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180年, 大理国 境内的傣族首领诏真率军南下、征服 澜沧江 / 湄公河 中游地区各部族,修建王城“景陇”、组建联盟国家“ 勐泐 ”(泐国);公元1262年,“勐泐”的附属邦“勐庸”(庸地)向南扩张,修建王城“ 清莱 ”、另组联盟国家“勐庸”(庸国);“勐庸”(庸国)开国君主芒莱是“勐泐”(泐国)开国君主诏真的外孙,两国关系非常密切。
公元13世纪后期,“勐庸”与“勐泐”共同接受了 南传上座部佛教 ,记录上座部佛教典籍的 巴利文 在“勐庸”与“勐泐”得到普及;后来,“勐庸”佛教僧侣根据当地傣语发音在巴利文的基础上创制了一种文字,这种文字经佛教僧侣在“勐庸”与“勐泐”各地传播,很多佛教僧侣还俗后,这种文字便开始在民间流行起来。“勐泐”傣族自称“ 傣泐 ”,所以这种傣文就是“ 傣泐文 ”,而“勐庸”傣族自称“傣庸”,这种傣文便又是“傣庸文”;实际上,“傣泐文”和“傣庸文”为同一种文字。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其境内能与境外互通的少数民族文字被列为改革对象,新政府派语言学专家 傅懋绩 对中国境内流通的“傣泐文”进行了大刀阔斧地改造,等于重新为傣族创制了一种外形酷似“傣泐文”的新文字,傅懋绩创制的这种文字称“新傣泐文”(也写作“新傣仂文”),真正的“傣泐文”便被称作“老傣泐文”(也写作“老傣仂文”)。