文明並非野蠻的對應,而是人類與自然間的角力;輩分、祖先與姓氏,中國的父系社會結構,如何影響漢人社會的自我認同? ◎集合中日六位史學大家,從三國到明清、從自然地理到人文社科,以嶄新角度解構前所未見的中國歷史。 以二十一世紀初的「三農危機」,回顧中國歷代王朝更迭的原因,竟源自於是否做好農業社會的產業危機管理。 從料理、生活、服飾、音樂中,循線拆解出由各個區域合成現今中華文明的多元文化。 從宗族輩分的稱呼和祠堂的來歷,剖析漢人文化為何習慣透過尋根訪祖來尋找自我認同。 以「中國」一詞的出現,論東西方政經交流的脈絡。 用中國史中出現的日本記述,細數四段中日關係變化的關鍵。 ◎同處東亞,同樣受過中華漢族文化洗禮,日本這樣看待過去和現在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